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抗精神病药物对儿童心电图(ECG)的影响.方法 对102例未服药的9~17岁儿童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3个月内(1周内、4周、8周和12周)的ECG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性别、年龄、不同药物种类等多个因素对ECG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时间延长,精神分裂症患儿中出现ECG异常的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为窦性心动过速,其次为T波变化.另外,男性患儿、用药后出现过ECG异常的患者以及在12周时仍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ECG异常的风险增大.结论 ECG异常在精神分裂症患儿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有增加的风险,应对ECG情况进行及时随访.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体重、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在3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者为39例(12.91%),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脂和阳性糖尿病家族史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均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国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的比例、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与药物治疗的关系.方法收集92例样本,分3组精神分裂症组52例,年龄(41.1±9.66)岁,该组又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其他精神病组(非精神分裂症)26例,年龄(49.0±12.84)岁,正常对照组14例,年龄(29.9±3.21)岁.应用May Guunwal-Giemsa染色法,研究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计数异型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应激淋巴细胞在精神分裂症组比其他精神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性别之间无差异.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P细胞比未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抗精神病药物对应激淋巴细胞的比例没有影响.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中P细胞和应激淋巴细胞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0.649)(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外周血中始终存在高比例的P细胞及低比例的应激淋巴细胞,P细胞并非由抗精神病药物引起.P细胞有可能作为一个生物学的标记,有助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分析目前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增高情况及其与患者病程,服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关系。方法:调查分析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血糖发生情况,以及分析患者患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血糖变化。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血糖发生率与脸群患病率进行比较,分析产生高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165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发生率16.4%,为普通人群患糖尿病率2.5%的7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体重、体重指数增加及患者高血糖的发生与病程长短,患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等因素有关。患者的高血糖发生,服非经典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用者高血糖发生率高。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体重指数增加及其高血糖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增高可能是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一种延迟性,慢性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体重、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在3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并发糖尿病者为39例(12.91%),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脂和阳性糖尿病家族史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均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PP)的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患者出院日记录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单药组)与接受APP患者(APP组)的临床特点,描述APP中具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入组8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64例(45.4%)使用APP。与单药组相比,APP组发病年龄更小、本次住院时间和总病程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P组中78.0%的患者为同时使用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常见的联用方式为利培酮(47.3%)、氯氮平(44.5%)和奥氮平(40.1%)联合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接受APP方案的患者发病较早且病程迁延;两种SGA联用是APP中最常见的疗法,APP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氯氮平和奥氮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等效剂量的差异性。方法:对1 55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按照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组,进行等效剂量换算,分别从性别和年龄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等效剂量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性别分组结果显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利培酮组、联合药物组以及氯氮平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10.53±2.57) mg、(18.45±7.08) mg、(6.54±2.58) mg,显著低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0.01或P<0.05)。年龄分组结果显示55~66岁年龄段的平均有效剂量最低,16~55岁年龄段男性患者用药剂量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01)。结论:性别以及年龄因素均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治疗剂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癫癎性类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文对36例癫癎性类分裂样精神病患者与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结果癫癎性类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发病年龄大,思维粘滞、病理性赘述、情绪不稳、易激惹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在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且病前内、外向性格有显著差异.结论癫癎性类分裂样精神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治疗,对照组则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分析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测定,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代谢综合征标准。结果符合入组条件者共完成6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5.5%。与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精神分裂症的病程(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的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男性。年龄的相对危险度为12.27(95%CI2.238-32.557)。抗精神病药物种类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风险有关(P=0.047〈0.05)。结论与普通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高龄、病程长及服用氯氮平药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