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HBLSS)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构建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生物人工肝系统(BAL),构建三种组合方式的HBLSS:BAL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组合;BAL与缓慢血浆置换(SPE)和持续血液透析滤过(CHDF)组合;BAL与缓慢血浆置换(SPE)和血液灌流(HP)组合。120例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均分为6组,治疗组分别接受BAL+MARS(H1)、BAL+SPE+CHDF(H2)和BAL+SPE+HP(H3)治疗;对照组分别接受 MARS(C1)、SPE+CHDF(C2)和SPE+HP(C3)治疗。观察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72h的临床症状、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血氨、肌酐和甲胎蛋白等的变化。观察各组的治愈好转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总胆红素、血海内毒素、血氨水平,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甲胎蛋白水平,但以H1、H2、H3组作用明显。与H3组比较,H1、H2组能显著降低肌酐、血氨。H1、H2、H3、C1、C2、C3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 65%(13/20)、60%(12/20)、45%(9/20)、45%(9/20)、40%(8/20)、20%(4/20)。H1、H2、H3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H1、H2、H3组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效果优于C1、C2、C3组,其中H2 组和H2组能明显改善肝肾功能,阻断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优于H3组。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检测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了解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疗效、预后判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依据。7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院对其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测定,而后观察治疗2月后的患者肝功能等恢复情况。初次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浓度大于200μg/L组患者肝功能好转率明显高于(100-200)μg/L组及100μg/L以下组。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高,则其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率高,预后好,反之则差。血清甲胎蛋白测定可作为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对慢性重型肝炎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影响及预后判断。设ALSS(88列)和对照组(70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ChE检测。ALSS治疗后血清ChE值明显回升,与好转率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民对照组好转率分别为47.7%,18.6%。ALSS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早期最佳,好转率达81.8%,而中,晚期为68.4%,17.9%。ALSS治疗可显著升高慢性重型肝炎ChE值,并提高好转率。血清ChE可作为ALSS治疗后的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86例的临床资料,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9例患者痊愈或明显好转,存活率为56.98%;37例病情恶化或死亡,病死率43.02%。死亡组年龄大于存活组(P<0.01);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的疗效低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P<0.01);存活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而血清总胆红素、内毒素水平低于死亡组(P<0.01);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疗效高于晚期患者疗效(P<0.01),慢性重型肝炎存在的并发症也影响血浆置换的疗效。讨论血浆置换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固醇、甲胎蛋白、白蛋白及内毒素水平有关。血浆置换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反跳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的疗效差。我们认为血浆置换治疗>5或6次后病情仍未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不明显或反跳幅度明显、PTA恢复不明显或甚至更低者,有条件者应尽早施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血浆置换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比较近期疗效。结果经血浆置换治疗10天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由464.32±139.02μmol/L降至265.16±93.01μmol/L(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368.53±92.14μmol/L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34.9±11.14s下降至25.26±7.46s(P〈0.01)。临床总好转率为53.5%(23/43),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好转率分别为72.7%(8/11)、61.1%(11/18)和28.6%(4/14),早期与晚期治疗好转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总好转率为31.7%(1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于慢性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支持治疗手段,治疗进行得愈早,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甲胎蛋白(AFP)水平与肝功能损害、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56例重型肝炎患者入院初AFP测定值与同时检测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空腹血糖(GLU)、胆固醇(TC)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AFP值大小分为A(〈20ug/L)、B(20-600ug/L)、c(≥600ug/L)3组,分别为44例、185例、27例,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8.2%、34.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464,P=O.000),AFP值明显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μg/L降至228.32±132.15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μ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μ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μmol/L降至178.43±87.7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78例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的关系。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与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有关(P〈0.01或P〈0.05),而与年龄、病毒重叠感染、有无肝硬化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及并发症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子骥  王颖 《山东医药》1996,36(6):37-38
