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我们对636份临床血清标本进行HBVDNA含量、HBV标志物检测。并对它们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标志物和HBV -DNA的关系 ,笔者对 10 0例乙肝患者进行了HBsAg的定量以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一 )正常人 :35人 (男 2 5 ,女 10 )。均为我院保健科体检合格的健康人 ,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病患 ,肝肾功能试验正常。年龄 2 1~ 41岁 ,平均 38 6岁。(二 )病人组 :10 0例 (男 5 5 ,女 45 )。均为我院明确诊断的乙肝患者 ,其诊断标准符合 1995年有关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乙肝病毒学血清标志为阳性。年龄 16~ 48岁 ,平均39 6岁。二、方法 :(一 )HBV -M…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值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414例慢性HBV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感染自然病程将患者分为A(慢性HBV携带者,52例)、B(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32例)、C[乙...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未成年乙肝患者HBV DNA定量分析特点及与成年患者之间的区别。方法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4115例未成年(0~18岁)乙肝患者和17262例成年患者的HBV DNA。结果未成年乙肝患者HBV DNA总阳性率(69.82%)极显著高于成年乙肝患者(57.76%)(P〈0.0001),而小于检测下限阳性率(2.92%)则低于成年乙肝患者(P〈0.0001),病毒载量(6.66±1.45)显著高于成年患者(5.51±1.85)(P〈0.0001)。未成年男性HBV DNA总阳性率(72.39%)极显著高于女性(68.48%),而小于检测下限阳性(男性2.80%,女性3.37%)无性别差异;未成年男性病毒载量(6.66±1.45)与女性患者(6.66±1.46)无统计学差异。未成年患者随年龄增加总阳性率逐渐增高(P〈0.0001),病毒载量也随之增高(P〈0.0001)。结论未成年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率极显著高于成年乙肝患者,小于检测下限则低于成年,阳性病毒载量则显著高于成年乙肝患者;未成年男性HBV DNA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女性,而小于检测下限阳性男女无统计学差异,未成年阳性患者病毒载量在男女间也无统计学差异;未成年患者随年龄增加总阳性率逐渐增高,病毒载量也随之增高,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未成年患者乙肝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5.
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定量结果的关系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高、低浓度HBsAg阳性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 M)含量之间的差异, 揭示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之间的特点.方法:对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浓度(高浓度HBsAg组、低浓度HBsAg组)及自然史(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进行分组, 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微粒子酶免疫试验(MEIA)对147例低浓度HBsA组和117例高浓度HBsAg组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和HBV M的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低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7例、免疫清除期4例血清标本HBV DNA、抗-HBs、 HBeAg、抗-HBe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531~9.181, P<0.01~0.05), 非活动期136例血清标本中有94.1%(128/136)HBV DNA处于105copies/L以下, 直接法PCR、浓缩法PCR对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3%(14/136)、 10.3%(47/136), 且HBV DNA与HBV M各指标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25例HBV DNA与HBeAg、抗HBe存在相关性(r=0.744~0.772, tr=3.858~4.207, P<0.01), 免疫清除期46例和非活动期46例HBV DNA则仅与抗HBs存在负相关性(r=-0.693~-0.598, tr=-4.616~-3.936, P<0.01~0.05).结论:低浓度HBsAg人群具有特殊的血清学特点, 可能与机体免疫耐受及免疫系统个体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HBsAg与HBV DNA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脏穿刺活组织学检查的患者,根据肝脏炎症程度将患者分为G0-G1、G2、G3-G4三组,根据不同纤维化分期将患者分为S0-S1、S2、S3、S4四组,根据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将患者分为A1 (ALT≤40U/L)组、A2(40<ALT≤80U/L)组,对不同分组患者进行血清HBsAg测定、HBV DNA测定及ALT测定,分析其含量与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G0-G1组、G2组、G3-G4组HBsAg定量分别为(3.85±0.87)U/ml、(3.54±0.79) U/ml、(2.79 ±0.58) U/ml,三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0-G1组、G2组、G3-G4组HBV DNA定量分别为(6.27±1.67) U/ml、(5.68±1.49) U/ml、(5.84±1.59) U/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S0-S1组、S2组、S3组、S4组患者HBsAg定量分别为(3.95±0.93) U/ml、(3.62±0.86) U/ml、(3.55±0.62) U/ml、(3.35 ±0.54) U/ml,四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S0-S1组、S2组、S3组、S4组患者HBV DNA定量分别为(6.23±1.72) U/ml、(5.79±1.62U/ml)、(5.50±1.48) U/ml、(5.48±1.35U/ml),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与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HBsAg、乙肝病毒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减低,血清HBsAg结合HBV DNA载量作为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指标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乙肝患者HBV标志物与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肝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形式十分复杂 ,HBV血清标志物 (HBV -M)组合 ,其表现模式有 15种以上。