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58例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有无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根据狭窄程度又分轻、中、重度狭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无狭窄组94例、颅内动脉狭窄组132例(狭窄支数173,平均1.30±0.54)、颅外动脉狭窄组135例(狭窄支数237,平均1.76±0.88)、颅内外动脉狭窄组97例(狭窄支数282,平均2.91±0.97),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支数>颅内动脉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中和重度狭窄各定为1、2、3分,颅内、颅外和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的狭窄分数为2.55±0.69、2.61±0.68和2.85±0.4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218,95%CI 1.583~6.545);与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2.499,95%CI 1.174~5.318)、年龄(OR 1.030,95%CI 1.006~1.053);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OR 3.024,95%CI 1.327~6.889)、年龄(OR 1.049,95%CI 1.015~1.083)和收缩压(OR 1.017,95%CI 1.003~1.031).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组狭窄支数>颅外动脉>颅内动脉.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年龄、收缩压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狭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年龄、糖尿病病程与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无中风及中风史的34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及其严重程度,SPSS统计软件分析年龄、糖尿病病程与其相关性.结果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31.1%(108/347),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率(20.32%)及狭窄频数最高(38.1%);狭窄组患者年龄(63.12±10.58)岁明显高于非狭窄组(58.29±11.99)岁,病程也比非狭窄组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161,95%可信区间1.031~1.308)、糖尿病病程(OR 1.802,95%可信区间1.368~2.374)是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等级分析提示血管狭窄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相关(分别为r=0.196,P<0.000和r=0.227,P<0.000).结论年龄和病程增长是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和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我们研究是否多血管事件能够帮助预测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发生。方法用经颅多普勒,检测了131例住院患者的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确定了每个病例狭窄动脉数量,并记录了多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131例中,66例无狭窄,65例至少有一支动脉狭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是舒张压的升高(OR=2.38,95%CI1.27到4.45,P=0.01)、存在大动脉狭窄(OR=2.15,95%CI0.96到4.84,P=0.06)和NIHSS得分≥2(OR=18.83,95%CI4.06到87.28,P=0.001)。预测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有无糖尿病(OR=2.78,95%CI1.20到6.46,P=0.02)和有无冠心病(OR=2.63,95%CI1.13到6.15,P=0.03)。结论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风险性显著增加。舒张压升高和有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患者易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中风。经颅多普勒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宋丽清  李小玉  楚卡琳  张萍 《临床荟萃》2007,22(15):1071-1073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干部科因怀疑冠心病或原有冠心病需要介入治疗而作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例,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查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所有病例根据CAG受累血管数分为4组:正常组、1、2、3支病变组。结果82例患者CAG冠状动脉正常组17例,1、2、3支病变组分别为25、22、18例。4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分别为23.5%、28.0%、59.1%、66.7%;趋势卡方检验结果,P<0.01,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颅内动脉狭窄率(62.5%)高于单支病变组(2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冠心病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 4.542,95%CI为1.434~14.393;P<0.05)。结论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增加,颅内动脉狭窄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危险因素与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按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分两组(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对可能影响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在收缩压、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出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短期预后、血肌酐、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高血糖(OR=1.135,95% CI:1.003~1.284)、卒中史(OR=1.133,95% CI:1.007 ~1.276)、短期预后(OR =5.987,95% CI:1.441~24.873)有关,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与吸烟史(OR=0.003,95% CI:0.000 ~0.376)、血肌酐(OR=0.509,95% CI:0.328 ~0.790)、高甘油三酯(OR=0.054,95% CI:0.004 ~0.645)、高LDL-C(OR=0.096,95% CI:0.015~0.608)有关.结论 血管性危险因素对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所施加的效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胆红素和尿酸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07 年4月至2009 年5 月于我科就诊的疑似心肌缺血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79 例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91 例,正常对照组88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入院时肱动脉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和肌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与年龄[OR=1.084,95%CI(1.040,1.129),P〈0.001]、高血压病[OR=3.025,95%CI(1.462,6.261),P=0.003]、糖尿病[OR=2.519,95%CI(1.066,5.951),P=0.035]、吸烟史[OR=5.412,95%CI(2.186,13.401),P〈0.001]和纤维蛋白原[OR=1.748,95%CI(1.059,2.885),P=0.029]呈正相关,与直接胆红素[OR=0.599,95%CI(0.418,0.858),P=0.005]和高密度脂蛋白[OR=0.219,95%CI(0.049,0.985),P=0.048]呈负相关。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也未证实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存在相关性。 结论 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清直接胆红素降低也是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尿酸水平与之相关性不显著,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结合传统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和胆红素的检查,有针对性地筛选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加强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的脑梗死患者280例纳入研究,经头颅320CTA或MRA明确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及动每支脉狭窄的程度。根据动脉狭窄数量分为单支动脉狭窄组102例和多支动脉狭窄组178例;以颅内动脉狭窄评分作为评价狭窄程度的标准,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低分组126例和高分组154例;分别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狭窄负荷呈正相关(P<0.05);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多支动脉狭窄(OR=4.900、3.139、1.945、1.861)与动脉狭窄高分组(OR=4.900、3.139、1.945、1.8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颅内动脉狭窄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这4种危险因素均能使颅内动脉狭窄支数增多及狭窄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和血清CysC检测。根据CysC水平分为升高组(CysC>1.09 mg/L)197例和正常组(CysC≤1.09 mg/L)89例。比较2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脑动脉病变情况。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比较各组CysC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CysC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升高组脑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脑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管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脑动脉狭窄程度组患者的CysC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9,P<0.001)。CysC水平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呈正相关(β=2.654,P=0.027,OR=18.742,95%CI=1.435~47.896)。结论:CysC水平升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师原发性高血压(PH)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其与慢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0例PH伴TIA中老年教师患者进行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CTA)、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和血尿酸(SUA)检测,将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与非狭窄两组并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共有67例103处颅内血管有轻度以上狭窄,其中有1处狭窄44例,2处15例,3处4例,4处3例,5处1例;狭窄程度:轻度32例,中度23例,重度8例,闭塞4例;狭窄血管:颈内动脉60例(占54.5%),椎动脉15例(占7.3%),大脑中动脉12例(占10.9%),大脑后动脉9例(占8.2%),前交通动脉9例(占8.2%),大脑前动脉3例(占2.7%)和后交通动脉3例(占2.7%),不同部位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59,P=0.000),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组其体质指数(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P均<0.01)。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血管的狭窄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中老年教师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55.8%,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SUA、TC和FBS是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537例经行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1)537例脑梗死患者中,脑动脉狭窄371例(69.1%),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65例(30.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0例(20.5%),颅内外均狭窄96例(17.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18)、长期饮酒(OR=2.566)、Hcy(OR=1.039)、HDL(OR=0.165)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的动脉狭窄程度,其危险因素也不同。长期饮酒、糖尿病、Hcy是脑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长期饮酒为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饮酒、Hcy、LDL则为脑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且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危险因素也有差别,因此根据狭窄程度,有针对性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