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临床、CT特征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最大径≤2 cm原发性肺腺癌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116例最大径≤2 cm肺腺癌患者,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高侵袭组(n=51)及低侵袭组(n=65),并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81)和测试集(n=35)。比较组间临床及CT特征差异;提取并筛选CT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CT特征及Rad-score联合模型,评估其预测效能及临床获益。结果 组间患者恶性肿瘤家族史,病灶分叶征、毛刺征、存在提示预后不良病理表现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的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和验证集最大径≤2 cm肺腺癌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和0.87,其预测值与真实值的误差较小,准确度较高,可使临床获益。结论 临床、CT特征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用于评估最大径≤2 cm原发性肺腺癌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与增强CT检查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8例小肝癌患者(130个肝癌病灶,其中病灶直径≤2 cm 73个,2~3 cm 57个),均行CEUS和增强CT检查,观察不同直径肝癌病灶的CEUS与增强CT影像学表现。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US和增强CT诊断不同直径肝癌病灶的准确率。结果直径≤2 cm肝癌病灶CEUS动脉期高增强(94.5%)和延迟期等/低增强(95.9%)发生率高于增强CT(76.7%、83.6%)(P0.05),门脉期高增强(12.3%)和等/低增强(87.7%)发生率与增强CT(15.1%、8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3 cm肝癌病灶CEUS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高增强(96.5%、10.5%、12.3%)和等/低增强(3.5%、89.5%、87.7%)发生率与增强CT(87.7%、17.5%、22.8%,12.3%、82.5%、77.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EUS诊断≤2 cm肝癌病灶的准确率(93.2%)高于增强CT(80.8%)(P0.05),诊断2~3 cm肝癌病灶的准确率(96.5%)与增强CT(8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和增强CT均可用于小肝癌诊断,CEUS对病灶直径≤2 cm的肝癌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小肺癌(≤2 cm)的同层动态CT增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同层动态CT增强对直径≤2 cm肺癌的定性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直径≤2 cm的肺癌23例,静注对比剂100 ml后,行肺结节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直径≤2 cm肺癌增强后,除15 s外,不同时间段的CT值与平扫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13例肺癌的三维重建中,血管形态异常以增多、增粗为主,占84.6%(11/13例).结论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有利于直径≤2 cm肺癌的定性诊断;动态CT增强与三维重建相结合,可提高直径≤2 em肺癌的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不同性质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节患者共118例,采取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开展诊断,比较肺结节活检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估该方法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所有肺结节患者运用CT影像学技术实施引导经皮穿刺肺结节活检,恶性结节诊断81例,准确率为95.29%;良性病变诊断37例,准确率为86.48%。采用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结节大小实施诊断,在直径≤10mm级别、10mm<直径≤20mm级别、20mm<直径≤30mm级别、直径≥30mm级别检出率分别为96.67%、96.67%、100%、96.55%,与临床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T影像学技术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结节性质实施诊断,在实质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混合磨玻璃结检出率分别为97.67%、97.14%、90.91%,与临床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气胸及出血为主要并发症,其中气胸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肝脏增强CT及MRI技术对肝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于沂水县马站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增强CT与MRI对于肝癌疾病的诊断情况,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肝癌的诊断效能,比较不同诊断方法对肿瘤大小的检出情况及对肝癌类型的检出情况。结果:100例疑似肝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阴性患者30例,阳性患者70例。阳性患者中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6例,胆管细胞型25例,其中48例肿瘤直径≤2 cm,22例肿瘤直径>2 cm。MRI诊断肝癌的灵敏度95.71%、特异度90.00%、准确率94.00%均高于增强CT诊断(P<0.05);MRI检查肿瘤直径≤2cm的检出率高于增强CT (P<0.05);MRI检查不同肝癌类型的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CT (P<0.05)。结论:肝脏MRI诊断肝癌的效能优于增强CT,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组织仍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可准确区分不同肝癌类型,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脏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CT导向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38例,共55个病灶,其中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癌10例,治疗后用增强CT和MRI评价消融效果,并观察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RFA治疗后4周复查,肿瘤直径≤3cm,直径3cm~5cm,直径≥5cm,完全坏死率分别为91%,70%和17%,一年生存率为9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2月-2020年2月为时间节点,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分别开展CT、MRI检查,对比两组肝癌检出率。结果: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T分别为44例、47例、50例,MRI分别为50例、45例、48例。MRI的肝内病灶阳性率较增强CT,显著偏优(P0.05)。MRI诊断准确率相比增强CT,明显偏高(P0.05)。而针对直径3cm的肿瘤,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MRI、增强CT对肝癌进行诊断,均有一定特征性,但MRI准确率更高,特别是≤3cm的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分期CT的影像组学标签对乳腺癌Ki-67增殖指数无创预测的附加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7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245例,且均为临床术前评估分期需行常规胸部CT增强扫描,按时间顺序分为训练组(145例)和验证组(100例)。