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实际发病率常被低估.随着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检查技术的进步,小GIST患者(直径<5 cm)的检出率逐年升高.该类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格检查被意外发现.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断需要联合内镜和CT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直径t≥2 cm的小GIST患者应积极行肿瘤的完整切除术,而目前腹腔镜手术逐渐成为治疗的标准术式.对于直径<2 cm的微小GIST,特别是微小胃间质瘤,目前的指南推荐可以行密切随访,有学者提倡内镜切除肿瘤.笔者认为应当谨慎鉴别小GIST恶性潜能而后选择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的胃间质瘤(直径5cm)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29例(直径0.89~3.85cm,平均1.78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35~90min,平均55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h,平均28h。住院时间3~5d,平均3.6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者28例,神经鞘瘤1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6.5%。28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2~64个月,平均3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小的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其可切除性。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的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由于其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因此,对于局限性的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仍为外科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内镜切除术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治疗中,而且因其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恢复快、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正日益被接受并推广。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是来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的间质细胞肿瘤,可以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发生率较低。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腹部CT、内镜及超声内镜等辅助检查协助诊断,但是最终依靠组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确定。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基因检测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规范的手术及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基础的各种内镜切除技术在食管胃交界部(EGJ)固有肌层来源黏膜下肿瘤(SM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所有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资料库.筛选出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间经内镜下超声或CT证实固有肌层来源的EGJ处SMT患者14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内镜切除方法、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143例患者中男74例,女69例,平均年龄49.1岁。135例(94-4%)病变成功完成内镜下整块切除,其中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126例,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术6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3例:另外8例肿瘤于内镜下部分切除后,基底部尼龙绳套扎。肿瘤平均直径为17.6mm.平均手术时间45.1min.平均出血量50.0ml。术中穿孔6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均通过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好转。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21例,胃肠间质瘤20例。颗粒细胞瘤1例.肌间脂肪瘤1例。术后经3。48个月的随访,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在EGJ固有肌层来源SMT治疗中.各种内镜切除方法均安全有效.临床医师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特征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6.
患者中年男性,49岁。外院体检胃镜检查时发现幽门管后壁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考虑"间质瘤?纤维瘤?"。患者于我院内镜中心全身静脉麻醉下行幽门管后壁固有肌层肿瘤隧道技术切除术,内镜检查示:幽门管后壁可见黏膜下肿物(图1),表面光滑,可推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示:幽门管后壁类圆形病变,大小约13.5mm×8.2mm,内部回声欠均匀,源于固有肌层(图2)。内镜下切除过程为:距肿物近端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胃底部小及微小(直径2 cm)的胃肠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FTR治疗胃底部小及微小(直径2 cm)胃肠间质瘤13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131例病人经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示14例(10.7%)具有胃肠间质瘤高风险特征,病变直径为1.0(0.2~1.7)cm;EFTR整块切除122例,整块切除率为93.1%,非整块切除病灶经行再次切除后均全部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30(10~113)min,19.1%(25/131)手术时间≥60 min,术中未发生较大量的出血,亦无中转手术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为4(1~12)d。1例(0.8%)在术后出现明显气腹,使用20G穿刺针进行减压治疗后好转;1例(0.8%)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伴发热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术后4例(3.1%)病人发生电凝综合征,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对于非完整切除和具有超声内镜高风险特征的病灶的病人,未实施外科手术及放化疗等追加治疗,而是密切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33(18~54)个月,未见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直径2 cm的胃部胃肠间质瘤在病人有意愿治疗的情况下应尽早行内镜下切除治疗,而EFTR治疗位于胃底部的胃肠间质瘤虽然有一定技术难度,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发展前景。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为32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行腹腔镜结合胃镜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胃镜辅助下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7例在胃镜辅助下行腹腔镜胃腔内肿瘤切除术。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肿瘤破裂、胃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81.4±25.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2±16.1)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4.6±3.8)h,进食时间平均(58.6±10.8)h,术后平均住院(4.6±1.3)d。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术后3个月行胃镜及钡餐造影检查,无胃腔狭窄。术后平均随访(14.8±3.4)个月,X线、B超及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并诊断胃间质瘤,可于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对于胃底部间质瘤,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原则,降低了贲门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在利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建立隧道,利用该隧道空间进行内镜下治疗的技术。黏膜下隧道技术的应用包括:(1)黏膜层疾病的治疗,如食管大面积甚至环周早癌的剥离等。(2)肌层相关病变的治疗,如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食管下段环形肌切开术(POEM)等。(3)诊断与治疗胃肠道管腔外疾病,如淋巴结切除、肿瘤切除、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等。由于隧道使黏膜层切开部位和操作部位分开,术后入口易关闭,故有"黏膜安全瓣"之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的36例患者,行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并给予术中配合、术后观察以及相应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34例顺利完成治疗;1例术中黏膜剥离出血,1例由于误扎正常胃底黏膜而穿孔,均经止血及外科治疗好转。34例1个月后复查病灶完全脱落,2例二次手术病灶脱落;1例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效果好,并发症少,良好的配合技术和护理措施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陈莺  徐雷鸣  周敏  张毅 《护理学杂志》2009,24(23):31-32
