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2.
356名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MBU与SCL-90结合表,对某校356名医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男女生的父亲惩罚严厉及偏爱被试差异有显著性;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情感温暖、惩罚严厉、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及母亲拒绝否认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性,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拒绝否认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良的教养方式可增加子女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某医学院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一般情况并分析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建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从本地区高校随机抽取并最终纳入94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其学业完成情况以及是否有学业拖延行为,并调查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⑴学业拖延分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男性高于女性,且高年级的学业拖延分数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业拖延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⑵学业拖延的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中,学业拖延分数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呈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母亲过度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维度显著正相关。结论父母的积极温暖的教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拖延情况,而严厉、拒绝等负面方式则会增加大学生拖延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以贵阳、昆明两地336名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得分为2.06±0.67, 社交焦虑得分为6.90±3.84, 害怕否定评价分量表得分为4.55±2.70, 社会回避苦恼分量表为2.37±1.87, 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为3.42±0.69。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均具有显著负相关(P<0.01);孤独感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 与父亲偏爱呈显著负相关(P<0.05), 与父亲和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交焦虑与父亲和母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与父亲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人格特征和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提高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大学生孤独现状及其与认知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镶嵌图形测验(EFT),对某综合性大学488名本科生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和社交孤独较严重的大学生分别占35.7%,18.4%,10.9%和8.9%;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孤独各维度呈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过干涉均与孤独各维度呈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对孤独总分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认知方式对社交孤立和孤独有显著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对情绪孤独有显著预测作用,母亲拒绝、否认、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父母离异和性别对情绪孤立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大学生孤独现况不容忽视,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父亲教养方式及大学生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孤独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二学生社交焦虑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200名高二学生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不显著,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社交焦虑相关显著,其余的7个因子则与社交焦虑相关极其显著。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以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对社交焦虑的预测效果较大。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二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创造性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安徽35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的四种创造性人格的平均等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好奇心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都与想象力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小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各维度及总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与学生人格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张家港市2所重点中学8个班(每校4班)的285名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一般资料调查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张家港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度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1),而父亲的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水平低于全国常模(P<0.0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正相关,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度保护与子女的精神质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子女的性格外向性均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其子女的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等人格特点紧密相关,改善教养方式需要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中住宿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19名初中住宿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⑴初中住宿生心理健康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⑵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⑶母亲过度干涉、父亲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结论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初中住宿生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建议学校开展住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Ait-kent拖延问卷(API),对深圳一所普通中学4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拖延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对孩子多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的家庭的孩子拖延行为更少,父母应该多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和关心.  相似文献   

13.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Rutter)、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对山东省淄博市某小学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652人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14.35%。有行为问题者的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行为问题者,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行为问题者。Rutter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母亲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妥善的养育方式可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农民工子女孤独感和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农民工子女孤独,抑郁以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218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孤独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①农民工子女抑郁量表得分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在农民工子女中,男性孤独感量表得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男性被试中,农民工子女孤独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均高于非农民工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和父亲拒绝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因子与抑郁呈负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别与抑郁和孤独呈正相关.⑤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和母亲拒绝因子对子女抑郁有重要影响.结论 民工子女较非农民工子女更易于抑郁;农民工子女中,男性的孤独和抑郁体验较女性更甚;父母教养方式与农民工子女的抑郁、孤独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莉琴  赵彦军  吴蕊 《现代预防医学》2014,(7):1249-1251,1254
目的为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3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均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教养方式的因子呈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的因子呈正相关。(2)求助的应对方式与父亲、母亲的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因子均呈正相关。(3)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母亲过分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结论 (1)大学生挫折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在培养学生挫折应对方式的同时应结合父母教养方式来综合考虑;(2)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对于不同性别子女应采取不同教养方式;(3)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福州市55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际信任在性别、学校类型、是否为班干部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男女生在父母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及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自尊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整群选取某医学院一~四年级学生369名进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尊量表(SES)的测试。结果父、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偏爱被试等因素得分差异有显性;医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有非常显或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对子女的自尊有负性影响,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自尊有正性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尊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子女自尊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调查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44例哮喘患儿,并与34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哮喘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评分,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行为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多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父亲养育方式与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莲萍  寇增强 《中国校医》2005,19(4):370-372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应用大学生适应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个人及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对42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在SPSS11.50的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适应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等因子显著相关,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因子、父亲过度保护因子、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联系程度、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教育程度等6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