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基于病灶三维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mRMR算法及Boruta算法筛选组学特征并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标签预测Ki-67增殖指数的效能,并以获得的预测阈值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结果:最终获得由8个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其对于乳腺癌术前Ki-67增殖指数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82(95%CI:0.691~0.874)和0.781(95%CI:0.686~0.876)。结论:基于术前分期CT的影像组学标签在预测Ki-67增殖指数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也是术前常规胸部CT增强扫描在辅助临床分期之外的附加价值,有潜力成为一种无创方法来实现术前对Ki-67增殖指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增强CT图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将在我院(2016年0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术前行CT增强扫描、术后病理证实、均未经靶向治疗的GIST患者60例。分为高风险组(中危、高危)40例及低风险组(极低危、低危)20例。分为训练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10例)和验证组(高风险20例,低风险的患者为10例)。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对训练组动脉期增强CT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联合资料建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模型。结果:高、低风险组间影像组学标签、病变部位、Ki-67表达水平,(P<0.05)。训练组AUC分为0.853、0.620、0.752。一般资料(P>0.05)。训练组GIST风险分级,与影像组学中的标签、病变部位、Ki-67呈正相关(r=0.616、0.266、0.498,P<0.05)。结论:通过基于GIST增强CT图像获得影像组学标签联合临床资料模型,对于术前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不同回声型小血管瘤的灌注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重度脂肪肝患者伴发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常规超声不能明确定性或CT检查漏诊的典型脂肪肝伴疑诊肝小血管瘤患者的27个病灶,采用超声造影进一步检查,并与增强CT或MRI结果 比较.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平均(17.0±4.4)s病灶开始出现回声增强,12个(12/17)直径≤2 cm的病灶呈现整体均匀或不均匀增强,边界较清晰,回声明显强于周围脂肪肝组织背景或呈现强回声"淹没征";8个(8/10)直径>2.0 cm的病灶表现由周边向中心呈"片状"或"环状"不规则增强;1例CT未显示的直径1.3 cm的弱回声病灶注射造影剂后12 s出现边缘增强,持续至6 min肝实质期开始消退.直径>2 cm与≤2 cm病灶超声造影剂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脂肪肝背景下伴发肝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MRI与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收治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肝脏MRI检查以及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影像学技术与金标准的差异及一致性,比较MRI与增强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评估两种方法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以及不同分期检出率。结果:增强CT阳性检出率为60.24%,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阳性检出率为62.65%,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分别为96.39%、96.23%,均显著高于增强CT诊断的84.34%、84.91%(P<0.05),两种方法诊断特异度无显著差异(96.67%vs 83.33%,P> 0.05)。MRI检查对直径<2.0 cm病灶的检出率96.97%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的78.79%(P<0.05);两种方法对>2.0 cm病灶的检...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在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3cm的肝脏占位病灶40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增强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肝占位病变的准确性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诊断≤3cm的肝脏占位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90.0%及82.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k=0.69)。对于病史不明确的单个占位病灶,超声造影可通过对增强时相的比较分析,鉴别其性质。结论超声造影及增强CT/MRI对≤3cm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均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肺部结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肺部结节患者80例,根据其病灶直径分为观察组(病灶直径 2cm)及对照组(病灶直径≤2cm),观察组55例,对照组25例。患者均实施CT引导下穿刺活检,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疾病检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肺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咳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肺部结节患者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可靠、病理学检出率高等优点,然而针对较深深度且直径在2cm以下的微小病灶结节检出率并不理想且患者检查后存在较多并发症,存在一定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PR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7例PRCC患者的影像资料。17例患者中,16例行CT检查,2例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17例PRCC中,9例位于右肾,8例位于左肾;肿瘤直径2.0~12.4cm,平均直径5.6cm;肿瘤形状呈圆形或类圆形13例,分叶状4例;肿瘤边界清楚或较清楚13例,不清楚4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不均匀13例;肿瘤发生转移3例;病理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未分型5例。平扫CT值为17.8~35.5HU,平均26.1HU;动态增强后皮髓交界期CT值为27.3~57.5HU,平均37.8HU;实质期CT值为35.0~71.2HU,平均47.8HU。PRCC的MRI影像学表现中,T1WI、T2WI信号特点取决于其成分,动态增强方式与CT增强检查相似。结论:PRCC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及MRI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CEUS)5分法与CEUS预测模型对不同大小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165例(共166个病灶),均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且BI-RADS分类为4类。根据病灶大小分为直径≤2.0 cm组101个,直径>2.0 cm组65个。分析病灶的CEUS特征,包括增强强度、增强时相、增强方式、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增强均匀性、灌注缺损、增强范围、蟹足征及滋养血管。应用CEUS 5分法和CEUS预测模型重新判定病灶良恶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对不同大小BI-RADS 4类乳腺病灶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直径≤2.0 cm组中良恶性病灶的10项CEUS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径>2.0 cm组中良恶性病灶的CEUS特征除增强强度、增强方式及灌注缺损外,其余7项特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直径≤2.0 cm的病灶,CEUS 5分法、CEUS预测模型诊断其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4、0.