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山东医科大学(750012)王子骥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王颖慢性重型肝炎可分为三期:①早期:有急性肝衰竭表现,如严重的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17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综合治疗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1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生存质量量表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TBil(总胆红素)降低显著(P〈0.05),TP(总蛋白)、CHE(胆碱酯酶)、TG(甘油三酯)、NH3(血氨)、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和PTA(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优于一般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及重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及重症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重度或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用药相同,观察组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25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胆碱酯酶(CHE)的水平,统计病死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BIL、PTA、CHE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重症肝炎观察组病死率为43.2%,对照组为41.94%,两者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度和重症型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不确切。同时难以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人工肝(ALSS)治疗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治疗52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随机选择43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TBil、AST、ALT、ALB、BUN、Cr及PTA等指标。结果经人工肝治疗后84.62%患者原有的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ALT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TA、ALB明显上升(P〈0.05),BUN、Cr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治愈好转率为84.62%(44/52);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55.81%(24/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人工肝辅助治疗,能提高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还可以通过TBil反弹的现象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配合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 4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TBIL、ALT、血氨均有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血清HBV DNA定量极显著降低(P〈0.005),ALB、PTA均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半年随访,存活34例(70.8%)。结论胸腺肽α1配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患者252例,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122例和术后未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的ALT、AST、CHE、PTA、TBIL、ALB明显比未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组恢复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有益于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早期恢复及术后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7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患者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好转组(25例)和死亡组(49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发病至就诊前时间、首诊时症状体征积分及相关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好转组与死亡组对比发现,患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不明显(P>0.05);死亡组发病至就诊前时间明显长于好转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前时间与预后呈负相关;好转组纳差、乏力、瘀斑积分明显低于死亡组,分数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组生化指标中TBil水平高于好转组,而PTA、TC水平低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发病至就诊前时间、纳差、乏力、瘀斑及相关生化指标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 2 3例 ,随机分成两组 ,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 ( 10 0mg/d) ,其它综合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两组疗程均为 12周 ,观察其临床、生物化学、病毒学指标变化。结果  ( 1)拉米夫定组TBIL、PTA、Child Pugh计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 (P <0 .0 5 ) ,而ALT、AST、ALB下降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2 )拉米夫定组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88.9%对 3 7.5 % ,P <0 .0 5 )。( 3 )拉米夫定组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 18.2 %对 3 3 .3 % ,P >0 .0 5 )。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可缓解病情 ,改善肝功能 ,抑制HBV复制 ,但对病死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对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58例,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观察患者的症状、ALT、AST、PTA等项目,并判断药物治疗的疗效。结果: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后其乏力明显缓解,ALT、AST、TBIL下降,ALB及PLA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对生存2周以上的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78.4%、88.9%及27.5%。结论:促肝细胞生长素可以用于治疗重型肝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3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实验组1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6、12个月检查各组患者肝脏功能、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肝纤维化、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病毒学应答、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实验组患者ALT、AST、TBIL、ALB、肝纤维化系列(LN、HA、PC-Ⅲ、Ⅳ)、CHE、PT等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ALT:F实验组=11.432,F对照组=8.231;AST:F实验组=13.197,F对照组=9.732;TBIL:F实验组=10.964,F对照组=8.692;Alb:F实验组=2.846,F对照组=3.691;CHE:F实验组=67.428,F对照组=70.285;LN:F实验组=20.462,F对照组=16.390;HA:F实验组=30.421,F对照组=23.521;PCⅢ:F实验组=23.532,F对照组=17.397;IV:F实验组=20.386,F对照组=15.496;PT:F实验组=1.752,F对照组=0.950。P均〈0.05);治疗后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均较治疗后6月显著增加,且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宫内膜干细胞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毒应答率高,短期观察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对照组30例,静点茵栀黄注射液。两组均予以支持对症治疗。观察两组TBil(血清总胆红素),PTA(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治疗组在TBil降低的程度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治疗组在升高PTA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临床总有效率达70%。治疗组在HBVDNA定量下降≥1log10copies/mL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TBil降低、PTA值升高、HBVDNA定量下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