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8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根据MOF症状、体征确诊35例中:心肺外合并1个器官功能衰竭13例(37.1%),其中死亡4例(30.8%);心肺外合并2个器官功能衰竭13例(37.1%),其中死亡9例(69.2%);心肺外合并3个及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9例(25.8%),死亡9例。结论老年人肺心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应及早干预,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6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结果:196例AMI中并行AVB34例,发生率17.3%,下后壁AMI合并AVB发生率29.9%,前壁AMI合并AVB发生率7.3%。经过治疗32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不同部位AMI合并AVB具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及临床特征,正确分析AMI时出现的AVB,以降低AMI的其它阀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148例AMI中合并AVB的31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MI合并AVB的发生率为20.9%,AMI下壁组AVB发生率(31.3%)显著高于AMI前壁组AVB发生率(15.3%)(P<0.01);AMI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29%、32.3%、38.7%,AMI不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1.1%、15.4%、15.4%,AMI合并AVB者死亡、休克、Ⅲ并心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MI不合并AVB者(分别为P<0.025,P<0.05,P<0.005)。结论:AMI并发AVB以下(后)壁多见,AVB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24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症状多不典型,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给护理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老年人AMI24例护理中的心理护理,对疼痛及心源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三方面的本会总结如下。男15例,女9例,年龄60~69岁14例,70~79岁8例,≥80岁2例,平均年龄70.1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9例,前间壁7例,下壁4例,广泛前壁加高侧壁3例,心内膜下1例。入院时记录因精神因素发病6例.无痛性梗塞5例,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病死率125%,自动出院1例,余临床治疗。护理情况;入院后立即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绝…  相似文献   

5.
了解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并对造成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对69例年龄在70岁以上的AMI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包括15例临床误诊患。结果 典型胸痛症状36例(52.2%),胸闷、喘憋21例(30.4%),异位痛12例(17.4%),合并高血压(HBP)54例,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分别为44、27、11例,死亡21例。结论 老年人AMI多有心血管病病史,高血压为首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见,并发症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了解老年人AMI临床特点,进行误诊分析,有利于尽早诊断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32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对32例CHF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46.9%)入院时误诊为冠心病、CHF、症状加重,10例(31.2%)误诊为肺部感染,3例(9.4%)误诊为肺心病及右CHF。结论:CHF合并肺栓塞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有利降低肺栓塞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AMI合并AVB采用药物、临时起搏或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方式来提高心率,加强心电监护,保持静脉通畅及用药时监护.结果:梗死部位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正后壁4例,下壁12例.经药物逆转7例,12例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阿-斯综合征,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其中7例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5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例死亡.结论:提高AMI抢救成功率,做好老年人AMI合并AVB的临床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肺心病和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重症。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误诊的临床资料与老年人单纯冠心病AMI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尚兆瑞  张洪忠 《医学综述》1996,2(5):251-252
慢性肺心病合并AMI为临床急重症,由于肺心病掩盖了AMI症状及体征,拖延就诊时间,未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因而往往被误诊漏诊,以及治疗措施不妥易导致死亡。作者收集我院1985年9月~1995年9月10年共收治肺心病合并AMI16例。误诊漏诊12例。误诊漏诊率达71%,死亡5例,死亡率达41%。现就误诊漏诊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病人中男7例,女5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7岁,全组病人中均符合全国肺心病制定的诊断标准。肺心病合并前壁AMI5例,下壁AMI4例,正后壁AMI1例,左侧室间隔内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抢救重点。方法收集32例老年人AMI合并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老年AMI病死率随受累脏器功能障碍数目增多而增加;老年AMI发生MODS患者中合并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分别为60%、36.8%和33.3%。结论老年AMI患者容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是导致老年AMI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人多发,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传点,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现对我院自1991年2月至1996年2月收治的引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58例,女26例,年龄60~82岁,平均66.4岁。84例均经心电图、酶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1.2梗塞部位:下壁38例(45.3%)、前壁21例(25%)、前间壁十后壁8例(9.5%)、前壁十下壁14例(16.7%)、高侧壁3例(3.5%)。1.3首发症状:突发心前区持续性压榨性疼痛别例(36.9%…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之一。本文对我院2000-01~2005-03收治的老年人AMI患者41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了老年人AMI的特点及防治措施。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确诊为AMI的住院病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68.2±2.8)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男女性别比例差别无显著性。诊断标准:根据WHO诊断标准。2临床结果临床症状:有胸痛表现33例,无胸痛症状8例,合并心律失常16例,心源性休克6例,心力衰竭(心功能Ⅲ或Ⅴ级以上)13例。心肌梗死部位:复合壁11例,下壁15例,前间壁7例,前壁5例,无Q波AMI3例。伴发疾病:合并高血压病27例…  相似文献   