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直径>2.0 cm的病灶,CEUS 5分法、CEUS预测模型诊断其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932、0.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 5分法中评分为2、3、5分病灶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评分为1、4分病灶的诊断符合率偏低;CEUS预测模型中A、D、E、F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B模型次之,C模型较差。结论 对于直径≤2.0 cm的BI-RADS 4类乳腺病灶,CEUS 5分法与CEUS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相当;对于直径>2.0 cm的BI-RADS 4类乳腺病灶,CEUS 5分法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肺结核与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CT诊断情况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治疗的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患者及肺结核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疾病类型分为肺结核合并肺癌组(80例)和肺结核组(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胸部CT扫描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CT特征,以及不同肿块直径初次疑诊、漏诊情况。结果肺结核合并肺癌组咯血、声音嘶哑的患者多于肺结核组(P<0.05),其余症状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结核合并肺癌组出现钙化、条索影、斑点影、空洞征少于肺结核组;但是肺结核合并肺癌组出现团块影、分叶征、棘刺征、毛刺征、空泡征的患者多于肺结核组(P<0.05),但两组间出现片状影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结核合并肺癌组患者肿块直径<3cm时的初次疑诊率(50.00%)低于直径≥3cm(94.83%);但直径<3cm时漏诊率(50.00%)则高于直径≥3cm时(5.4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出现咯血、声音嘶哑等症状需考虑疾病是否发展、合并肺癌病变可能,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CT影像学多表现为团块影、分叶征、棘刺征、毛刺征、空泡征,可作为其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的对比。方法:选择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0例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命名为对照组)及肝脏MRI检查(命名为研究组)。比较分析两组检查结果及肝癌诊断准确度。结果:研究组肝内病灶检查个数(3. 03±0. 5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4. 3576,P值=0. 0000;研究组肝外病灶检查个数(1. 90±0. 22个)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t值=0. 6788,P值=0. 4997;研究组肿瘤直径 3cm检出率(92.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4. 0048,P值=0. 0454;研究组肿瘤直径≤3cm检出率(94.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8. 7561,P值=0. 0018;研究组肿瘤检出准确度(94. 00%)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7. 4405,P值=0. 0064。结论: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面应用肝脏MRI的检查准确度高于肝脏增强C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结合DenseNet网络模型CT检查手段,探讨其在亚实性肺结节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入本院经CT检查的亚实性肺结节患者98例,其中直径≤10 mm组患者32例,10 mm < 直径≤20 mm组患者33例,直径>20 mm组患者33例,将所有患者实施高分辨的CT诊断,并将CT检查数据录入基于DenseNet网络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把控人工智能影像诊断的训练数据集质量,由人工智能组和人工读片组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良恶性的诊断,比较分析人工智能对肺结节不同直径患者的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延迟期中的CT值、体积及恶性概率的预测值,测试诊断方面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结果  CT扫描对肺结节不同直径患者CT值、体积以及恶性概率的预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直径≤10 mm患者中,人工智能组的敏感度达94.61%,特异性(93.12%)和符合率(92.08%)均高于传统人工读片组(P < 0.05);10 mm < 直径≤20 mm和直径>20 mm患者中,人工智能组的诊断敏感度与人工读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诊断特异性及符合率均高于人工读片组(P < 0.05)。结论  人工智能识别结合DenseNet网络模型CT可对肺结节识别的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平扫CT可辅助预测肺结节恶性概率,可辅助临床医生诊断,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I-RADS)对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CT及MR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比较CT与MRI对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期间经手术病理确诊为HCC患者72例,术前CT及MR均同时行动态增强检查,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根据LI-RADS v2014分级标准对CT和MRI图像分别进行评级。结果:对CT与MRI评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 566,一致性中等;两者的评分存在差异(p=0. 005);当病灶直径小于3cm时(n=33),对CT和MRI评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 115,两者一致性较差; CT与MRI LI-RADS评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0. 001);当病灶直径大于3cm时(n=39),对CT与MRI评分结果进行kappa值为0. 838,结果一致性很好; CT与MRI的LI-RA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 207);结论:依据LI-RADS的影像特征,MR对HCC诊断的价值对于较小病灶(小于3cm)优于CT,对于较大病灶两者的价值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于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的影像组学联合PSA值对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低危组(Gleason评分≤3+4)和高危组(Gleason评分≥4+3)两组。其中高危组57例,低危组20例。基于ADC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取平均ADC值,另基于ADC图像利用MRIcroGL软件勾画全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曼惠尼检验及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降维,结合平均ADC值及临床PSA值,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种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联合模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训练组AUC=0.87,测试组AUC=0.91),高于临床模型(训练组AUC=0.76,测试组AUC=0.73)及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AUC=0.85,测试组AUC=0.87)。结论:基于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对前列腺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