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侧腋下直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经右侧腋下直切口行二次心脏瓣膜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37~67岁,平均(54.0±9.1)岁,体重43~73(56.0±9.8)kg。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MVR)7例,二尖瓣成形(MVP)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3例,三尖瓣成形术(TVP)4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MVR+TVP 2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6(4.6±0.9)h,体外循环时间55~140(104.8±22.3)min。心脏停跳术后自动复跳17例(17/23),气管插管时间4~24(12.2±6.0)h,手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5±1.9)d。手术后首日引流量平均(404.3±204.0)ml。17例患者术后无输血(17/23)。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出院时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10例。结论经右侧腋下直切口在二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近期手术效果良好,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常见二次心脏瓣膜手术。  相似文献   

2.
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ou LJ  Xu ZY  Wang ZN  Lang XL  Han L  Lu FL  Xu JB  Tang H  Ji GY  Wang ES  Wang J  Qu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14-1216
目的 总结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再次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104例,占同期瓣膜置换手术的2.92%(104/3557).男性53例,女性51例,年龄13~72岁,平均(46±14)岁.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67例,Ⅳ级30例.其中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28例,二尖瓣瓣膜成形术后再发二尖瓣关闭不全10例,瓣周漏19例,生物瓣衰败7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再发瓣膜病变18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0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其他3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5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三尖瓣置换16例,Bentall术3例.两次手术间隔1个月~19年.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8例,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7.7%.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2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1例.随访3个月~7年2个月,平均3年4个月.晚期死亡2例,1例抗凝过量颅内出血,另1例原因不明.其余存活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7例,Ⅱ级27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如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保证准确的手术操作、注重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近、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7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1997年1月~2003年1月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72例,其中经胸右前外侧切口行二尖瓣手术36例,单纯三尖瓣手术9例;经胸骨横断切口行主动脉瓣手术5例;经胸骨旁切口行主动脉瓣手术5例,二尖瓣手术2例;经胸骨下段劈开联合横断右半胸骨(倒L型)切口行二尖瓣手术15例. 结果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71例生存,1例术后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随访64例,时间6~60个月,平均13个月,64例术后6个月症状改善,心功能(NYHA)II级56例,III级8例,复查心脏彩超机械瓣和生物瓣启闭良好,患者均对切口较小且隐蔽表示满意.结论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可行,避免完全劈开胸骨,维护胸廓完整性,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手术切口长8~10cm,上端起自胸骨角向下至第3或第4肋间后,向右侧锯开胸骨至肋间隙,使胸骨切口呈“”形。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3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9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46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顺利完成手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和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因胸骨上段小切口显露不满意,分别将原胸骨切口向下延长一个肋间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为90~420ml(260±110ml),术中输血量为400~800ml(560.6±120.0ml)。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和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系统瓣膜手术后患者再次行三尖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再次行三尖瓣手术23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男3例、女20例,年龄71~34(53.48±10.79)岁,平均体重指数(21.77±2.42)kg/m2。所有患者经电话及门诊随访3个月至5年。结果所有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15例,经右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手术8例,平均手术时间(284.35±56.16)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8.61±46.91)min。住院期间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其他20例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1例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治疗,3例患者因房性心律失常给予药物治疗,1例患者因左心系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住院手术,其他患者随访情况良好。此外,3例三尖瓣成形患者随访均为轻度反流。结论左心系统瓣膜手术后,再次行三尖瓣手术可采用多种手术路径及策略,疗效确切、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的再次外科治疗结果,探讨相关治疗策略。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28例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手术后远端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3~52岁,平均(38.5±8.7)岁。首次手术包括Bentall手术24例,David手术4例。Stanford A型夹层8例,主动脉根部瘤20例。再次手术包括:胸腹主动脉置换术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7例,胸降主动脉置换术6例,全主动脉置换术2例,全主动脉弓置换术2例,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两次手术间隔1 ~12年,平均(6.43 ±3.07)年。结果 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7%),包括脑卒中1例,截瘫1例,单侧下肢一过性运动障碍2例。二次开胸止血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接受血滤治疗1例。3例因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接受气管切开术。术后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0~ 118个月,平均(40.8±29.5)个月。住院死亡2例(7.1%),术后1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4.5±1.3)%、(90.6±1.4)%。结论 马方综合征行主动脉根部手术后因远端主动脉病变再次外科治疗临床结果满意。