13.
万延梅 《安徽医学》2008,29(5):605-606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62例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77.4%)。首发症状为胸痛、胸闷21例(33.9%),上腹痛16例(25.8%),呼吸困难15例(24.2%)。误诊率(33.9%)和病死率(19.4%)均较高。溶栓治疗仅7例(11.3%),使用8受体阻滞剂32例(51.6%),ACEI39例(62.9%)。结论急需提高基层医生对AMI症状的警惕性,应重视溶栓治疗和8受体阻滞剂及ACEI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44例AMI并37例AVB临床资料。结果:160例下后壁AMI,发生AVB28例,发生率17.5%,死亡6例,死亡率21%;284例前壁AMI发生AVB9例,发生率3.17%,死亡8例,死亡率89%(P均〈0.005)。结论:下后壁AMI易并发AVB但预后好,前壁AMI并发AVB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静脉溶栓疗法至今仍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一种重要治疗措施 ,早期应用疗效确切。然晚期应用疗效如何 ?自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我院对12例发病时间在 12~ 4 0h的AMI病人晚期进行溶栓治疗 ,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5 1~ 75(平均 6 5 )岁 ;其中前壁梗死 7例 (前壁 5例 ,前间壁 1例 ,广泛前壁 1例 ) ,下壁梗死 5例 (下壁 4例 ,下壁合并右室梗死 1例 )。合并有高血压病者 4例 ,糖尿病 3例 ,心衰 2例。1 2 病例选择标准 :12例AMI病人 ,均符合下例 4项条件 :①有典型的…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1990年5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32例,其中25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采用静滴强化极化液获得较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男20例,女5例,年龄25~50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5例,前间壁9例,高侧壁3例,下壁6例,后壁2例。病例依临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符合AMI诊断标准。25例均有不同程度胸痛,合并频发室性早搏9例,偶发室早10例,短暂性室速2例,频  相似文献   

17.
李小华  邢波 《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40-1541
目的总结分析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自2000年11月-2005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海口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年龄〉80岁的AMI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住院的年龄〈80岁AMI患者24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总结分析。结果临床表现:观察组胸闷痛19例(59%)对照组194例(80%),P值〈0.01;观察组心力衰竭(KinipⅡ级以上)者23例(72%),对照组95例(39%),P〈0.01;观察组合并肺部感染18例(56%),对照组99例(41%),P〉0.05;梗死部位:观察组急性前壁或广泛前壁18例(56%)对照组120例(50%),P〉0.05;治疗效果:观察组治愈者21例(66%),对照组治愈者155例(64%),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9%),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19例(8%),P〉0.05。结论超老年AMI患者以前壁或广泛前壁居多;胸痛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高;严密的观察治疗,仍能很好控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AMI合并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84例患者中,58例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疾病,42例糖尿病,47例患者在入院前已经溶栓。梗死部位:73例前壁AMI,11例下壁AMI。48例心源性休克,36例室壁瘤。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0%~50%。44例(52.38%)患者VSR发生时间在AMI后24 h~7 d,35例(41.67%)患者发生在AMI 7 d后,5例(5.95%)发生在AMI 24 h内。室间隔穿孔直径4~15(8.12±2.98)mm,41例穿孔部位位于心尖处,39例穿孔位于后室间隔处,4例穿孔部位位于肌部。存活患者21例,存活率为25.0%。其中11例患者下壁AMI,接受IABP手术和PTCA手术,辅助利尿药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10例患者为前壁AMI,接受IBPA治疗,AMI发作后21 d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死亡患者63例(75.0%),均为前壁AMI,32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后死亡,另31例为溶栓后患者:17例患者死于室间隔修补手术后9 h的心源性休克,另14例患者死于AMI后5 d内行外科手术。结论前壁AMI并发VSR患者的发病率较高,并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死亡率较高。故针对AMI合并VSR患者的治疗必须及时,开通问题血管,提高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CV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2例AMI并发泵衰竭患者,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40~82岁。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2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9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Ⅳ级11例,Ⅲ级17例,Ⅱ级4例,住院期间监测CVP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急性呼吸困难发作前CVP较病情稳定时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CVP监测是一项简便易行又安全性很高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段,可以作为AMI并发泵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62例老年人和40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不典型症状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死亡率亦高(P<0.05),老年组前壁 下壁心梗、无 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