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其中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限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者逐渐增多。这部分患者抗栓治疗有其特殊性,但相关研究和报道仍为数不多。现主要对近期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支架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抗栓策略、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因冠心病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因外科疾病需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术前3~5 d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泵入,术前8 h停用替罗非班,外科手术后若无明显出血情况,在术后24~48 h恢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围手术期及3个月随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未发生大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2例。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术后近期行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有效和安全的。但本研究的例数偏少,有必要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支架术后防止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支架植入术后非心脏手术及侵入性操作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医生不得不面临术前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避免出血及围术期血栓形成的两难境地.基于此,既往回顾性的研究表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产生...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Grüntzig第一个血管成形术至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出现,更是显著地降低了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率,极大地改善了PCI患者的预后,然而随之带来的出血风险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国际上对于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药物选择及应用时长等一直争论不休。现就近年国内外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演变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未来国内PCI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心房颤动、机械瓣换瓣术后、静脉血栓、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长期接受抗凝、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人群急剧增加,其接受外科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期间是否需要短期停用抗栓治疗尚存争议.现回顾对于那些接受抗栓及新型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行有创操作前相关指南的新进展及推荐,以最大程度降低血栓栓塞风险同时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为目的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完全及部分血运重建术对老龄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预后影响、疗效。方法 153例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为多支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完全血运重建(85例)组和接受介入治疗的部分血运重建患者(68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死亡率发生情况。进行Cox回归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PCI进行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的院内围手术期及随访1年后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总心脏死亡率等MACE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PCI术后1年MACE发生率与是否完全血运重建无关(HR1.328,95%CI0.253~2.652,P>0.05)。结论介入治疗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老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1年临床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冠心病患者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1999年7月至2000年12月连续502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其中56例行开口处病变支架术(甲组),446例行非开口处病变支架术(乙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甲组中54例支架术成功(96.4%),并发症发生率3.6%;乙组中432例支架术成功(96.9%),并发症发生率7.2%,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随访(12.0±4.8)个月,随访率为92.3%.甲乙两组的心绞痛复发(50.0%和44.4%),硝酸酯药物停用(26.9%和35.2%),再入院(44.2%和31.9%)及心功能改善(42.3%和51.4%)差异也无显著意义(P均>0.05).但甲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乙组显著增加(34.6%和20.4%,P=0.020).结论开口处病变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成功率高,但预后较非开口处病变患者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85~94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90例中,21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MS),69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三支病变41例,2支病变21例,单支病变28例.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2.2%和94.4%.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5.6%,主要为冠脉夹层(11.1%).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7.8%,其中DES组住院期间MACE为5.8%,BMS组为14.3%.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86例患者随访1年时,总的MACE为4.6%,其中DES组为6.0%,BMS组没有任何MACE.DES组出现]例脑卒中和1例严重出血.47例患者随访2年时,总的MACE为14.9%,其中DES组MACE为19.4%,BMS组无任何MACE.DES组1例发生严重出血,BMS组1例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肌酐水平和高血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牢较高,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并存高血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高血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行PCI治疗且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比较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30天,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MACE的发生未见显著异常(P>0.05),小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增高(P<0.05),严重出血事件未见增加(P>0.05)。随访1年,高血压组的MACE、小出血的发生率增高(P<0.05),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并不是近期及远期MACE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PCI围手术期中应用比伐芦定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降低严重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真实临床环境下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1995年至2005年10年期间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分为金属裸支架(BMS)治疗组、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治疗组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发生率;接受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后6~9个月均要求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每月心内科门诊就诊,记录患者心绞痛复发等情况.结果 (1)自1995年至2005年期间我院共收治左主干病变冠心病患者415例,其中1995年10月至1999年8月共有97例接受了BMS治疗,1999年9月至2005年5月共有122例接受了SES治疗,1995年至2005年共有196例接受CABG治疗;(2)CABG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BMS组及SES组,而在PCI组(包括MS组和SES组)合并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患及肺功能障碍患者比例高于CABG组;(3)BMS组、SES组及CABG组手术、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的MACCEs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9%、4.01%及10.71%,P<0.01;BMS组及SES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CABG组(分别为5 d、5 d及8.5 d);(4)SES组造影再狭窄率显著低于BMS组(9.9%比23.6%,P<0.01);(5)平均随访1年SES组与CABG组无MACCEs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BMS组(分别为85%、84%、64%,P<0.01).结论 真实临床环境下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治疗即刻手术成功率高,PCI组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CABG组,SES组与CABG组1年无事件生存率类似,均显著高于BMS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