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9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或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12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两组的预后,比较两组的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12个月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治疗或抗氧化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缺血性脑卒中登记患者正规降压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调脂治疗对其短期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5月在卒中单元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9例,男1638例,女8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1784例,分为联合降压组361例和联合降压调脂组1423例;不合并高血压695例,分为单纯抗血小板组85例和联合调脂组610例,各组分别予抗血小板和(或)调脂和(或)降压药物治疗,均随访3年。比较3个月、1年和3年后,不同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时,联合降压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联合降压组(11.95%vs 24.93%,45.89%vs58.17%,P0.01);随访1年和3年时,复发率亦低于联合降压组(12.23%vs 27.98%,14.97%vs 27.15%,P0.01)。随访3个月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7.87%vs 15.29%,P0.05);随访1年和3年时,联合调脂组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和预后不良率均低于单纯抗血小板组(P0.05,P0.01)结论联合强化调脂,长期平稳有效降压和坚持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病死率和预后不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PAS方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50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4.54±11.60)岁.入选患者分为三组:抗血小板治疗组、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和PAS治疗组.随访12个月,其中10例失访,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各组患者预后,比较改善率、复发率、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PAS治疗组在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时预后不良发生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改善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访3个月和12个月抗血小板联合他汀类调脂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低于抗血小板治疗组,但两者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和抗氧化联合治疗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卒中专病门诊贯彻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n Y  Li YS  Xu Q  Shi GW  Li HW  Geng JL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9):736-739
目的观察医师培训和专病门诊对缩小临床实践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差距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卒中专病门诊就诊的3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其在医师规范培训前后及出院与在专病门诊随访期间抗栓药、他汀类药物、不规范用药和降压药的使用情况。结果医师经培训后提高了二级预防用药的规范性,患者出院的抗栓药(79.3%比93.1%,P〈0.01)和他汀类药(19.5%对59.2%,P〈0.01)使用率显著提高,不规范用药(47.1%比27.5%,P=0.001)显著降低。高血压的治疗率(88.4%比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出院时相比,专病门诊随访患者的抗栓药和他汀类药使用率进一步提高,不规范用药进一步降低。出院带药规范者随访期的用药依从性高。结论医师培训能提高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处方的规范性,专病门诊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出院带药及随访期用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4):641-642
1.1证据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病48h内应用阿司匹林(IST平均用药在卒中发病后19h,CAST则是25h)。IST研究一共入选了19435例患者,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14d病死率显著降低(9.0%比9.4%,2P=0.03),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明显减少(2.8%比3.9%,2P〈0.001),出血性卒中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比0.8%);阿司匹林组随访6个月患者的死亡发生率和致残率显著降低(61.2%比63.5%,P=0.03)。CAST研究一共包括2110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8h内给予阿司匹林160mg/d,共用4周。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病人血脂基础水平及经药物治疗病人的血脂水平.了解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的血脂状态及达标水平,并对其常规调脂药使用后疗效进行分析。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180例,观察使用日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辛伐他汀20mg、氟伐他汀40mg治疗3个月对调脂的疗效。结果他汀类治疗3月后,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0±0.7)mmol/L.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其他他汀类比较,阿托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幅度最明显(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波地区冠心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偏低,常规剂量他汀类药物即可达强化调脂目的。 4/38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仅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CD63)水平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以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标准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NIHSS评分与GPM-140、CD62p和CD63水平呈线性相关(r分别为0.899、0.887和0.823,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6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B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植入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Firebird)113枚。随访(17.3±4.2)个月,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心绞痛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认为Firebird支架用于uA多支冠脉病变患者PCI术安全有效,可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依据对117例 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 LEAD 患者41例(LEAD 组)和非 LEAD 患者76例(非 LEAD 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 d随访。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 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 组( 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 LEAD 组( P =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 LEAD密切相关( P <0.001,OR =1.272)。 LEAD组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 LEAD组( P =0.01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 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 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673例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86例并发肺部感染与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纽673例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率为12.8%。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史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1);高龄、脑卒中类型、脑卒中史等与肺部感染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5)。