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后的母爱     
阳阳 《健康问答》2005,(4):32-32
儿子3岁那年,母亲得了场大病。躺在炕上,母亲不吃不喝十几天,连眼睛也睁不开。在那个年代,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得了那样的病十有八九是活不成了。村里人都叹息着说这人不行了,让孩子最后再看妈妈一眼吧。姨母流着泪把他带到了母亲身边。见母亲躺在炕上一动不动,儿子哇哇大哭:“妈妈我饿!妈妈你起来呀!”孩子的哭声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时,只见昏睡了十多天的母亲眼皮微微颤动,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母爱     
屏儿 《健康伴侣》2006,(10):38-39
经过两个昼夜的努力和一次次几乎无望的等待,可怜的小儿终于起死回生。 当他睁开眼睛,喝下第一口牛奶的时候,母亲和先生全都哭了。同病房的几个母亲也感到地流下了眼泪。 小儿终于又回到了我的身边。那时,我在家里已经苦苦等待了他整整二十一天。  相似文献   

3.
最后的母爱     
林成 《大家健康》2012,(5):55-55
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她。她曾经是我的病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虽然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开衫毛衣套在一件墨绿色的衬衣上,黑色短裙,方口皮鞋;她人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很真诚。  相似文献   

4.
血色母爱     
我听到过三个“血色母爱”的故事,它们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当知青时,一位老农讲了一个黄鼠狼脱皮哺子的故事:三年困难时期,他一家人经常找不到吃的。好在他会下夹子,偶尔也会夹到狐狸、黄鼠狼什么的。一天清晨,他去收夹子,见夹到一只黄鼠狼,拿起一看大吃一惊,手里只是一张皮,黄鼠狼脱皮逃了。  相似文献   

5.
《求医问药》2011,(3):63-63
我的外婆患上老年痴呆了。外婆不再记得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床共枕了50年的老伴只好到客厅去睡。有一天,外婆突然离家出走。到了晚上,家人才在民警的帮助下将她找了回来。原来,外婆一心一意要回到她童年时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认现在的家跟她有任何关系。家人哄着骗着,好不容易说服外婆让她暂时留了下来。但外婆又忘了由她从小带大的外甥和外甥女们,以为他们是一群野孩子,是来家里抢她的食物的。  相似文献   

6.
一英尺母爱     
就在我11岁生日前不久,医生在妈妈身上发现了癌细胞。我知道癌症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外祖母就是得癌症去世的。但妈妈说她只需要去医院住一段时间,虽然身体会比较虚弱,会掉很多头发,但她会慢慢好起来的,让我们不用担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于儿科护理中的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儿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0例患儿进行对比性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患儿A组和患儿B组,各75例,患儿A组实施普通儿科护理,患儿B组在其基础上实施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治愈时间及康复效果。结果患儿A组中,36例于2-4 d内治愈,康复率为48%(36/75);22例于5-7 d内治愈,康复率为29.33%(22/75);剩余17例于8-10 d内治愈,康复率为22.67%(17/75)。患儿B组中,47例于2-4 d内治愈,康复率为62.66%(47/75);26例于5-7 d内治愈,康复率为34.67%(26/75);剩余2例于8-10 d内治愈,康复率为2.67%(2/75)。对比这两组数据可知,接受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儿科护理的患儿B组的整体康复速度更快、康复效果更显著,统计学意义充分(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每个患儿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给予教育指导,以及采取母爱行为与母爱替代护理措施,使其能够顺利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以利于实现早日治愈、恢复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母亲为了她脑发育不全的孩子,放弃了工作.整日整夜地跟儿子说话.讲故事、按摩、为他求医……  相似文献   

9.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患病可能造成儿童身心创伤。疾病给儿童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医院陌生的环境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儿科护理人员要充当直接护理者,患者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此外,儿科护士应有强烈的责任感,爱护及尊重患儿,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讲话还要具备亲和力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0.
她用一根皮带.把双胞胎儿子的脚脖子捆上,摁到沙发上,她坐在儿子的腿上.她对儿子说,只压一会儿就好了。可是她坐上去就不起来了,儿子痛得太哭,在后面使劲砸她的背,骂她:妈妈是大坏蛋……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基因学家研究发现,一剂母爱“良药”可能足以改变我们的遗传密码,使我们更勇敢,更好地面对压力。  相似文献   

12.
母亲是我生命中的一面旗帜,当我患癌以后,是这面不倒的旗帜,引领着我从迷茫与失落中走出!  相似文献   

13.
我走了出去,一个鬼祟的巫女,在夜里更大胆,紧追着黑风;梦想着做坏事,我轻轻飞过普通的人家,一盏盏的灯;十二个手指的孤独者,早已忘怀。这样的女人不太象女人,我一向是她那一类。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于婴儿的饮食调养和早期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但有关抚爱和轻轻摇晃对于婴儿健康成长的影响却很少有人谈及。其实,这与孩子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学者曾做过一个对比观察:把刚出生的婴儿分成两组,一组离开母亲,由别人代为哺  相似文献   

15.
李玉 《大家健康》2010,(8):14-15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16.
这位母亲叫赵平姣,今年48岁。谁能想到,在不见天日的煤井深处,她已经弓着脊梁爬行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17.
她是一位33岁的“高龄”母亲,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的皱纹,多年的运动生涯在她的身上留下数不清的伤痕。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状况,她似乎不应该出现在高手云集的2008奥运赛场上。  相似文献   

18.
琦琦 《健康伴侣》2010,(5):49-49
2000年岁末,我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未婚先孕显然会影响男友的前途,因此,我们商量将孩子打掉。谁知做完人流两个月后,我发现小生命依然在我体内孕育。我觉得特对不起孩子,一种与生俱来的母性让我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孩子生下来。这个决定遭到男友的强烈反对,他甚至表示如果不打掉孩子就分手。于是,我寒着心决定做未婚妈妈。  相似文献   

19.
母爱剥夺(maternal deprivation,MD)是一种早期的生命应激事件,会引起新生鼠成年后认知障碍、重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生命早期环境可影响成年后学习记忆、性格特征、情绪能力以及应激事件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牵引我们的生存原动力已经在发生根本的变迁,从我们的生命如何得以延续,到我们如何做母亲,女人的世界正在即将全面刷新的临界点上飞快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