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比较Allgower-Donati缝合法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对踝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1例踝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关闭切口的缝合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使用Allgower-Do...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创皮肤吻合器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单侧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采取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法,观察组采用无创皮肤吻合器闭合皮肤切口,围术期均予以常规消肿及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切口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切口缝合时间、切口渗出及足部肿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拆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切口外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皮肤吻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的闭合,术中缝合时间短,且术后切口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间断垂直褥式缝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断式褥式缝合法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及体位摆放对患肢肿胀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2例,根据随机及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n=55)和改进组(n=47),常规组进行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改进组进行改良间断垂直褥式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伤口出血量、伤口周围红肿、伤口愈合时间、引流时间)、切口愈合效果(甲级、乙级、丙级)、术后疼痛评分以及肿胀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进组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伤口周围红肿例数少于常规组,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常规组,切口丙级愈合率低于常规组(P 0. 05);两组伤口出血量、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 d,两组疼痛评分及肿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7 d,改进组疼痛评分及肿胀评分低于常规组(P 0. 05);改进组术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常规组(P 0. 05)。结论改良间断式褥式缝合法治疗跟骨骨折,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切口愈合,减轻体位摆放期间患肢疼痛、肿胀,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使用不同缝合方式对患者伤口愈合、血运及并发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依据术后缝合方式将使用Allgrower-Donati和垂直褥式技术缝合患者分别纳入AD缝合组(n=40)和垂直褥式缝合组(n=35)。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和血运变化、骨痂生长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缝合组伤口愈合优良率高于垂直褥式缝合组;术后伤口肿胀、表皮水疱、皮缘色暗和皮肤温度低发生率低于垂直褥式缝合组(P0. 05);两组术后随着时间延长骨痂生长评分逐渐上升,且术后1、2、3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缝合组术后1、2、3月骨痂生长评分高于垂直褥式缝合组(P0. 05); AD缝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垂直褥式缝合组(P0. 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伤口缝合时使用Allgrower-Donati缝合技术,能够保护患者伤口血运,加快伤口愈合以及骨痂形成,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将280名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别采用全层褥式间断缝合法和分层间断缝合法缝合会阴切口,观察切口愈合的情况.结果示采取全层褥式间断缝合法缝合的会阴侧切口愈合良好,拆线时间短,产后会阴部疼痛和不适少,42天内无线结反应,与传统分层间断缝合法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皮内缝合法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切口不缝皮下脂肪层的皮内缝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甲状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成 A 组(不缝皮下脂肪层的皮内缝合)30例,B组(常规丝线间断缝合)30例.手术后7 d出院,观察两组缝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情况.结果:在闭合皮肤时间方面A组与B 组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在切口甲级愈合率及术后3个月切口瘢痕显效率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采用改进的颈部手术皮内缝合,组织对合良好,修复顺利,缝合的皮肤呈线状,瘢痕几乎不显,皮肤无针眼、美观,值得在甲状腺手术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心型缝合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5月行剖宫产手术的6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产妇采用常规间断缝合,观察组31例产妇采用皮下脂肪心型缝合。对比两组术后24 h、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术后6个月切口瘢痕增生率,术后2个月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术后6个月切口瘢痕增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脂肪心型缝合能够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疼痛程度,降低切口瘢痕增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产妇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形缝合(改良垂直褥式埋没缝合)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开腹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116例恶性肿瘤开腹手术患者,根据关腹时皮下是否采用心形缝合,分为心形缝合组(n=62)和对照组(n=5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切口愈合情况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形缝合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6%(1/62),显著低于对照组11.1%(6/54)(P<0.05);术后一周疼痛评分、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形缝合能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开腹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MBVMS)在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12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56例。传统组实施传统间断缝合法缝合,改良组行MBVMS。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愈合质量、瘢痕相关指标、切口美观度与切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缝合时间长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切口愈合质量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腹部瘢痕最大宽度、最大隆起高度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瘢痕柔软度、色泽、厚度、血管分布和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瘢痕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切口美观度优良率为96.43%,高于传统组的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美容缝合技术在体表肿物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58例体表肿物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普通外科收治的体表肿物传统手术治疗者149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体表肿物切除手术中均应用美容缝合技术。术后2周及6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手术治疗满意度;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评估2组术后瘢痕情况,比较2组瘢痕宽度。