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普及 ,许多学者报道存在HBsAg阴性 ,而HBV -DNA阳性的HBV感染。有人提出仅根据病毒存在与否的定性PCR尚难以明确其临床意义[1] 。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测定 ,实现了对核酸信息的分析比较 ,为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基因水平信息[2 ] 。本文对 318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测定 ,同时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定量检测 ,以探讨HBV -DN…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与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72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超过6个月并接受肝脏穿刺活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乙肝病毒基因型、ALT、HBV DNA、血常规、肝脏组织病理等各项资料,分别按照肝脏炎症活动程度(G0、G1、G2、G3、G4)和纤维化程度(S0、S1、S2、S3、S4)分组.观察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定量、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和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与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表面抗原定量对数是对肝脏纤维化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结论 乙肝表面抗原对数是较DNA定量对数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的诊断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乙肝标志物(HBV-M)、肝功能ALT、AST的关系,以期对慢性乙肝患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在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慢性乙肝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搜集乙肝六项、肝功能等资料,探讨HBV DNA载量与HBV-M、ALT、AST含量的关系.结果 各阳性模式的病毒载量比较,大三阳病毒载量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率比较,大三阳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载量与血清HBeAg滴度无相关性(r=0.683,P>0.05);血清HBV DNA载量与HBsAg含量无相关性(r=-0.483,P>0.05);血清HBV DNA载量与ALT无相关性(r=-0.157,P>0.05),血清HBV DNA载量与AST水平也无相关性(r=0.062,P>0.05).结论 大三阳血清HBV DNA载量、病毒阳性率均高于其他阳性模式;但血清HBV DNA定量值的高低与HBV-M、ALT、AST含量无相关性,所以,HBV DNA可反映HBV在外周血的复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病毒载量的测定常被用来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文献报道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可作为替代标记。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血清HBsAg水平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47例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男性35人,女性12人,平均年龄(35±8)岁]。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患者(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患者(14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患者(15例)治疗48周并留取0、4、8、24、48、72周的血清。用TaqMan PCR测定HBV DNA水平,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反应测定HBsAg水平。结果:18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的患者和14例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可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的一致变化,呈显著相关(r=0.83,P<0.01)。而在15例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则未观察到HBsAg滴度随HBV DNA复制水平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无相关性。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单一治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患者HBsAg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拉米夫定单一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 水平显著相关,动态HBsAg定量监测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作为监测HBV疗效的替代标记。  相似文献   

12.