对于患主动脉A型夹层的马方综合征,首次手术即采用积极的主动脉全弓置换及象鼻手术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人工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2例心瓣膜病患者[胸骨下段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组(小切口组)]经胸骨下段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42.3±12.7)岁。另随机选择我科同期收治的42例心瓣膜病行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43.8±13.1)岁。围术期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要并发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皮肤切口长度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并进行比较。结果围术期两组均无死亡。小切口组患者术后早期无再次开胸止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栓塞和瓣周漏等并发症发生。两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二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率和瓣周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切口组皮肤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皮肤切口长度平均缩短5.2 cm[(7.9±1.4)cm vs.(13.1±3.3)cm,P=0.000],术后24 h出血量明显减少[(183.6±40.2)ml vs.(273.4±59.9)ml,P=0.000],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8.1±1.3)d vs(.10.6±2.1)d,P=0.000]。术后小切口组随访40例,随访时间3~15个月,失访2例;伤口疼痛4例,多数患者术后瘢痕发生率低,生活质量良好。对照组随访38例,随访时间3~15个月,失访4例;伤口疼痛17例。结论经胸骨下段切口在心脏不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可减轻手术创伤、简化操作、提高手术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以及美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 14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病例 ,探讨儿童期心脏瓣膜成形的手术特点、评估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自 1993年 1月至 2 0 0 3年 6月 ,共为 376例 14岁以下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 ,成形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349例 (92 .8% )和后天性心脏病 2 7例 (7.2 % ) ,成形瓣膜为二尖瓣 79例 (19.4 % )、三尖瓣 15 9例 (39.1% )、主动脉瓣 4 0例 (9.8% )和肺动脉瓣 12 9例 (31.7% )。 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 12例 ,手术死亡率为 3.2 %。随访 2 97例 ,随访时间 1个月~ 10年 (平均 4 .9± 2 .4年 ) ,远期死亡 2例 ,死亡率为 0 .7%。由于瓣膜原因再手术 5例 ,再手术率为1.7%。 结论 儿童期心脏瓣膜病变的治疗 ,应该首先考虑瓣膜成形 ,瓣膜成形效果影响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术后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并评价体外循环下瓣膜二次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二次瓣膜手术45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1.21±8.36)岁。结果 45例患者共有3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率6.67%。42例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6(4~68)个月,期间患者无死亡或再次手术。心脏瓣膜术后行再次瓣膜手术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干预瓣膜出现病变、瓣周漏、血栓形成伴瓣膜功能障碍、机械瓣膜瓣叶开闭不良、生物瓣膜退行性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成形术后病变。结论首次手术涉及二尖瓣病变患者应早期积极处理三尖瓣病变。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二次手术安全有效,心脏瓣膜术后应加强随访复诊,如再次出现瓣膜问题应积极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其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治疗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45例14岁以下儿童施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10.8岁;≤10岁15例,10~14岁30例。包括先天性心脏瓣膜病32例,风湿性瓣膜病6例,心内膜炎3例,部分型房室管畸形修补术后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行二尖瓣置换23例,其中2例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解剖位三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9例。5例使用生物瓣膜或同种主动脉瓣,余40例均采用机械瓣膜,包括进口双叶瓣34枚,进口单叶瓣3枚,国产单叶瓣7枚。结果本组手术死亡(术后30d内)2例,死亡率4.4%,均死于手术当日,1例因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生存者随访8个月-12年,平均4.9年。4例晚期死亡,晚期死亡率9.3%。置入机械瓣膜者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发生血栓栓塞及抗凝相关并发症,病儿术后心功能均Ⅰ-Ⅱ级。结论儿童瓣膜病病人,大多数可以置入合适的成人型号人工瓣膜,保证其术后生长发育,减少二次手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经过平均4.5年随访,无血栓栓塞或抗凝有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20例患者经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瓣膜手术(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8)岁。选取同时期20例经胸骨正中切口再次行二、三尖瓣手术患者(正中开胸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6±5)岁。右侧乳缘下切口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上腔静脉常规直角插管,第4肋间进胸,不断肋骨,常规升主动脉阻断或心室颤动下完成二、三尖瓣成形或置换、心房颤动消融和左房折叠等术式。结果正中开胸组有3例开胸时出现心脏破裂,而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只有1例游离下腔静脉时右房破裂。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55.0±22.0)minvs.(94.0±38.0)min,P0.001;(12.3±3.7)d vs.(15.7±6.7)d,P=0.032]。右侧乳缘下切口组开胸时出血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均显著少于正中开胸组[(92.0±37.0)mlvs.(342.0±157.0)ml,(202.0±117.0)mlvs.(567.0±254.0)ml,P均0.001]。结论右侧乳缘下切口行再次心脏手术可完成除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操作之外的任何瓣膜和左房操作,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此外,对于外科医生而言,该技术手术难度较低,如果具备正中切口的解剖基础,完全可胜任此手术,但术中需注意肺和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的方法。方法心脏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184例,173例患者采用正中开胸,11例采用右前外切口。经升主动脉和上下腔建立体外循环141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33例。结果术后死亡12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心功能、合并手术是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二次手术的难点是心脏术后心包粘连所致的解剖关系不清、手术时间长及心功能差,充分的术前评估、心功能调整及选择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001年6月~2006年12月,对18例冠心病患者行再次CABG。术前心绞痛(CCS分级)级7例,级1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6例均有原移植静脉狭窄/闭塞,2例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桥狭窄/闭塞,6例自体冠状动脉出现新的病变。