目的 总结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行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间质瘤的36例患者,行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并给予术中配合、术后观察以及相应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 34例顺利完成治疗;1例术中黏膜剥离出血,1例由于误扎正常胃底黏膜而穿孔,均经止血及外科治疗好转.34例1个月后复查病灶完全脱落,2例二次手术病灶脱落;1例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效果好,并发症少,良好的配合技术争护理措施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cm,切除标本最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对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内镜、B超和CT或MRI检查诊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结果:肿瘤直径2.5~12.0 cm,平均6.2 cm.低度恶性潜能2例,中度恶性潜能8例,高度恶性潜能6例.1例失访,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肝转移,14例已健康存活6个月~10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应根据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外科手术切除是首选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物的临床特点、术式选择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9月~2016年2月20年共89例外科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资料,分析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内镜资料、病理资料、治疗方式、治疗经过及术后随访资料。男57例,女32例,男∶女约为2∶1。年龄(44.1±11.0)岁。行肿瘤切除术85例(95.5%),其中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69例(77.5%),VATS中转开胸4例(4.5%),直接开胸5例(5.6%),经颈部切口5例(5.6%),腹腔镜2例(2.2%);行食管切除重建术3例(3.4%);仅行活检1例(1.1%)。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无食管漏发生,1例乳糜胸,保守治疗治愈。病理诊断平滑肌瘤74例(83.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6例(6.7%),神经纤维瘤、包涵囊肿各3例(3.4%),血管瘤、脂肪肉瘤和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ur,PNET)各1例(1.1%)。60例(67.4%)术后随访10~224个月,(72.3±47.6)月。1例高危型GIST术后24个月复发,未进一步治疗,术后60个月带瘤生存,其余5例GIST随访63~185个月,(143.6±55.4)月,未见复发。1例脂肪肉瘤术后70个月死于合并卵巢癌,其余53例无复发、死亡。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物是一组以良性和低度恶性为主的间质来源肿瘤,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术中冰冻检查能帮助术者明确诊断。胸腔镜食管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适用于绝大部分患者,且长期效果良好,可作为治疗该病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组实施内镜下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比较2组手术切除率及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3个月,2组患者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内镜下套扎联合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低,恢复时间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与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不同,GIST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1%~3.4%[1,2]。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3]推荐,内镜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是治疗5 cm以下胃间质瘤的主要方法,但当肿瘤较大且累及黏膜层形成溃疡时,内镜切除发生穿孔和出血的风险高,导致腹腔内细菌污染和肿瘤细胞播散[4]。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具体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肿瘤大小及住院时间。结果〓根据胃肿瘤大小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胃局部切除术病人20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全胃切除术2例。其中胃局部切除术20人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其余7例病人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手术时间81.3±16.2 min,术中出血量42.1±9.2 mL,手术切口长度5.6±2.4 cm,肿瘤直径4.8±1.3 cm,住院时间7.5±2.6 d。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安全可行、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5年7月行内镜手术的162例胃间质瘤资料,瘤体直径平均1.5 cm(0.3~5.0 cm)。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104例,内镜下全层切除术58例,其中4例在腹腔镜监视下手术。结果并发症8例(4.9%),包括术中出血3例,术后穿孔3例,术后呼吸道感染2例。术后进流食时间平均2.7 d(1~9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4 d(2~10 d)。出院后平均随访26.4月(5~51个月),6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继续治疗,162例均无复发、死亡。结论内镜下切除对胃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09年6月43例超声内镜拟诊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资料.结果 腹腔镜手术成功36例,成功率为83.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9.O%.术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CD34标记阳性率为100%.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术后疼痛轻微.结论 超声内镜及CD117、CD34标记可以作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影像学诊断及免疫学诊断的重要手段,腹腔镜手术切除胃肠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 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6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病例息肉样腺瘤9例,间质瘤5例,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例,异位胰腺、胰岛细胞瘤、 神经鞘瘤、胃泌素瘤、血管瘤各1例。内镜检查发现17例,上消化道钡气双重对比X线造影检查发现 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3例,因腹部包块行剖腹探查发现2例。9例病人在内镜下 行肿瘤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加括约肌成形术,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术,1例行肿瘤切除加胃大部切除术。随访6个月~10年,除1例局部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并癌变、2 例死于非相关恶性肿瘤、2例失访外,其余病人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不 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反复腹痛和黑便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内镜检查和X线造影是 主要的诊断手段,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是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十二指肠良性肿瘤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