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疟区发热病人易患疟疾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从发热病人中筛检血检对象或服药对象提供借鉴。方法以《发热病人情况登记表》在疟疾传播期收集研究现场发热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年龄、性别、发病与就诊日期间隔、家属四邻近期疟疾情况等),对其采血涂制标准血片进行镜检。计算机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以SPSS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发热病人1 508例,其中疟疾病人241例。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就诊时间间隔、蚊帐使用情况、露宿、家属四邻近期有疟疾病人、休止期服药与发热病人患疟疾有显著相关。结论发热病人中1d内就诊、没有防蚊措施、有露宿习惯、其家属四邻近期患疟疾、未进行休止期服药者,其感染疟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可以考虑作为血检对象或服药对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郊区为间日疟流行区,现将我区传播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因素及控制方法予以介绍。发病因素一、通过3年的观察,我区休止期疟疾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复发病例减少了,新发病例增加了。1979~1981年1~5月底的复发病例,各占该期总病例的75.6%、57.1%和28.3%;又各占上一年病例总数的2.8%、1.5%和0.9%。而休止期新发病例在该期总病例中的比例则分别为24.4%、42.9%和7.7%。出现复发病例减少与新发病例增高的主要原因:(1)“三治”(即现症治疗、复治和休治)的正规服药率逐年提高了。(2)随着疟疾发病率的降低,间日疟的长潜伏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枝江市1979-1998年疟疾流行特征,评价其防治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20年共观察人年数9986827,发生疟疾1225例,发病率(IR)为1.23‰人年;发病率由10‰下降到0.02‰、近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1990年后IFAT及居民带虫率结果阴性;灭疟 后期现症病人根治率及休止期根治率为100%,结论:枝江市疟疾发病具有典型的灭疟后期的流行特征;现症病人根治,休止期根治及病家防蚊灭蚊是主要关键技术措施;流动人口增加和传染源输入是影响流行潜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怒江峡谷海拨1 600m以下均属疟疾流行地区,年均发病数在600例以上;发病以间日疟疾为主;为防止部分间日疟疾病人休止期根治中因G6PD缺乏,服用伯氨喹啉片后产生溶血,怒江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属泸水、福贡、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10年1~6月份,休止期根治前对上一年有疟史的人开展了G6PD缺乏筛查工作。方法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筛查试剂盒(纯化学反应荧光法)。结果共筛查2009年有疟史者412人;其中有强荧光反应的357人(G6PD不缺乏),弱荧光反应的44人(轻、中度缺乏),无荧光反应的11人(重度缺乏)。结论以此为依据,对G6PD缺乏者不再作为休根对象,为我州顺利完成休止期根治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7.
邵英  范志成  李苌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077-1078,1081
目的 分析湖北省襄州区2007~ 2011年疟疾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襄州区2007~2011年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襄州区2007-2011年报告疟疾病例696例,间日疟616例,未分型发病79例,恶性疟1例(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1.77/10万,2011年比20007年下降了98.79%,全区共有13个乡镇,其中,中华按蚊疟区10个乡镇,嗜人按蚊疟区3个乡镇,发病最高两个乡镇是中华按蚊疟区程河镇和朱集镇,占发病总数的37.07%.4~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7~8月为旺季,病例中农民占73.85%、学生占14.51%;年龄组发病最高是40-55岁,占发病总数38.80%.结论 2007-2011年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态势,加强传染源控制和输入病例处置,防止继发性传播,以控制和消除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8.
<正>建阳市地处武夷山区、为间日疟流行区,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近年来,通过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控制疟疾流行,为探讨灭疟后期疟疾发病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1989~1991年本市发病539例疟疾病  相似文献   

9.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十五)防治规划期间疟疾控制及监测情况,为“十一五”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控制及各种监测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率下降分别为7.8%、9.92%、34.51%、34.10%和30.34%;发热病人血栓140273例,居民带虫检查29099人,荧光抗体检测8858人,媒介监测3281户,其阳性率比“九五”分别下降70.64%、80.0%、66.06%和84.26%。休止期根冶13013人,病例治疗2514例,预防性服药67629人,假定性治疗66807人。辛硫磷室内滞留喷洒55.5吨,灭蚊5205村次。结论 在疟疾高发区应用辛硫磷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的控制疟疾的流行,逐年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疟疾的流行与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冬季月平均温度10℃以下,或春季月平均温度15℃以下,不能引起传布与流行,达个时期叫做流行休止期。我国除南部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的疟疾流行都有休止期。从目前看来,休止期治疗是各春季疟疾防治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控制和消灭疟疾的主要措施之一。疟疾流行休止期治疗的意义疟疾的一般临床经过可分为潜伏期、新感染原发期、潜隐期及远期复发期。间日疟在新感染原发期及远期复发期之间的潜隐期可达半年至一年以上。在流行休止期,疟原虫继续在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复发是可能的,但大部分病人在此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即  相似文献   

11.