结果 术后2周,治疗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6.8%(153/158),高于对照组的91.3%(136/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VSS评分、VAS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瘢痕平均宽度为(1.72±0.86) mm,小于对照组的(4.55±2.3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美容缝合技术应用于体表肿物切除手术可显著减轻组织损伤和切口瘢痕,改善患者术区外形,并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各26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Gissane角、Bohler角及跟骨长度均增大,跟骨宽度均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功能和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步行困难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均能有效促进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但采用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与患者自身情况相关外,还与外科医生的腹部切口缝合技术、缝合方式、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 目的:比较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与丝线间断缝合腹壁切口的效果。 方法:纳入153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91例,女62例,年龄30-8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n=78)与对照组(n=75),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采用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丝线分层间断缝合切口,比较两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与费用、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脂肪液化及排异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3例,无切口裂开,未发生排异反应;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10例、切口裂开4例、排异反应5例,两组切口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切口脂肪液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抗菌薇乔可吸收缝线全筋膜间断缝合腹部切口操作简单,可促进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协调一体化护理干预对小儿面部外伤整形美容缝合患儿治疗依从性及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面部外伤整形美容缝合术治疗的10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多专科协调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依从性、对护理质量评分、伤口感染及瘢痕发生情况、伤口愈合评分。结果观察组依从性和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瘢痕形成,对照组发生2例伤口感染,3例瘢痕形成,两组患儿伤口感染及瘢痕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愈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调一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小儿面部外伤整形美容缝合患儿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降低伤口感染及瘢痕形成发生率,提高伤口愈合评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3种会阴切口缝合方法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缝合方法缝合会阴切口对产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60名产妇分成观察组255例、对照1组250例和对照2组255例。分别采取分层连续、传统法缝合和分层间断缝合3种方法缝合会阴切口。结果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伤口愈合率和术后性生活满意度高,线结反应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合成线分层连续缝合会阴切口,无线结反应,伤口疼痛轻,外表美观,不需拆线,产妇性生活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免打结倒刺缝线运用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Ⅰ期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到该院就诊的胆囊结石伴有胆总管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和Ⅰ期缝合术的患者共计6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在术中采用倒刺缝线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对照组36例在术中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扣锁缝合。术后比较两种缝合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胆漏发生率及术后胆漏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共计66人均成功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实验组在缝合时间、术中胆漏发生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缝合时间上少于对照组,在术中胆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在术后的胆漏发生情况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刺缝线在腹腔镜下连续缝合胆总管切口与传统可吸收缝线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胆漏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L形切口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评分、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跟骨内翻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内翻角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跟骨内翻角均显著减小(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可促进术后恢复,提高AOFAS评分,有效复位跟骨力线。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腹部切口的愈合除患者自身情况、腹部切口缝合方式外,还与缝线选择有着密切相关。目的:观察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方法:将2009-09/2011-05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1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腹部正中切口分别采用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全筋膜层连续缝合和传统丝线分层间断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切口缝合时间为(13.45±1.46)min,术后切口感染4例,无切口裂开和排异反应,经换药很快痊愈。对照组切口缝合时间为(22.96±1.95)min,术后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9例,排异反应11例,经换药后部分切口延期愈合。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化学合成可吸收聚对二氧环己酮Ⅱ缝合线缝合腹壁切口操作时间短,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并且具有更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多轴与单轴锁定钢板在SandersⅣ型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SandersⅣ型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行单轴锁定钢板固定,观察组行多轴锁定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Gissane角、Bohler角及跟骨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结论多轴与单轴锁定钢板在SandersⅣ型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均能获得较好的固定效果,患者骨折愈合良好,但多轴锁定钢板在维持骨折复位方面更有优势,更利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剥内扎术联合荷包缝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12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荷包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混合痔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肛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排尿障碍、皮赘形成及术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肛门直肠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剥内扎术联合荷包缝合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创面愈合及患者机体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B-Lynch缝合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术后24 h的Hb水平、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APTT、PT均缩短,FIB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30 d,观察组的子宫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观察组的宫底下降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止血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促进子宫复旧,减少对月经及生育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