全组均经原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体外循环(CPB)下CABG15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3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左心室成形1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联合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应用LIMA12例次、双侧IMA4例次、桡动脉3例次,其余为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结果15例常规CABG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5~112min(57±26min),CPB时间66~140min(78±24min)。再次CABG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3.11个。手术结束用血流仪测定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满意(血流量27.0±12.5ml/min),搏动指数均<4.2。手术后因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1例,术后6d发生肾功能衰竭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5~15h,心绞痛均消失,围手术期无心肌梗死发生,胸腔引流量为290~1040ml,顺利恢复,均出院。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0个月~4.5年,均无心绞痛发作,4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再次CABG难度大于首次CABG,但只要手术中能正确找到靶血管,移植血管的血流可靠、完全再血管化和有良好的围术期管理,再次CABG可达到与首次手术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治疗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根部瘤的经验.方法 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22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0~57岁;平均(28±10)岁.手术方法包括再植技术9例、成形技术8例、单片法2例,再植手术+全主动脉置换1例,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单片法+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例.术后随访17~64个月,平均随访(46±16)个月.结果 无住院及随访期死亡,1例患者再次开胸止血,随访期无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截至最后一次随访,16例无主动脉瓣反流,4例少量反流,中度及重度反流各1例.中度及重度反流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了再次瓣膜置换手术.结论 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术早、中期效果满意,可用于治疗马方综合征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瘤.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胸骨下段劈开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我们完成各类心脏手术 30 0例 ,其中 10 0例在正中小切口胸骨不完全劈开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 ,效果满意。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男 5 2例 ,女 4 8例。年龄 3~ 4 9岁 ;先天性心脏病平均 9 5岁 ,风湿性心脏病平均 35 5岁。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 (VSD) 4 1例 ,房间隔缺损 (ASD) 2 6例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4例 ,二尖瓣病变 2 8例 (二尖瓣置换 2 6例 ,二尖瓣成形 2例 ) ,左心房粘液瘤 1例 (摘除术 )。心功能I~II级者 71例 ,II~III级者 14例 ,III~IV级者 15例。心胸比率0 4 8~ 0 5 7者 71例 ,0 5 8~ 0 70 2 0例 …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或多次置换术333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 1978年 3月至 1999年 12月 ,我们共为 333例病人行再次或三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 ,占同期换瓣术的 4 30 %(333/ 775 3例 )。现对再次换瓣的原因、手术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再次换瓣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临床资料 本组 333例再次换瓣者中男 191例 ,女 14 2例。年龄 12~ 72岁 ,平均 (40 6 7± 9 92 )岁。发现人工瓣膜功能障碍或出现相应症状到本次换瓣的时间为 1d~ 85个月(平均 10 4个月 )。术前心功能 (NYHA)III~IV级 2 5 8例(77 5 % )。前次换瓣为生物瓣膜 2 6 3枚 ,占同期所换生物瓣的2 9 6 8% (2 6 3/ 886…  相似文献   

17.
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0 0年 4至 6月 ,我们采用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2 5例 ,现初步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5例中男 18例、女 7例。年龄 4 2~70岁。在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12例、CABG加瓣膜手术 3例、加室壁瘤手术 2例、加右房粘液瘤手术 1例 ;在非体外循环下CABG 7例。平均每例病人搭桥 1~ 5支。病人取仰卧位 ,皮肤正中切口自胸骨角下 3cm左右至剑突 ,长 9~ 12cm。常规正中锯开胸骨从剑突至第 2肋间并横断右半侧胸骨。本组中 2 4例用牵开器牵开胸骨并抬高左半侧胸骨 ,用电刀游离切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3月,不劈开胸骨,不横断肋骨,完成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10例。通过右侧第3肋间5~6 cm横行切口(距胸骨右缘3 cm),腋中线第5肋间1 cm切口,腋中线第3肋间1.5 cm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主动脉阻断完成手术。结果 10例均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期完成三尖瓣成形术3例,射频消融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159~291 min,(194.0±4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192 min,(151.3±22.5)min。气管插管时间7~90 h,(22.7±25.4)h;监护室时间8~138 h,(30.1±40.6)h;术后住院时间5~13 d,(7.5±2.4)d。5例输血,2~6 U,(3.6±1.7)U。无围术期死亡。10例随访3~21个月,(9.1±6.9)月,心功能均为Ⅰ级,均无瓣周漏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共施行此类再次手术 19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 8例 ,女 11例。年龄 16~ 5 1岁。其中人工瓣膜瓣周漏 7例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5例 ,人工瓣膜血栓形成 5例 ,生物瓣衰败 2例。再次手术距第 1次手术时间为 2 5d~ 10年。术前心胸比率 0 6 2~ 0 78;心功能III级6例 ,IV级 13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取胸骨正中切口 ,经升主动脉插管 16例 ,经股动脉插管 3例 ;…  相似文献   

20.
微创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134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经微创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径路、方法、效果以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微创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34例,其中经胸骨旁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经右胸前外侧切口行二尖瓣手术46例,单纯三尖瓣手术15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反Z字形)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经胸骨下段劈开加横断右半胸骨(倒L形)切口行二尖瓣手术55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右心功能不全,1例死于急性肝、肾功能衰竭。随访114例,随访时间2个月~7年,术后6个月患者的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切口疤痕隐蔽,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显示心瓣膜功能良好。结论微创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可行,避免了完全劈开胸骨,维持胸廓的完整性,减少损伤,相对美观,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