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COPD急发加重期并呼衰早期应用Bipap通气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Bipap通气组首先对患者进行解释,消除恐惧心理,讲述使用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提高依从性,通气各项参数从低水平开始,适应后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结果上机组平均上机时间32.5 h,呼衰缓解75例(成功率96.2%),死亡1例(病死率1.3%),平均住院天数20.5天;未上机组呼衰缓解50例(成功率65%),死亡7例(病死率9.1%),平均住院天数26.2天.结论早期应用Bipap通气,疗效好,病死率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
Bipap通气在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护理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中应用无创双向气道正压(Bipap)通气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50例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上机组和未上机组各125例,上机组在综合治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Bipap通气,未上机组实施综合治疗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情缓解情况.结果:上机组平均上机时间40.5h,呼吸缓解113例(成功率96.4%),死亡5例(病死率4.0%),平均住院22.5d;未上机组呼吸缓解75例(成功率60.0%),死亡10例(病死率8.0%),平均住院27.6d.结论:应用Bipap通气,COPD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疗效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3.
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对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评价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 0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 10例。A组进行有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 ,B组进行无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A组进行有创通气 2 4h后 ,10例患者均明显好转 ,呼吸频率、心率下降 ,PaO2 上升 ,PaCO2 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9± 4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15± 5 )d。 10例患者 9例出院 ,1例因呼吸机依赖而死亡。B组无创通气 2 4h后仅 1例治疗有效 ,4例无明显变化 ,5例病情恶化。 9例患者均在 36h之内改为有创通气 ,其中 1例在气管插管时因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2例在有创通气过程中死亡 ,余 6例患者均平稳撤机。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15± 6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2 1± 6 )d ,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不宜选用无创正压通气 ,应尽早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4.
何敏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0,16(10):858-859
目的 :降低新生儿呼吸衰竭 (呼衰 )的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经临床及血气分析确诊为呼衰的新生儿 5 4例进行病因及治疗分析。结果 :引起呼衰的原发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占 79 6 % ;死亡 2 1例 ,病死率38 9% ;死亡病例中多合并混合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 ,血pH <7 2 0 ;头罩给氧主要用于Ⅰ型呼衰 ,病情严重者应尽早机械通气。结论 :加强高危儿的管理 ,是治疗呼衰成功的前提 ;改善通气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是治疗呼衰的重要手段 ;提高呼吸器使用和呼吸管理的技术水平 ,是抢救呼衰 ,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时机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6例COPD患者,随机选取1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作为实验组,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逐渐脱机.余18例做为对照组,行常规有创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现察两组病例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例数、病死率、机械通气天数、总住院天数、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21.1±1.8)天vs(27.1±1.4)天(P<0.05);机械通气时间为(11.4±0.8)天vs(14.8±2.4)天(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0 vs 5例(P<0.01);死亡例数为1例vs 4倒.实验组撤机前后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撤机后pH降低、PaCO2升高(P<0.05).结论 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序贯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显著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时机选择。方法:将32例采用早期机械通气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治疗组,28例未采用早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0.5h、1h、3h的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等变化情况,及患者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0.5、1、3h的RR、PaO2、HR、MAP较通气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中30例缓解,2例死亡,对照组中20例缓解,8例死亡,两组住院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急性左心衰患者时尽早应用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技术及并发症。方法 :1997~ 2 0 0 2年 5月应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疾病 712例 ,其中女 469例 ,男 2 43例 ,年龄在 2 3~ 82岁之间。结果 :一次手术成功率 96 3 5 % ( 686例 ) ,出现各种并发症 2 6例 ,占手术 3 65 % ,手术时间平均从前 5 0例到后 10 0例有明显缩短 (由 10 0min± 40min变为 45± 2 0min) ,平均住院天数 4 2天 ,完全恢复活动平均时间 8天。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手术风险小 ,减少了病人痛苦 ,降低了住院时间。但必须掌握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尽可能降低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严重呼吸衰竭采用纤支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COPD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纤支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纤支镜组 (A组 )和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 (B组 ) ,比较二组病例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的时间、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后住院天数、病死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发生情况。结果 A、B二组除病死率 (10 .5 3% )和 (16 .6 7% )相仿 (P >0 .0 5 )外 ;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分别为 (9.2 7± 4 .6 7)和 (2 6 .6 1± 12 .35 )h(P <0 .0 1) ;出现感染控制窗的时间分别为 (4.93± 1.77)和 (9.1± 2 .3)d(P <0 .0 1) ;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5 .2± 2 .1)和 (9.2± 3.1)d(P <0 .0 1) ;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11.4 8± 2 .37)和 (15 .13± 2 .5 9)d(P <0 .0 1)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例数分别为 0和 3例 ,(P <0 .0 5 ) ;机械通气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8.11± 3.2 4 )和 (2 4 .5 6± 4 .6 2 )d(P <0 .0 1)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纤支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是治疗COPD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有效的手段 ,由于能迅速控制感染、缩短了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9.
