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需要人工营养支持超过4周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通过鼻胃管(NGT)给予肠内营养供给,观察组实施PEG给予肠内营养供给。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体重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生活质量评分(KPS)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TSF、BMI、ALB、PA、Hb和KPS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AC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AC和AM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M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PA、Hb、BMI及KPS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SF、AC及AM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肺部感染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人工营养支持超过4周的患者,经皮内镜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肠内营养供给,减少住院时间、肺部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鼻胃管(NGT)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在鼻咽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研究2010年5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0例,分为NGT组25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PEG组25例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肠内营养,比较分析治疗前后2周、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营养指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PEG组患者营养指标高于NGT组(P<0.01),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周后PEG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NGT组(P<0.01).结论 PEG的肠内营养可改善鼻咽癌患者的营养不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 6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EG组(34例)和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NGT)组(34例).比较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及营养改善效果.结果 PEG组与NGT组比较,PEG组胃潴留(14.7% vs.32.4%),反流性食管炎(11.8% vs.23.5%),吸入性肺炎(17.6% vs.38.2%)均较NGT组显著降低(P<0.05);PEG组营养治疗3个月的BMI [(20.56±1.32) kg/m2 vs.(19.97±1.35) kg/m2],ALB [(40.45±2.12)g/L vs.(38.27±2.25) g/L],前白蛋白(PA)均高于NGT组[(302.12±30.28) mg/L vs.(280.27±28.17)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PEG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PEG组和NGT组,每组各25例,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洼田评分)的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更换营养管、自行拔除胃管、消化道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GT组比,治疗4周后PEG组患者的营养状况(BMI、ALB、Hb、SFT)和吞咽功能(洼田评分)改善更加明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更换营养管、自行拔除胃管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化道出血、腹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肠内喂养能更好地改善颅脑损伤伴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肺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8-153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PEG术给予33例患者(研究组)行胃肠内营养,同期选择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的31例患者行常规鼻胃管饲(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返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支持第1、8、14d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PEG组与常规鼻饲组比较,返流及吸入性肺炎比率降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营养疗效无差异.结论 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行胃肠内营养,其操作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虽然营养疗效与传统鼻胃管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返流及吸入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综合疗效更佳,适合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6.
陈邦素  张亚儿 《当代医学》2006,12(11):28-29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狭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的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对临床12例食管贲门狭窄患者采用PEG并使用能全力实行肠内营养,从中观察患者营养指标变化。结果12例患者均能安全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无并发症发生,肠内营养2周后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淋巴细胞计数等均有显著提高,体重较肠内营养前也有所增加。结论PEG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且并发症少,且能迅速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因此PEG术可成为长期非经口肠内营养支持的首选和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亚男  付伟锋  曾西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46-2748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对脑卒中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12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康复科重症护理以及综合的康复治疗。治疗期间,观察组采用IOE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持续留置鼻胃管(NGT)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和治疗1个月后的营养指标及气管置管拔管时间和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围(A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拔管率[81.58%(31/38)]高于对照组[44.74%(17/38)],拔管时间[(14.50±3.58)d]短于对照组[(28.00±4.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OE对脑卒中合并气管切开患者疗效较好,有助于改善营养,能尽早安全有效地拔出气管置管,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立适康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方法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经鼻胃管管饲肠内营养制剂"立适康";对照组28例,管饲家庭自制流质饮食。比较两组患者EN前后体重(BW)、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变化及胃肠道反应。结果试验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适康肠内营养支持在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方面优于家庭自制流质饮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舒越 《中国厂矿医学》2004,17(4):269-270
目的 介绍应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行胃造口术.7例病人均予以肠内营养。结果 7例病人置管8次,成功率100%,6例经治疗后恢复情况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肠内营养输注途径中PEG具有创伤小、时间短、经济,安全等特点。易于护理和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ICU危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营养支持的方法 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鼻胃管插管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分别比较置管前后肠内营养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的Hb、ALB及TRF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炎、鼻窦炎的发生率、死亡率、ICU住院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状态,且安全性好,预后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月~ 2013年6月23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其中148例行PEG,为观察组,82例行NGT,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和术后7天和30天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入院时两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等各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时,各项指标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0天两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结果分别为9.76 ±0.74mm、35.82±1.96g/L、64.01±1.77g/L和123.25±9.06g/L,均高于对照组第30天各项指标,且高于观察组第7天的指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6.76% (10/148)、12.84% (19/148)和8.11%(12/148),低于对照组28.05% (23/82)、43.90%(36/82)和30.49%(25/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肠内喂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效果较管饲好且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较好的肠内营养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PEG肠内营养,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行PEG肠内营养后分别予兰索拉唑治疗1周和2周,分析4周后三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三组患者营养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周治疗组及2周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EG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术后使用兰索拉唑1周,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在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方法将56例因危重疾病致进食困难、咽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鼻饲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26例实施PEG胃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改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7 d、14 d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白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14 d后体质量指数(BMI)为(18.98±1.31)kg/m^2、(19.32±1.64)kg/m^2,大于对照组的(18.36±1.22)kg/m^2、(18.63±1.67)kg/m^2(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为(2.76±0.28)d,短于对照组的(3.16±0.43)d(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6.67%(P〈0.05)。结论 PEG操作简便,患者适应性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研究在ICU中成分肠内营养制剂支持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院ICU病房内64例通过胃管鼻饲营养进行营养支持的重症危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制作的肉汤、牛奶等的方式进行营养治疗;治疗组患者通过科学的营养摄入量计算,采用成分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人体测量指标、白蛋白指标明显升高,营养情况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治疗中,进行定量的成分肠内营养制剂支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缩短ICU住院时间,对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EN组)和36例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EN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小于PN组(P〈0.01或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亦明显低于PN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出现并发症21例次,EN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对其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8例老年结肠癌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病例,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及肠内营养;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护理外还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与对照组的第1天、第7天进行比较,观察组的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免疫指标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年结肠癌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能够使其术后的营养状况及其免疫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对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爱华 《广西医学》2014,(2):207-209,212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2例,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 Gln组)给予含谷氨酰胺营养液肠内营养,常规肠内营养组( EN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 PN组)给予普通肠外营养,3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3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0 d的营养、免疫指标及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0 d,Gln组体重(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白蛋白(ALB)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P均<0.05),且ALB高于PN组(P均<0.05),总蛋白(TP)低于EN组(P<0.05),术后10 d,Gln组CD4+、CD4+/CD8+、IgA明显高于EN组(P均<0.05),CD8+明显低于EN组,并且CD4+、CD4+/CD8+明显高于PN组(P均<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Gln组、EN组长于PN组(P<0.05)。结论应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改善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在术后24 h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术后48 h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平均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8天血浆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排便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血清CD3、CD4、CD4/CD8、CRP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三年随访期内的平均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86,P=0.769)。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恢复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