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交叉综合征(UCS)是指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或过度锻炼胸部肌肉(忽视背部肌肉锻炼且不进行胸部肌肉拉伸练习)造成头、颈、肩生物力学失衡,进而出现头部前倾(颈椎的自然弯曲消失或减少)、圆肩、寒背、中背部(胸椎部位)后突增加、肩胛骨隆起等一系列体征的综合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头颈部的不良姿势、不正确的锻炼方式、女性青春期心理问题、交感神经激惹、吸烟等可能是UCS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头、颈、肩背部肌肉失衡。阐述上交叉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提高人们对此病的认识,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颈心综合征是指由于颈椎病而引起的心脏症状,其表现酷似冠心病样胸闷、胸痛或心律失常。据现代医学研究,其发病与颈椎外伤或劳损导致颈椎失稳或骨质增生小关节囊、项韧带、椎动脉周围支配心脏功能的颈交感神经、颈6~7的胸前神经外侧支有关。由于颈脊神经后根受累后,因其疼痛分布区和心源性通  相似文献   

3.
颈心综合征是由颈椎病骨质增生刺激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内脏,累及心血管系统,产生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心电图出现缺血性心肌改变、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等表现,还可引起血压升高等症状,这些表现分别被称之为颈性冠心病、颈性心律失常、颈性高血压[1]。由于颈心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且不典型,  相似文献   

4.
张涛 《中国针灸》2004,24(6):427-428
颈性类冠心病是指由于颈部疾患影响了位于颈椎周围的颈交感神经节和经过颈部的迷走神经而引起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丛(心丛)的功能紊乱所导致的一类病症,又称颈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由于患者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发病时往往首诊于内科.笔者在中医医院内科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此病患者,经采用针刺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下面就针刺治疗该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心综合征的诊断方法与误诊情况.方法:同顾性分析38例颈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变化,影像学检查,误诊情况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改善循环、针刀松解、局部注射和物理治疗.结果:部分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改变而心肌酶学未见异常,38例均发现椎体缘增生、骨赘形成.38例患者确诊前误诊为基础心血管系统疾病29例.治愈23例,好转Ⅱ例,无效4例.结论:颈心综合征易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等心脏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颈心综合征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研究冯爱春等~([1])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痉挛。魏德芝等~([2])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宋坤锋等~([3])关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认为,颈性眩晕主要包括: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颈交感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7.
颈心综合征是指因颈椎病变而引起患者以心脏方面主诉及心电图改变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较为复杂,有颈性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等,故临证常概括为颈心综合征。临床极为常见,但易被忽视而误诊,今笔者就临床治疗观察的24例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又称颈肩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趋势却出现低龄化。由于少年儿童的颈部肌、韧带及关节囊比较薄弱,支架结构不稳定,对颈部的保护作用弱,而颈部  相似文献   

9.
推拿手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的影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 -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 ,导致该动脉供应区———脑及脊髓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此症长期以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 ,因而名称各异 ,常用的名称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利综合征 (Barre -Lieonsyn drome) [1 ] 。近年来 ,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在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随着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研究的进展 ,学者们以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运用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相似文献   

10.
颈性视力障碍系指由于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损伤后出现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胀、眼痛、眼干、复视甚至失明等眼部症状,而眼科柃查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综合征。发病原冈可为急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颈性偏头痛5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偏头痛又称BarreLieou综合征、后颈交感综合征、脑颈综合征等.颈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颈椎病的增生性病变尤其是钩锥关节的骨刺刺激、压迫椎动脉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导致椎基底动脉痉挛、供血不足使侧支循环扩张而引起的一种血管性头痛.其临床表现为一侧发作性疼痛,并在剧烈头痛时出现恶心、呕吐,与一般偏头痛极为类似,但两者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现将我院近1年来针灸科门诊收治的59例颈性偏头痛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突出、骨关节炎与其邻近软组织病变波及周围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临床症状除头昏头痛、颈痛肢麻外,常可引起失眠,甚至为顽固性失眠,称为颈性失眠。颈性失眠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流行病学显示40~60岁为颈椎病的高发年龄,而70岁以后患病率则高达90%。在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与常规针灸和常规推拿治疗颈心综合征相比,研究调督通脉正脊法治疗颈心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颈心综合征提供选择方案。方法 本文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老年医学科门诊临床诊断为颈心综合征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调督通脉正脊”组、常规推拿组和常规针灸组,每组15例。“调督通脉正脊”组采用3种方法:针刺、推拿和整脊疗法。常规推拿组采用交感型颈椎病推拿治疗方案,常规针刺组采用颈椎病、心悸篇治疗方案。每周治疗3次,持续4周。1个月后,从主症、次症、后续随访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在减轻颈心综合征患者包括心悸、胸闷与胸痛的主症方面,调督通脉正脊治疗优于常规推拿治疗(P<0.05),而常规推拿治疗优于常规针灸治疗(P<0.05)。针刺法、推拿法与调督通脉正脊治疗均能改善颈心综合征患者的次症即颈项肩胛疼痛,但在减轻患者颈项肩胛疼痛效果方面,调督通脉正脊治疗要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与推拿治疗(P<0.01),而针刺治疗与推拿治疗无差别(P>0.05)。在改善颈心综合征的焦虑情绪方面,针刺法要优于调督通脉正脊,而调...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通过讨论而用以代替"妇女更年期"的。目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西医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越来越多学者在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上,接受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学说。而中医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也是各家众说纷纭,但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涉及心、肝、脾各脏器功能失调的观点基本达成一致。近年来,中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分别从中、西医发病机制对本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心肾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对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从中医认识、病理学基础、分子机制等方面叙述,以期为心肾综合征的有效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晖 《福建中医药》2012,43(3):42-43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系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增生性颈椎骨关节病的总称.本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继而出现椎动脉或神经根等受压所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有关.既往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由于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现有低龄化趋势,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青少年发病日渐增多[1].  相似文献   

17.
颈心综合征又名颈性综合征、颈椎性类冠心病综合征[1]。文献报道不多,实际临床并不少见。笔者自1999年~2004年应用自拟颈心汤治疗颈心综合征4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48例均来自门诊,男29例,女19例;病程最长7年,最短1个月;年龄最大72岁,最小34岁,平均47岁。均符合1984年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拟定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疼痛;头晕、头痛、颈、肩、背部软组织酸痛或不适,上肢与手指麻木,颈部旋转头晕加重或出现恶心,颈部检查活动度差。僵硬,颈、肩、背部软组织有压痛点或条索状。以C2-C6两侧横突…  相似文献   

18.
对近年来心肾综合征的文献进行梳理,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心肾综合征的分型、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是由于性激素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躯体、精神及心理症状。而雌激素有着调控血脂代谢的作用,性激素水平的下降可引起血脂代谢的紊乱和血液流变学改变,故围绝经期常合并血脂异常。其病机以肾虚为主,涉及心、肝、脾等多脏腑功能失调,致血瘀痰阻而成;西医则认为雌激素与脂代谢关系密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引起脂代谢紊乱。对其发病机制的正确认识可为针灸替代激素疗法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肾综合征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最后归宿,一直都是让心内科与肾内科医生最感棘手的疾病。而西医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善,治疗成果也不甚可观。“心肾相交”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理论,对此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将从心肾相交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慢性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浅析此病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