强化护理措施降低重型肝炎医院感染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穗芳  吴惠平 《现代护理》2003,9(6):441-442
目的 探讨降低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护理措施及其意义。方法 对 6 8例在我院感染内科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护理组 (31例 )和常规护理组 (37例 ) ,并对两组的医院感染率、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率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分析。结果 强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35 .4 8%和 5 9.4 6 % (P <0 .0 5 ) ;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率分别为 6 3.6 4 %和 2 7.2 7% (P <0 .0 5 ) ;强化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 (31 .5± 1 5 .7)天和 (39.5± 2 8.9)天(P >0 .0 5 ) ;两组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 (4 7.3± 1 6 .8)天和 (6 4 .5± 2 8.5 )天 (P <0 .0 5 )。结论 固定护理人员的肝病监护室强化护理对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合并医院感染后控制较常规护理组容易 ,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 ,提高了重型肝炎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启动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能否降低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3期患者的90天全因病死率。方法 69例脓毒症合并AKI 3期患者随机分为早做组(n=35,入组后立即行RRT)、晚做组(n=34,出现紧急指征时开始RRT),RRT采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模式。主要终点事件是90天内全因病死率。次要指标有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结果 90天全因病死率比较,早做组(42.9%)略低于晚做组(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4,P=0.552)。早做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86±147)h,晚做组为(334±17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5,P=0.265)。早做组ICU住院天数为[12(10,16)]天,晚做组为[16(12,2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5,P=0.120);早做组总住院天数为[20(18,24)]天,晚做组为[26(19,30)]天,有显著差异(Z=-2.440,P=0.015)。结论 (1)脓毒症并发AKI 3期患者早期RRT与推迟RRT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异。(2)早期RRT可降低平均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呼吸支持方式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危重症抢救中呼吸支持的使用率及呼吸支持使用时间和方式与抢救成功率间的关系.方法 对458例接受呼吸支持的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层分析,其中心搏、呼吸骤停47例,急性呼吸道阻塞105例,急性呼吸衰竭(呼衰)156例,慢性呼衰150例.分别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创口鼻/面罩通气,统计各组患者不同呼吸支持方式的抢救成功率与疾病、呼吸支持时间的关系.结果 呼吸支持治疗期间死亡117例(25.5%),放弃治疗49例,成功脱离呼吸机292例(63.8%).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及呼吸支持抢救成功率为21.3%(10/47),按病因分类,急性呼吸道阻塞导致的呼衰抢救成功率为82.8%(87/105),急性呼衰的抢救成功率为55.1%(86/156),慢性呼衰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呼吸支持成功率为72.7%(109/150).有创和无创呼吸支持的早期成功率分别为95.0%(57/60)和95.5%(21/22),较早期为81.7%(68/82)和69.0%(20/29),中期为65.6%(63/96)和48.1%(13/27),晚期为44.4%(40/90)和0(0/5),抢救成功率均随抢救开始时间的延迟而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呼吸支持的关键是尽早、及时进行有效呼吸支持,人工气道建立的困难和风险是不能早期使用呼吸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纳洛酮在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洛酮治疗DAI患者 45例与同等条件下但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 45例比较。结果 :纳洛酮治疗组恢复良好 12例 (占 2 6 7% ) ,死亡 10例 (占 2 2 2 % ) ,觉醒天数为 ( 18 18± 9 2 1)d(n =31) ;对照组分别为 6例 (占 13 3% )及 18例 (占 40 0 % ) ,觉醒天数为 ( 2 6 0 6± 9 93)d(n =2 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DAI早期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恢复良好率 ,缩短昏迷时间 ,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临床荟萃》2003,18(2):73-74
目的 探讨纳洛酮在治疗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调查纳洛酮 +传统疗法 (A组 )治疗病毒性脑炎 4 6例与传统疗法 (B组 )治疗 32例的疗效比较。结果 A组的治愈率为 89.13% ,病死率 2 .17% ;B组的治愈率为71.88% ,病死率为 6 .2 5 %。A组与B组在发热 ,抽搐的疗程天数比较 ,P <0 .0 5 ;A组与B组在意识障碍 ,肢体瘫痪的疗程天数比较 ,P <0 .0 1;两组在头痛的疗程比较无差异 ,P >0 .0 5。使用纳洛酮由昏迷至神志清醒为 (2 1.37±7.5 3)小时 ,出院时间A组比B组平均缩短 6 .12天。结论 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有较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呼吸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3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作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的42例呼吸衰竭患者比较,观察住院时间和治愈率.