脑卒中病情越重,肺部感染发生率越高,肺部感染组病死率为15.1%明显高于非肺部感染组的3.6%(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肺部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质子泵抑制剂(PP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315例,进行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0例,不加服PPI),奥美拉唑组(109例),泮托拉唑组(116例)后二组在常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奥美拉唑40mg/d、,泮托拉唑40mg/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d静脉采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观察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治疗前3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治疗第7d三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三组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30d内MACE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较常规治疗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4.59%比6.04%比15.55%,P〈0.05),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对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总体效应无明显影响,却能显著降低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9h内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叫颐性分析27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发病距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6~9h,头部CT未显示脑出血和明确的梗死灶,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采用球激酶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尿激酶以1.5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结果在27例溶栓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寒的有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有15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的有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0例,心源性卒中7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3级)的为5例,部分再通(TICI分纵:2级)的为15例,未再通(TICI分级:0~1级)的为7例,血管再通率为74.1%,总病死率为14.8%。20例动脉例佯硬化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0%,死亡率为0;7例心源性尊中患者,溶拴治疗后血管再通半为28.5%,死亡率为4/7。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忠者的NIHSS评分和修订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头部CT未显示有明确梗死灶的前提下,6~9h内选择动脉溶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对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健康对照组90例,比较两者的血清Hcy、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脑梗死组再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同时口服叶酸和甲钴胺;B组仅给予抗血小板、他汀类及活血化瘀等药物,随访12 m复查血清Hcy水平;观察治疗1年内脑梗死的再发情况.结果 (1)治疗前脑梗死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且脑梗死组的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P<0.001).(2)治疗前A、B两组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者Hcy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A组治疗后Hcy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B组治疗前后Hcy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3)A组1年内脑梗死再发率为15.01%,B组为21.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但对脑梗死再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和随访,结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卒中的严重程度,探究磁共振DWI上新发生的卒中病灶位置与卒中后抑郁(PSD)之间的关系,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预防PSD方面提供帮助,从根本上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3年5至1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就诊且符合本试验入组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文化水平等进行登记,给予适当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的治疗,并完善磁共振DWI及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院外要求继续相应的二级预防并对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和随访(自入院起2周、1个月、3个月),观察并比较各时间点PSD的发病率及其与磁共振DWI上新病灶的关系。结果DWI上具有新病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内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75.00%)>额叶梗死(50.00%)>边缘系统梗死(21.43%)>基底节区梗死(12.5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时PSD发病率比较:多发脑梗死(50.00%)>额叶梗死(18.75%)>边缘系统梗死(7.14%)>基底节区梗死(0),且各组患者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PSD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周时及3个月内PSD的发病率与DWI上新病灶之间有关,且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脑区梗死者;DWI上显示多发脑梗死者PSD的发病率与随访时间有关;DWI上显示单个脑区(额叶、边缘系统、基底节区)梗死者PS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肝损害的疗效,并调查其医疗费用.方法 将合并有肝损害的AECOPD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40例未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护肝、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雾化吸入及氧疗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肝功能、血PaO2、PaCO2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对照组住院天数分别为(10.2±5.0)天和(14.1±6.0)天,病死率分别为8.3%和12.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 143±325)元和(8 213±401)元,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肝损害患者早期行无创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且并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置入国产雷帕霉素支架(Firebird)的冠心病患者,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DAPT)后继续延长DAPT时间能否获益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置入Firebird支架的患者,按照DAPT的时间,分为12个月停用DAPT组和12个月DAPT组,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价术后患者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联合终点发生率,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共入选患者1 073例,随访平均(29.4±6.2)个月,按照排除标准筛选后共955例患者纳入分析,12个月停用DAPT患者410例,12个月DAPT组患者545例。12个月停用DAPT和12个月DAPT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2和1.6,P=0.016,多因素校正后,12个月停用DAPT组仍较12个月DAPT组显著增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风险(HR=3.56,95%CI:1.18~10.8,P=0.025)。结论:对于置入Firebird的患者,与12个月时停用DAPT仅使用阿司匹林比较,12个月后继续使用DAPT显著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确诊为UC并经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82例,根据治疗效果评价,分为黏膜愈合组(A组:DAI,0—1分;Geboes,0~1级)、黏膜未愈合组(B组:DAI,0~1分;Geboes,2~5级)。随访2年,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0、12、24个月(或)复发时组织学参数、血清学指标(白蛋白、ESR、CRP、ANCA、IL-18、IL-6、IL-15),及再入院、结肠手术、结肠癌发生情况等,评估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B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女性)、既往复发、pANCA、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组再入院率[分别为27.5%和44.1%,P=0.018,OR=2.24,95%CI(1.11—3.98)]、结肠切除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组间差异明显,而癌变率[分别为0%和2.7%,P=0.643,OR=3.43,95%CI(0.14—7.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有关血尿素氮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素氮(BUN)水平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长海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住院ACS患者590例,随访4年,了解与患者预后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衰、死亡等发生情况。按入院时检验的BUN水平分为BUN〈20mg/dl组(385例)、BUN20~25mg/dl组(114例)和BUN〉25mg/dl(91例),比较不同水平的BUN对ACS预后的影响。结果:与BUN〈20mg/dl组及BUN20~25mg/dl组相比,BUN〉25mg/dl组心绞痛(50.65%比69.30%比83.75%)、心肌梗死(3.12%比6.14%比21.98%)、心衰(37.40%比50.0%比78.02%)、脑卒中(5.97%比11.40%比25.27%)、死亡(4.41%比8.77%比17.58%)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0.001)。结论:血尿素氮变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相关,随着血尿素氮水平升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性增加,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