陈和仙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3):318-319,329
目的分析云县1986~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及其流行趋势,为消除该县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6~2010年以来的发热病人血检、居民血片普查、按蚊调查、疟疾疫情数据。结果 25年间,云县共报告664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66/万,其中内源性病例69例,外源性病例595例;发热血检88308人中,阳性率为0.54%;居民血片普查13542人,带虫率为0.19%,荧光抗体测定7 277人,阳性率为3.17%;现症病人治疗1908人,休止期根治4045人,预防服药10635人,灭媒喷洒1166868M2。共捕获蚊62329只,14种蚊虫,其中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结论该县疟疾病例主要属于外源性病例,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杀虫剂在农业及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中广泛而大量的应用,在降低虫媒传染病的同时也导致了媒介对杀虫剂耐药现象的发生。中国于2010年启动全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传疟按蚊抗药性的出现,成为我国消除疟疾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主要传疟媒介抗药性的检测方法、按蚊抗性水平、蚊媒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消除疟疾媒介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西曾经是我国的疟疾四大高发省份之一,2019年经国家考核消除疟疾。目前输入性疟疾成为广西疟疾的主要传染源,这种传染来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改变,将导致消除疟疾后整个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和流行过程发生巨大的改变。广西的主要传疟按蚊发生了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广西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的孳生环境及习性、各地的季节消长及其变动原因、传播疟疾媒介能量和作用等基础方面重新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本文综述了广西防控疟疾从1950年起对媒介按蚊分类、生态学、抗药性、防治经验等方面大量的成果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防控输入性疟疾中媒介按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空白区域,探讨广西消除疟疾后的巩固阶段,对媒介按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我国中部地区五省疟疾防治措施。方法收集苏鲁豫皖鄂五省2006年疟疾疫情报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栓、血清学调查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五省200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2744例,占全国疟疾发病的67%,平均发病率1.13/万,比2005年上升109.8%。病例主要分布于安徽和河南两省,报告病例40008例,占五省病例总数的93.6%。输入性疟疾病例458例,其中输入性恶性疟56例。2006年传播休止期治疗9.4万人,流行李节服药治疗11.6万人,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51907人次,实施药物滞留喷洒或杀虫荆浸帐灭蚊保护人口13,6万人。血栓发热病人161.22万人次,阳性者21889人,阳性率1.36%,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1.2l%。抗体阳性率1.79%(24/13454);居民带虫阳性率0.32%(134/41534)。结论五省尽管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但疟疾疫情仍呈回升态势,疟防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A cross-sectional malaria survey of the Pabrabuk area in the Western Highlands Province found that all 4 human malaria species were present in a single village, with an overall parasite prevalence rate of 27%. Plasmodium falciparum was the most frequently detected infection (14%) followed by P. vivax (11%), P. malariae (5%) and P. ovale (3%). 10 of the 51 infections were mixed. Anopheles punctulatus was the most frequent vector species in the area, but both An. farauti no. 6 and An. karwari were also present in low numbers. This diversity in both parasite and vector populations indicates that complex malaria patterns are found in Papua New Guinea even at the moderate transmission levels found in low-lying inter-montane valley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和季节变化,为控制疟疾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10年,选择江苏省5个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清晨蚊帐内(室内)搜捕法进行种群和季节变化调查。利用圆形分布法对6年逐月疟疾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江苏省5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仅捕获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上半月。疟疾发病高峰日出现于8月16日。疟疾病例分布与媒介的季节消长情况相吻合。结论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和分析哀牢山各年疟疾和按蚊监测报表资料和各种农作物种植以及当地气象资料情况并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疟疾发病率与微小按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5),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分层在1100m海拔以上的村委会种植甘蔗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5)。 结论 半山区种植农作物变化对控制疟疾有重要作用。高疟区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是降低主要传疟媒介的密度,缩小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温度下斯氏按蚊天然免疫关键分子TEP1转录水平,初步探讨相关分子机制,为气候变化对疟疾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利用斯氏按蚊-约氏疟原虫动物模型,分别在24 ℃和28 ℃的环境温度下利用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感染后9 d解剖蚊中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疟原虫卵囊发育情况并计数,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疟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不同温度条件下,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斯氏按蚊TEP1分子的转录水平。 结果 在24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91.7%,感染度为(403.9 ± 37.09)个/蚊。在28 ℃的环境温度下,斯氏按蚊的感染率为38.8%,感染度为(38.63 ± 13.91)个/蚊。24 ℃组的按蚊感染率和感染度均显著高于28 ℃组(P<0.001)。于吸血感染当天但尚未吸血时和吸血感染疟原虫后的第5天、第7天及第9天,斯氏按蚊的TEP1转录水平在28 ℃的条件下均高于24 ℃,提示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感染前基础免疫力和疟原虫感染中后期的免疫杀伤力28 ℃组均高于24 ℃组。结论 环境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较大,24 ℃较28 ℃的环境更适宜于约氏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TEP1参与的天然免疫反应可能是温度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的原因和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