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张绍曾 《疑难病杂志》2005,4(5):306-307
患者,男性,31岁。因头痛数年,加重3个月而急诊捡查。MRI检查显示第三脑室松果体区有囊实质性肿块,并导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接受了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在MRI引导下进行一系列立体定向活检。光镜显示:肿瘤含有乳头区和弥散的细胞区,肿瘤与少量正常组织混杂(图1)。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肿瘤对S100在胞浆和核中呈局灶性阳性,对Cam5.2和Vimentin呈弥漫性强阳性而对CK7呈局灶性阳性。加上其他10余种免疫组化标记呈阴性反应,最后病理诊断:原发性松果体区乳头状瘤(PTPR)。原发性松果体区乳头状瘤极为少见,须与松果体实质肿瘤、脉络丛肿瘤、乳头状室管膜瘤、乳头状脑膜瘤等其他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乳头状瘤相鉴别。而与原发性胚胎细胞瘤(如胚胎癌和卵黄囊肿瘤)以及来自肺、甲状腺、肾的转移性乳头状瘤则比较容易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泌尿道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泌尿道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7岁和48岁,男、女各1例,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膀胱和肾盂.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或尿路刺激症状.组织学上肿瘤呈腺样、管状或乳头状结构,被覆立方或柱状上皮,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瘤细胞示CKpan、CK7、Pax-2、CD10、Vim均阳性,P63局灶阳性,CK5/6、PSA、P504S均阴性,Ki67呈低表达.结论 肾源性腺瘤是发生在泌尿道少见的良性肿瘤,它的正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指标,并与相关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3.
吉梦强  陶林 《农垦医学》2013,(3):227-230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克镜和免疫组化对2例上皮样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CK、EMA、CD34、呈附性。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较罕见恶性肿瘤,形态学复杂多样,免疫组化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瘤部分病例虽然生存期长,但预后并不好,目前上皮样肉瘤治疗首选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4.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要点及其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常规HE染色和多种免疫组化标记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深染、偏位,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AE1/AE3、CK7、CK20 、CEA、CK8和CK18均阳性;而Vimentin、LCA、Desmin、S-100、HMB45均阴性.随访10个月患者无复发.结论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需与其它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相鉴别;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盂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形态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CEA呈灶状阳性,EBV阴性。结论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是极罕见的肿瘤,预后较好,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典型组织学形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STT)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形态学指标。方法:对1例PSTT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呈片状、条索状在子宫肌壁间浸润生长,并伴有特征性的血管侵犯,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肿瘤细胞PLAP、CK、EMA、β-HCG、α-inhibin均阳性,Vim、S-100、P53、Calponin、Des、SMA均阴性,ki-67阳性率为60%。结论:PSTT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殊临床生物学行为及病理特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上皮样平滑肌肉瘤、透明细胞癌及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PST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恶性PSTT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浸透子宫浆膜层,伴有灶性出血及大片的凝固性坏死;瘤细胞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质丰富、透明,似上皮样平滑肌瘤细胞;细胞核呈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1~6/10 HPF,间质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现象。免疫表型为中间型滋养细胞源性。结论PSTT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滋养细胞肿瘤,一般为良性,但也可以为恶性,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形态呈复杂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表型结果。结果:3例均有明显形态学特征,镜下见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样细胞,其中纤维组织和血管轴心构成乳头,其大小和形态较一致。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无核分裂像;胞质中等量,嗜伊红色。部分乳头表面上皮样细胞呈巢状及片状增生并向间质中相互吻合,形成索状、梁状、腺样和迷路样结构,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化:CK(+),Vimentin(+),CEA(-),Carleton(+),KiK-67阳性细胞约10%。结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间皮瘤,可被误诊为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腺癌、交界性浆液性肿瘤、腺瘤样瘤等肿瘤。  相似文献   

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分析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P)的临床病理特征,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S-P法)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5例均为女性,年龄16~65(平均32)岁.3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2例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发现上腹部包块.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8cm,有包膜,肿瘤切面呈不同程度的囊性变.组织学:肿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相罕见,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束排列成假乳头状.可见肿瘤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等继发性改变.免疫组化:5例抗胰糜蛋白酶(α1-ACT)、波形蛋白(Vimentin)弥漫阳性,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突触素(Syn)灶性阳性,2例角蛋白(CK)、嗜铬素A(CgA)灶性阳性,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胰岛素(Insulin)阴性.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罕见的胰腺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形态一致的肿瘤细胞围绕纤维脉管束形成假乳头结构为其主要病理特征,具有良性临床病程,手术完全切除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原发皮下软组织的EA进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弥漫成片,瘤细胞呈上皮样特征,异型性显著。瘤组织之间见相互吻合大小不等的不规则血管腔隙,血管内衬异型肿瘤细胞,可见单个或多个瘤细胞围成管腔,腔内含红细胞。免疫组化示异型肿瘤细胞CD31强阳性,CD34局灶阳性,F8阴性,CKP+/-,CKL+/-。结论:EA是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确定肿瘤细胞的血管内皮分化。熟悉其形态特征对避免误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其病理诊断要点。方法:收集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及43例非乳头状肾细胞癌,同时作常规H-E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肾细胞癌,临床经过长,生长缓慢,预后较好。大体检查肿瘤界线清楚;镜检肿瘤组织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心及间质内有泡沫状细胞浸润。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生物学行为上均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不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不类型诊断。  相似文献   