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11.5±5.8)d,少于对照组(18.6±6.7)d,(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84.85%,明显高于对照组52.38%.结论 早期应用呼吸机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严重胸外伤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胸外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过程.结果:31例患者分为2组,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组20例,带机时间平均(7.3±1.6)d,死亡9例,病死率50%;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11例,带机时间平均(4.5±1.8)d,死亡3例,病死率27.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优于传统机械呼吸+终末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6.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方法 :1997年 9月至 2 0 0 2年 6月CCU收治的年龄≥ 70岁的高龄AMI病人共 8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 46例 ,其中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3 2例 (甲组 ) ,静脉溶栓治疗 14例 (乙组 ) ,保守治疗 41例 (丙组 )。结果 :甲组介入治疗成功率 93 8%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6 3 % ) ,乙组溶栓成功率 5 7 1% ,死亡 1例 (7 1% ) ,丙组死亡 4例 (9 8% ) ,3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 (14 3± 3 8)个月 ,随访率 87 2 %。结果 1年LVEF分别为 60 1± 3 1、5 6 4± 2 2、5 1 3± 1 3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 5 %、2 1 4%、3 6 6% ,P值均 <0 0 5。 1年心脏性病死率分别为 6 3 %、7 1%、12 2 % ,甲乙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丙组间比较P值均 <0 0 5。结论 :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高龄AMI病人预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疗效最优  相似文献   

17.
大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0例ARDS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 ( 4 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未用大黄治疗组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第 1、3、7天氧合指数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第 1天氧合指数均下降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大黄治疗组患者氧合指数第 3天开始上升 ,7天后明显改善 (P <0 .0 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大黄治疗组 1 0± 3.0天、非大黄治疗组 2 8± 9.0天 (P <0 .0 1 ) ;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大黄治疗组为 1 0 .0 %、非大黄治疗组为 35.0 % (P <0 .0 5) ;病死率分别为大黄治疗组为 2 5.0 %、非大黄治疗组为 4 5.0 % (P <0 .0 5)。大黄可以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可作为救治ARDS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疗效。方法比较大剂量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 3 3例与同等条件下但未用纳洛酮治疗的同类患者 3 3例的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恢复良好 6例 (18.18% ) ,死亡 18例 (5 4.5 5 % ) ,清醒时间为 (2 3 .18± 9.67)天 (n =11) ;对照组分别为 1例 (占 3 .0 3 % )及 2 6例 (占 78.79% ) ,清醒时间为 (3 1.2 6± 9.86)天 (n =4)。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恢复良好率 ,缩短昏迷时间 ,治疗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收集我院在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治疗方法、过程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4~11(平均7.2)d。住院时间19~54(平均27.8)d。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7.5%。对急性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要尽量机械通气,早期阿托品化并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全身支持治疗等,通过这些抢救手段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无创正压通气 (NPPV)和有创正压通气 (IPPV)救治急性呼吸衰竭 (ARF)的临床效果 ,评估NPPV在ARF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各种原因所致ARF 5 2例患者随机分为NPPV组 (2 6例 )和IPPV组 (2 6例 ) ,在给予病因治疗同时分别实施NPPV和IPPV。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动脉血气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结果。结果 NPPV组有 7例 (2 6 .9% )治疗失败转为气管插管IPPV ,其中 4例 (15 .4 % )死亡。IPPV组死亡 5例 (19.2 % ) ,两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两组治疗有效患者在分别接受NPPV和IPPV治疗后 6h动脉血气有相似的显著改善。NPPV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IPPV组 (P <0 .0 5 )。NPPV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PPV组 (P <0 .0 5 )。结论 在经过选择的ARF患者中 ,应用NPPV治疗的临床效果与IPPV相似。实施NPPV可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且因为无创伤性 ,NPPV可作为经过选择的ARF患者首选的通气支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