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出血时间的迟早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5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后发病迟早把出血性脑梗死分为2型:梗死后3d内的出血为早发型,梗死3d后的出血为晚发型,2型患者于就诊时、出血后、出血后治疗7d及14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进行比较,对比2型患者的病死率。结果2型患者N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发型与早发型病死率分别为3.13%、16.67%,P<0.05。结论出血性梗死出血发生越早,治疗效果越差,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 35例HI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 ,以梗死后第 2周发病率最高 ,血肿型症状重 ,有占位效应 ;非血肿型症状轻 ,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 ,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 ,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CT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35例HI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CT及临床表现的改变。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心源性脑栓塞.以梗死后第2周发病率最高.血肿型症状重,有占位效应;非血肿型症状轻,但恢复慢。结论 对初诊为脑梗死的患者临床症状继续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以及按脑梗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应及时行头颅CT扫描,以相应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表现与头颅CT特点。方法对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HI时部分患者病情再度加重,且以头痛频度最高,也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58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05%,好发于心房纤颤、大面积梗死、溶栓、降纤、抗凝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86.21%,血肿型占13.79%.结论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溶栓、降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CT扫描的表现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05-03—2014-03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74例,均接受CT检查,将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检查提供指导性建议。结果 CT扫描后均确诊为脑梗死,经后期持续复检明确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0%。病灶部位多为大脑中动脉主干、动脉供血区以及分支供血区。血肿型20例,非血肿型54例。血肿型患者CT检查的表现特点为低密度区存在明显可见的高密度团块状影,而非血肿型患者CT表现特点为各形态低密度影中存在不均匀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且样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措施可指导治疗的准确程度,进而降低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针对疑似患者采用CT检查与复查可有效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通过检查结果的不同表现特征也能够明确指出出血范围与部位,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与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梗死的CT,MRI与临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头颈CT、MRI检查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对49例HI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CT、MRI所见HI主要分为血肿型及非血肿型。1周内发病,高龄,高血糖,有抗凝,溶栓史者以血肿型为主,病情加重且预后不良。结论 CT、MRI均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根据发病年龄段不同分为3型:(1)早发型;(2)经典型;(3)迟发型。早发型罕见,经典型预后良好,迟发型以突发性颅内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5%~100%,预后极差,回顾2000-2006年本院接诊及收治的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40例,对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脑肿瘤出血性卒中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肿瘤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对12倒脑肿瘤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胶质瘤4例.垂体腺瘤4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1例.听神经瘤1例。临床表现为突发头痛、意识障碍、偏瘫等。影像上表现为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脑肿瘤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收治的67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根据72 h内复查CT的情况分为血肿扩大组(77例)和血肿稳定组(593例),记录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 结果670例患者中发生血肿扩大77例,发生率11.49%(77/670),其中预后不良45例,预后良好32例,血肿稳定组593例,其中预后不良261例,预后良好332例,2组患者预后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首次CT血肿体积、血肿形态、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与血肿稳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卒中病史、血肿形态是自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 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卒中病史、不规则血肿形态,血肿扩大可增加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骨窗入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细胞免疫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8-2016-08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61±0.71)h较对照组(4.33±1.36)h短,出血量(225.42±82.66)mL较对照组少,血肿清除率(94.55±5.68)%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骨窗入路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血肿,减少出血量,对细胞免疫影响小,且可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条件的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7例,未发生血肿周围水肿扩大者19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搬运、发病到手术间隔时间、血压、高血压病程、出血量、出血位置、血肿侧别、血肿形状等可能影响血肿周围水肿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血压,出血位置,术前搬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肿周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P=0.007)和血肿形状(P=0.008)与血肿周围水肿密切相关;而血压、出血位置以及术前搬运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长的高血压病程以及不规则的血肿形状可能是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126 patients, of whom 54 had suffered brain hemorrhage, 33 subdural hematoma, 18 subarachnoid bleeding, nine spinal hemorrhage and twelve hematoma with peripheral deficits. Neurologic disorders were seen in patients subject to therapy with coumarins 2-4 years after initiating therapy, whereas hemorrhages under heparine and streptokinase regimes were observed after only a few days. Clotting values were below a therapeutic range in only some of the cases. A clinical diagnosis should be verified by CT scanning. Blood clotting normally recovers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anticoagulation or fibrinolysis. Surgery will improve the prognosis in many cases of subdural hematoma or spinal hemorrhag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cases of intracerebral, subarachnoid, and peripheral hemorrhage. A 70-percent lethality was recorded for patients suffering a cerebral hemorrhage. More than a third of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bleeding and less than a third of cases with subdural hematoma died. While peripheral lesions tended to improve, spinal hemorrhage often resulted in irreversible paraplegia. By respecting contra-indications f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nd limiting the duration of such regimes the risk of hemorrhage within the CNS and other nerve structures may be reduce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drugs precipitating clotting disorders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8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49例,病死率为61.3%.入院时血压高、血糖高、出血量>5 ml、GCS评分≤8分、瞳孔异常、早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更高.结论 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主要病因,意识障碍、出血量、GCS评分和早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是评估脑干出血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骨窗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按照血肿量、血肿部位、发病时间、发病年龄、GCS评分等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4例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10.71%。按照ADL标准评价预后,存活的75例患者在出院后的6个月随访中,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22例,Ⅳ级18例,Ⅴ级5例。结论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安全有效的。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病人手术结果与术前诸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48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并输入EXCEL表格。将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是否急诊气管切开、血肿量及类型、中线移位程度等分析指标以及手术结果(以GOS表示)赋值量化后用SPSS11.0统计包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处理,得出有意义指标及多元回归方程。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预后与血肿量大小、中线移位程度、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硬膜外血肿存在与否、是否存在脑肿胀有关。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手术预后仅与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显著相关。结论临床颅脑损伤手术结果与多因素有关,它们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彼此影响的。但临床工作中更应注意入院时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存在与否、血肿量大小、是否合并脑肿胀这4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57例经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糖、C-反应蛋白(CRP)水平、出血量、中线移位、脑室出血]与其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GCS评分、血糖、血肿量中线移位及脑室出血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 ~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血肿量及脑室出血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 <0.05 ~0.005).结论 影响基底节出血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GCS评分、出血量及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复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7例CSDH患者的一般资料、CT表现、血肿量及手术方式,分析其预后复发的情况。 结果本次入组117例患者,平均随访3个月,104例患者预后良好,13例患者复发。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CT分型和血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对预后复发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患者年龄、术前CT影像及血肿量与患者血肿的复发相关。 结论CT分型可作为CSDH手术方式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根据术前CT征象以及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降低血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42例TBGH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TBGH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血肿多位于受力对侧;伤后早期出现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临床特征;年龄大于60岁、原发性脑损伤重、血肿量大于30ml、瞳孔异常、GCS评分小于8分死亡率高。结论 “中间脑挫伤”概念可解释TBGH形成;其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认识该病,动态CT可明确诊断;原发性脑损伤程度、年龄、瞳孔变化、血肿量、意识状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