12.
李晓  徐如君  刘坚  周虹 《浙江医学》2011,33(9):1292-1295
目的 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17例乳腺SPC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抗体包括CK5/6、34βE12、Calponin、SMA、p63、CgA、Syn、CD56、CollagenⅣ、ER、PR、CerbB-2,并进行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反应和嗜银染色.结果 17例患者中男1例,女16例,平均年龄68.3岁.主要表现为乳头血性溢液和乳腺肿块,B超或乳管镜检查发现病灶;实体乳头状结构和单一形态的瘤细胞构成其典型的组织学表现,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88.2%伴有黏液分泌,41.2%伴有浸润性癌; 肌上皮标记大部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连续,2例完全缺乏和1例完全环绕,CollagenⅣ多数呈连续性表达,3例仅局灶表达;17例患者随访2 ~45个月(平均22.5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SPC常见于老年女性,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其低级别的形态学特征,ER、PR高表达、CerbB-2阴性以及随访结果显示它具有惰性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手术切除的37例PTM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PTMC中男性6例,女性31例,年龄17~69岁,癌肿大小0.1~1.0cm。有30例是在甲状腺良性疾病中发现的。CK19、HBME~1、Galectin-3、34βE12在PTM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3%、95.7%、87.0%,Ki-67在PTMC中均有表达,阳性细胞比例为1%~5%。结论:PTMC好发于女性,常与其他甲状腺良性疾病并存,病理医生应准确把握PTMC的镜下特征,必要时可联合免疫组化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HTT)的穿刺细胞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4例有组织病理学对照的HTT穿刺细胞学涂片的病理特点,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等特征,总结HTT主要的细胞学诊断要点及辅助鉴别诊断。结果 HTT细针穿刺细胞学显示,肿瘤细胞单个散在,部分呈相互黏附的簇状或形成具有小梁状表现的簇状;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中等量或丰富,细胞核卵圆形或短梭形,染色质细腻颗粒状,可见小核仁,易见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细胞核轮廓不规则,具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核的特征;间质存在透明变性的基底膜样物质,瘤细胞簇黏附并不紧密,有小梁状或合体样结构,瘤细胞围绕透明变物质呈放射状分布,丰富的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胞质,细胞核相对拉长,无乳头状结构及纤维血管轴心,无砂粒体。组织病理学显示瘤细胞呈梁状、器官样排列,小梁间见透明变性的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胞质嗜酸,细颗粒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结论 结合超声学的改变,仔细观察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间质成分及细胞学特点,考虑HTT的患者可行细胞块Ki-67染色辅助诊断,提高HTT的诊断准确性或术中冰冻进一步诊断。  相似文献   

15.
后肾性腺瘤3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持征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3例后肾腺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学主要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状、乳头状腺体构成,其间含有肾小球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Leu7( ),Vimentin( ),CK7灶性( ),EMA( ),CK(-)。结论:后肾性腺瘤是肾胚胎残留发生的罕见良性肿瘤,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应与肾母细胞瘤、乳头状肾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肾母细胞瘤病和肾源性残余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5例SPT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Vi m、NSE、a-AT、s-100、ck、EMA、syn、CgA抗体的表达。结果:5例SPTP患者中,因腹部不适或腹部疼痛来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3例为常规体检时发现,女性4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6岁,肿瘤位于胰头3例,胰尾2例,瘤体平均大小为8.7cm,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片状及假乳头状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性,5例SPTP患者中1例为老年男性,镜下大部分肿瘤细胞胞浆透明,有的呈印戒样改变,形态较为特别,免疫组化显示,5例Vi m、NSE呈弥漫强阳性,4例a-AT呈小灶性阳性,2例ck呈弱阳性,1例syn灶性阳性,s-100、EMA、CgA均为阴性。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TP)好发于年青女性,镜下瘤细胞主要排列成实性片状及假乳头状结构,是一种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病变,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ELISA定量及TRAP-PCR银染定性法,对49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6.9%,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端粒酶皆为阴性。8例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雌激素受体(ER)和角蛋白19(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甲状腺癌,50例甲状腺瘤,50例瘤旁甲状腺组织进行OPN、ER和CK19检测。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OPN、ER和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74.1%和96.3%,甲状腺瘤组织中分别为10.0%、30.0%、24.0%,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分别为4.0%、6.0%、4.0%,OPN、ER和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它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OPN、ER和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