同时应用定量PCR法和斑点杂交法对155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进行检测.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斑点杂交法检出66例阳性(47.6%),定量PCR法检出110例(71.0%).HBV-DNA于2.54拷贝出现斑点杂交法阳性,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斑点杂交法阳性增强,表明两种方法的阳性呈正相关关系.定量PCR法比斑点杂交法灵敏且可定量,但试剂昂贵;而斑点杂交法简便易行,适合基层单位应用.故建议临床宜先用斑点杂交法检测HBV—DNA,再配合定量PCR法以提高检出率并进行HBV-DNA定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携带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与肝组织中HBVccc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0例经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确定为HBV携带者的肝组织中HBVcccDNA、HBVtDNA和血清HBV DNA,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HBeAg定量,分析感染者肝组织内HBVcccDNA与肝组织内HBVtDNA、血清HBVDNA、HBsAg及HBeAg定量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HBV携带者肝组织中均可检出HBVcccDNA,范围在3.15×10^3拷贝/mg~1.06×10^7拷贝/mg(对数值:5.66±O.93);肝组织cccDNA定量与肝组织总HBVDNA定量呈正相关(r=0.375,P〈0.05),与血清HBVDNA无相关性(r=0.174,P〉0.05)。肝组织中HBVcccDNA水平与血清HBsAg定量呈高度正相关(r=0.562,P〈0.001);而与血清HBeAg定量无相关性(r=0.152,P〉0.05)。结论HBV携带者肝组织内HBVcccDNA成稳定的中等水平复制;血清HBVDNA载量不能直接代表其肝组织中的HBVcccDNA水平;血清HBsAg定量可作为反映肝幺日织中HBVcccDNA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HBV感染标志物和HBV D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近5年淋巴瘤科1779例住院病人,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 16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59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16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 cell lymphoblasts lymphoma,T-LBL) 13例.健康查体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G),共12890名,男性8450名,女性4440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 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HBsAg、HBeAg的阳性率高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HBcAb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HBsAb阳性率低于正常对照组;说明HBV携带者对HBV的免疫力较低,发生恶性淋巴瘤的风险较大.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和嗜肝细胞的特性,淋巴瘤患者HBsAg携带率是正常对照组的4.1 ~10.9倍;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 DNA的阳性率是正常对照组的2.2 ~8.3倍.结论 HBV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患者血清的HBV抗原、抗体和DNA水平可能是淋巴瘤患者致病和HBV再激活的重要因素.对于用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应定期对其肝功能和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若出现肝功异常或HBV再激活等情况,应立即评估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表面抗体(HBsAb)数据分析,研究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发展趋势,为其后续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6年来院就诊患者和体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表面抗体数据,按性别及年龄为参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阳性率或阴性率为指标,分析其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x2检验以确定其在统计学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BsAg在男女总体感染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 <0.01,其总体阳性率在经波动后呈下降趋势.分析中发现,31 ~50岁人群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时段.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阴性者在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9 >0.05.HBsAb阴性率高达51.5%.结论 经过国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宣传力度的加大及个人预防意识的提高,其总体感染率显著下降.但HBsAb阴性率仍很高,为加强HBsAb阴性者的免疫防护.对HBsAg及HBsAb双阴性的成年人群,特别是31 ~50岁年龄段人群应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感染率高,易慢性化,引起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如何简单快捷地评估HBV在体内是否复制已成为基层医院诊治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逐渐认识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在HBV感染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研究分析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结果,旨在探讨LHBs反映乙肝患者HBV复制程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乙肝两对半模式与乙肝病毒DNA定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乙肝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32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及乙肝病毒核酸扩增酶联定量检测,对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及乙肝病毒DNA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265例患者血清HBV DNA呈阳性,阳性率为82.81%;小二阳72例,其中54例HBV DNA呈阳性,阳性率为75%;小三阳138例,其中120例HBV DNA呈阳性,占86.96%;大三阳110例,其中91例HBV DNA呈阳性,占82.72%。大三阳样本含量超过107例数超过小二阳及小三阳病例。结论乙肝两对半是基层医疗检验项目,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充分反映乙肝患者的病情状况,HBeAg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HBV-DNA检测可判断乙肝患者是否存在传染性,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乙肝两种血清学模式HBV DNA与HBV M定量结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M)的定性评价已有报道[1-3],我们对HBsAg阳性感染者的HBV DNA和HBV M进行定量测定,并对两种常见阳性模式(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的HBV DNA与HBV M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两种模式HBV DNA与HBV M之间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收集HBsAg阳性血清标本共225份。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仪器为PE7000型PCR仪及上海申友试剂;HBV M采用微粒子酶免法,仪器为AXSYM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1.2方法对225份血清标本进行HB…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乙肝感染者不同HBsAg含量进行分组,与CG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