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7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0.5 g、3次/d,连用21 d.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但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益生菌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其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刘锦锋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45-134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8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和排除条件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氨基酸促进生长发育,但是两组患儿除使用的氨基酸剂量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对照组患儿出生24h内给予1.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0.5g/(kg.d),直至3.5g/(kg.d),而观察组患儿出生24h内给予2.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1.0g/(kg.d),直至3.5g/(kg.d),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的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体重、平均头围、平均身长和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恶心、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出生24h内给予2.0g/(kg.d)量的氨基酸,以后增加1.0g/(kg.d),直至3.5g/(kg.d)这一方案能够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红霉素组30例,非营养性吸吮和益生菌组30例.两组均给予保温,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等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每次3 mg/kg,每8h口服1次,非营养性吸吮加益生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贝飞达口服,每次1/2粒,2次/d,且应用非营养性吸吮,疗程5d.结果:两组患儿在病程和呕吐时间、胃残留、平均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好、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生菌在极低出生体重及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39例VLBW和LBW-PI,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19,予以常规治疗)和观察组(n=2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生菌),记录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重增长速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情况,比较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5.0%vs 52.6%)及不耐受持续时间[(4.32±1.28) d vs (6.33±1.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92±1.82) d vs (10.18±1.81) d]、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5.64±2.58) d vs (18.35±2.59) d]及平均住院时间[(23.32±2.28) d vs (30.83±2.25) d]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NEC发生,对照组发生NEC 1例,两组均未观察到皮疹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可减轻VLBW和LBW-PI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其恢复出生体重以及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其防治VLBW和LBW-PI不耐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生后早期全肠外营养(TPN)和胃肠喂养(EN)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疗效.方法:将35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TPN组20例经静脉给予全营养混台液;EN组15例,经管饲间歇母乳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观察两组患儿7 d内体重变化、血浆蛋白、微量元素、血.脂、胆红素等指标.结果:TPN组3 d~7 d每日热能供给低于EN组,两组患儿7 d后恢复出生体重者分别占53.3%、80%(P<0.05),平均每日体重增长18.5 g/kg±5.7 g/kg、25.5 g/kg±9.4 g/kg(P<0.05).患儿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微量元素等均较出生时明显改善,两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营养可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提供能量和氮量,但早期胃肠道喂养优点明显,可替代TPNT和部分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6.
马开美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6):2010+20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201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喂养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喂养不耐受状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1);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呼吸暂停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解决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78-1179
目的:研究早期预防性应用益生菌对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将70例低出生体重儿分成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必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益生菌,2次/d,对比两组临床特征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病死率、喂养耐受率、败血症和脑膜炎的发病率。结果:研究组可显著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P<0.05),减少喂养不耐受(P<0.05),而两组败血症和脑膜炎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预防性应用益生菌对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着降低其发病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的优点,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达立通颗粒鼻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6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德元  陈晓梅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816-1817
目的探索达立通颗粒鼻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标准的7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用鼻(口)饲管喂养,治疗组36例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立通颗粒,1g/kg,2~3次/d,于喂奶前40min喂入;对照组36例患儿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小剂量的红霉素5mg.kg-1.d-1静滴,1次/d,均治疗6~7d,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儿的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每天奶量、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平均住院日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达立通颗粒鼻(口)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好,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江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41-1342
目的:观察应用益生菌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NEC(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NICU进行住院治疗的生后存活在7d以上并开始进行胃肠道喂养的1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预防组的NEC发病率是2.38%(2/84),对照组的NEC发生率是10.71%(9/84),两组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住院期间,预防组每天的体质量增加量为8.708g,对照组为6.656g,两组相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预防组的7d后杆球菌比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两组患儿的大便内益生菌数量的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给予预防性口服益生菌能降低NEC的发病率,促进婴儿体质量的增长。其机制和口服益生菌后促进新生儿的肠道的正常菌群定植与优势化、维持肠道的正常菌群的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平均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益生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冻干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3 d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益生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患儿退热时间、呕吐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止泻时间、粪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Ig A、Ig G、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益生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三联活菌制剂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显著,可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指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廖文君 《海南医学》2014,(19):2845-2848
目的探讨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记录胎龄(超声或出生时成熟度分析数据)、出生时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是否低于胎龄儿、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最大生理性体重减少率、恢复出生体重的天数、起始肠内喂养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每天奶量〉100 ml/kg·d),37~42周时测定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以体重、身长和头围计,分析EUGR发生率、其危险因素以及适于胎龄儿(AGA)和低于胎龄儿(SGA)EUGR发生率。结果 EUGR组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均低于非EUGR组(均P〈0.01),而体重下降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起始肠内喂养时间以及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均大于非EUGR组(均P〈0.01),SGA比例明显大于非EUGR组(均P〈0.05)。以体重、身长、头围计,所有新生儿EUGR发生率分别为47.6%、39.7%和4.8%。总体上SGA宫外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AGA(均P〈0.01)。胎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肠内喂养时间与EUGR发生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宫内发育迟缓、营养摄入差及呼吸窘迫综合症仍是胎龄≤32周早产儿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情况及疗效。方法 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微量喂养组(EMF)和传统喂养(CF)组。EMF组生后12h内给予微量喂养,每天小于(10~20)mL/Kg新生儿奶粉,平均分成6~8次,经口管饲喂养,有吸吮、吞咽反射后改经口喂养,能耐受逐渐加量,至完全肠道营养。CF组生后禁食,72h后给予微量喂养,喂养方法同EMF组。结果观察EMF组同CF组在胃泌素水平、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头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胃肠营养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胃泌素水平,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促进胎便排净,缩短达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加快生长发育,是对VLBW儿安全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推拿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推拿,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浆胃动素(MO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O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产儿胃残留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早产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耐受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能够尽快诱导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缩短喂养耐受时间、减少因长期静脉营养输液治疗所致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舒适护理对早产儿喂养情况和体重增长的影响及预防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89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表现。结果干预组每日摄入奶量、达全肠道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每日体重增长量、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腹胀、呕吐、胃残留、排便不畅等表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体位护理、胃肠道护理、抚触等护理措施可提高早产儿舒适度和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17.
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评价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963例不能耐受胃肠内营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依据应用静脉营养不同开始剂量的氨基酸分为两组:静脉营养组(482例)首次剂量为2.0 g/(kg·d),对照组(481例)首次剂量为0.5 g/(kg·d)。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营养组的日平均体质量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存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更好地增加体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提倡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月的探讨微量肠内喂养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及超低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的效果。方法60例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在生后即分配到微量喂养组(持续喂养组)或静脉营养输注组(静脉营养组)研究其PNAC发生率。结果微量肠内喂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20.7%;静脉营养组早产儿PNAC发生率46.7%,两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肠内喂养较静脉营养组能降低胎龄28~32周及体重≤1.5kg的早产极低体重儿PNAC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成功的方法。方法 43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试验组23例给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对照组20例给予非早期、非微量胃肠喂养,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进食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接近,但试验组临床表现轻,再恢复进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可早期达到足量胃肠喂考,篓置静多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即使出现喂养不耐受程度也较轻,可较快恢复进食。仅以是否恢复出生体重来评价胃肠喂养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早期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难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抚触;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微量喂养。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发生了肠穿孔,3例发生了吸人性肺炎。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胎粪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而蓝光照射的时间(第1天TCB〉6mg/dl、第2天TCB〉9mg/dl、第3天后TCB〉12mg/dl时则予光疗)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不耐受问题,并且可促进胎粪排出,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而对黄疸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