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7月1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症病耻感量表(DSS)》评估患者病耻感现状,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查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共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92.00%;...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特点,并与汉族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人格因素与 藏族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关联。方法 选择藏、汉族首发抑郁症患者各60 例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 Link 病耻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在Link 病耻感量表中,藏族患者的退缩因子分 高于汉族患者[(2.45±0.25)分,(2.33±0.24)分;t=-2.082,P< 0.05];在大五人格量表中,藏族患者神经 质因子分低于汉族患者[(3.16±0.51)分,(3.79±0.64)分;t=2.153,P< 0.05],外倾性因子分高于汉族患 者[(2.78±0.63)分,(2.22±0.68)分;t=2.747,P< 0.05]。在藏族患者中,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因子分与歧 视-感知量表、情感体验量表的得分呈负相关(r=-0.337、-0.311,P< 0.01),而严谨性因子分与两者呈正 相关(r=0.404、0.375,P<0.01),同时神经质因子分与歧视-感知量表的得分呈正相关(r=0.305,P<0.01)。 结论 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有异于汉族患者的病耻感特点,并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病耻感的概念及不同的观点作了阐述,介绍了常用的评价工具,并且对如何解决病耻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耿峰  董毅 《精神医学杂志》2010,23(2):151-154
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病耻感的理论、测量工具以及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相关问题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与病耻感的分析,为临床上改善患者病耻感,促进康复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顺序入组,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辖区10个街镇在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各300名.研究采用问卷法,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及病耻感.结果 住院与社区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辩证行为疗法(DBT)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和病耻感的效果,为改善其社会功能、降低病耻感提供参考。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6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抑郁药治疗联合常规心理干预,研究组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DBT,两组均干预6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和抑郁症病耻感量表(DSS)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研究组HAMD-17、SDSS和DSS总评分均较干预前低(P均0.01),且干预后研究组HAMD-17和DSS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DBT可能有助于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严重程度,同时还可改善其社会功能、降低病耻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评估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分析病耻感发生率与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135例患者出现病耻感(70.68%),其中20.41%为中重度病耻感者.在五个维度中,患者对抗病耻感比例最高(79.06%),歧视经历体验比例最低(42.41%);患者学历、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病程、发病情况、住院次数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高危因素,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其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3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其与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80.2%患者有自我病耻感,7.3%为重度。女性患者歧视体验分(2.53±0.62)、价值否定分(2.34±0.4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38±0.37,2.07±0.31;P0.01或P0.05);ISMI总分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186,P0.01);与年龄(r=0.164,P=0.003)、总病程(r=0.172,P=0.002)、发病次数(r=0.214,P0.001)、症状严重程度(r=0.257,P0.001)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与一定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因素相关;女性歧视体验、价值否定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影响的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及持续性,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抽取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及南山区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教育组(n=35)、常规教育组(n=35)和对照组(n=34),对联合教育组进行5个月的常规教育联合在线教育,对常规教育组进行5个月的常规教育,对照组不干预。于入组时、干预第5个月、干预结束后5个月采用病耻感量表(SO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对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其病耻感、临床症状、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结果健康教育结束后5个月,联合教育组BPRS焦虑抑郁因子、缺乏活力因子评分均低于常规教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SRS评分高于常规教育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OS评分、BPRS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社会支持、焦虑抑郁因子可预测病耻感(F=8.25,P0.01)。结论联合教育干预对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效果优于常规教育,可能有助于持续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社会支持、焦虑抑郁症状是影响患者病耻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80例宫颈癌患者,均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护理,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叙事护理.比较护理其前后癌症疲乏量表(CFS)、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整体性舒适护理对老年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将7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个体化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进行整体性舒适护理心理疗法,综合康复训练促进心理转化;另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康复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采取计划性的护理援助措施,运用整体性舒适护理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3-8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开放病房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CBT组和心理护理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及常规生活护理。CBT组同时接受由2名心理治疗师进行每周2次,共5周10次的CBT个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同时接受常规心理护理。在CBT治疗前及结束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测量。结果治疗后CBT组SDS、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SDS、S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改善可能优于常规心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整体性舒适护理对老年人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将7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治疗组进行个体化心理分析,制定针对性心理干预计划,进行整体性舒适护理心理疗法,综合康复训练促进心理转化;另一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康复能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脑梗死后抑郁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个体化心理干预,采取计划性的护理援助措施,运用整体性舒适护理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患者吸烟对马普替林治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吸烟对马普替林治疗剂量、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采用HAMD量表减分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用TESS评定其安全性。对吸烟和不吸烟的抑郁症患者进行马普林治疗剂量、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吸烟的抑郁症患者所服马普替林日平均剂量显著高于不吸烟的患者、疗效显著差于不吸烟患者,不良反应显著轻于不吸烟患者。结论抑郁症患者在马普替林治疗期间少吸烟或不吸烟,可以减少马普替林的用量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Comorbidit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nursing home patient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occurrence and risk indicator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nursing home patients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re best described in a dimensional or in a categor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METHODS: DSM and subthreshold anxiety disorders, anxiety symptoms, major and minor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assessed in 333 nursing home patients of somatic wards of 14 nursing homes in the north west of the Netherlands with the Schedules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in Neuropsychiatry (SCAN) and 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 Comorbidity was studied along a severity gradient.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demographic, health-related, psychosocial and care-related correl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pure depression (PD) was 17.1%, of pure anxiety (PA) 4.8%, and of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AD) 5.1%. Comorbidity increased dependent on severity of bo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fferent patterns of risk indicators were demonstrated for PA, PD and CAD for the investigate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CONCLUSIONS: Comorbidit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s most prevalent in the more severe depressive and anxious nursing home patients.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comorbidity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ependent on the levels of severit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uggests that for nursing home patients a dimen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a categorical one.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risk indicators for PA, PD and CAD support a distinguishing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Futu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PA, PD and CAD in nursing hom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