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实习生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知识及行为的分析,探索手术室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预防及防护措施。方法采取问题答卷的方式及面对面访谈法,对在我科实习即将结束出科的30名实习生对手术室血性源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行为的了解情况。结果实习生对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十分贫乏,职业暴露发生频率较高,防护意识十分薄弱。结论预防及减少手术室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有效的行为干预,通过对手术室职业暴露原因的了解及防护知识的培训,减少手术室实习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228-2229
目的:监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调整医院职业暴露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2013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95例;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52.63%(50/95),实习生次之,占27.37%(26/95);发生职业暴露的地点主要是病区和手术室,分别占71.58%(68/95)和21.05%(20/95);暴露源疾病种类以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占首位,其后依次为不明传染源(24.75%)、梅毒(17.82%)、丙型肝炎(11.88%)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7.92%);暴露方式主要是锐器伤,占所有职业暴露的86.32%(82/95);暴露部位主要是手部,占89.47%(85/95);锐器伤发生最多的环节在手术操作缝合时(26.83%,22/82)、医疗废物处理时(21.95%,18/82)和拔针时(17.07%,14/82);暴露后处理及时,随访追踪结果显示:无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结论该院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实习生所占比例高,应加强实习生的常态化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疫苗接种,规范医务人员锐器操作,规范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43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护士职业暴露比率较高(76.74%)、工作年限≤5年的发生暴露者较多(55.81%)、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多见(90.70%);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依次为手术室(18.60%)、急诊科(11.63%)、产房(6.98%)。结论加强重点科室培训,严格标准预防措施实施,暴露后及时、规范的局部处理,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浅谈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使护士达到自我防护及医疗部门对预防职业暴露工作的重视。方法分析血源性病原体的特征、危害,职业暴露的相对因素及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以避免的,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有效防范并控制。  相似文献   

5.
叶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5):168-169
目的 使手术室护士充分意识到血源性感染的危害性,提高其预防意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年手术科室护士血源性感染预防情况,从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发生原因及防护措施3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3个月内54名护士中,接触到污染源32名(59.2%),受伤后严格采取防护措施,正确处理伤口50名(92.6%).结论 做好临床防护工作,对减少手术室护士出现血源性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职业暴露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其中护士的损伤率居首位,尤其以手术室护士表现最为突出。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防护,作者分析了职业暴露的分类、危害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的分类和危害1.1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1锐器伤:手术室锐利器械的频繁传递,所以锐器伤是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乙肝、丙肝感染的高发区,通过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霹于HBV、HCV和HIV病[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与防护。方法 采集2009年1月-2009年12月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护士职业暴露的例数,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制定护理对策,预警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 通过对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分析,其中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22例,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实习护生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原因,制定有效的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措施。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区手术室发生职业暴露的案例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结果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发生锐器伤共15名,15名职业暴露人员无1人感染。结论职业暴露是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问题,而手术室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实习护生在手术台上因紧张,加上操作不熟练,致使容易发生锐器伤。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意识的教育,并根据实习目标及实际情况调整实习期间教学计划,建立并执行全面防护措施,以减少护生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降低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操作的增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目前职业暴露的原因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技术操作不规范有直接关系[1],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解我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降低职业暴露后的感染风险,我院近期对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采取询问调查和查询登记资料方式,分析从2006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因素及相关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测评。结果:发生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务人员达77人,其中接触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达58.44%,锐器伤达67.53%,缝合针刺伤居首位。防护知识测评中,主要问题是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深,不遵从操作规程的行为普遍存在。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危害性。通过有效地防护和科学的意外暴露处理流程,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1.
门诊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英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77-2178
目的:提高门诊采血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方法:分析门诊采血护士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结果:采血护士发生职业暴露与防护意识薄弱、不规范操作、缺乏培训教育等有密切联系。结论:重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提高采血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钱瑛  邵杨 《中国实用医药》2013,(31):250-251
目的为了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探讨手术室职业暴露发生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分析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严格执行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规程,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服务流程、无菌操作、各种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等,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结论通过加强手术室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各环节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手术室的职业暴露的原因及对策。方法结合广东省口腔医院实际及相关文献,总结口腔手术室职业暴露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选取30例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HBV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锐器损伤率及损伤后正确处理的比率进行调查,并与防护对策实施前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有医护人员防护意识薄弱、操作不规范以及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等。防护措施实施后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率及损伤后正确处理的比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有效的防护措施,有利于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工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锐器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茂名市10所医院260名在岗的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260名手术室护士中有57名(21.92%)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对锐器伤的认知平均得分为(6.83±1.12)分,对锐器伤的防护知识平均得分(5.31±1.25)分,手术操作规范平均得分(7.69±2.54)分。护士对锐器伤认识、防护知识、手术操作规范是锐器伤职业暴露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概率高,应建立健全锐器伤的各项防护制度,加强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规范手术操作,做好个人防护和暴露后的预防处理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室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与防护。方法采集2009年1月-2009年125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护士职业暴露的例数,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制定护理对策,预警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通过对480例骨科关节置换手术骨科专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例数分析,其中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22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8.8%;干预组5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2%,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风险因素评估,干预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手术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HIV职业暴露原因及并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发生HIV职业暴露的26名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对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6名护理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均予以规范化处理及随访,所有护理人员均未发生HIV感染。结论护理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加强职业防护,做好HIV职业暴露后的规范化处理,从而减少HIV职业暴露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程艳萍 《江西医药》2014,(12):1535-153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护对策,达到减少职业伤害。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血源性暴露的34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发现锐器伤的有22名,发生率为64.70%,羊水暴露5名,占了14.71%,其他7例,占了20.59%;其中临床护士12名占了35.29%,实习护士16名占了47.05%,临床医师5名占14.71%,医技人员1名占2.94%;按工龄分段工龄〈5年28名占了82.35%,工龄6-10年的4名占11.76%,工龄10年以上2名占5.88%;34名均已结束追踪观察,无血液性传染性疾病发生。结论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主要发生在护士、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义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技能,将有助于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  相似文献   

18.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区域。大量研究证实,手术室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我院新上岗护士多担任洗手护士,洗手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最高。因此,了解手术室新上岗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建立合理的防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方法对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积极采取防护措施进行防护。结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防护措施,认识与加强防护减少感染的重要性,大大减少了手术室护士的感染。结论通过不断加强培训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规范的要求认真防护,减少了手术室护士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降低HIV患者致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中的预防效果及对HFMEA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手术科室:进行住院治疗的HIV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1月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对2015年1月前收治入院的HIV患者给予常规护理,2015年1月后收治入院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HFMEA,绘制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流程图;进行HIV致护士职业暴露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的分析;对优先风险指数(RPN)进行计算,对预防HIV致护士职业暴露的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比较HFMEA应用前后外科护士职业暴露认知度、防护知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程度和暴露发生率。结果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前收治HIV患者18例,造成外科护士职业暴露5例,其中血源性暴露4例,黏膜暴露1例;成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防范组后,共收治HIV患者20例,未造成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实施HFMEA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减少,进行HFMEA前后HIV手术科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7,P=0.040)。结论在HIV患者中应用HFMEA能显著降低手术科室护士的职业暴露的发生和风险,减少手术科室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所致的HI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