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并据此作为参考探讨上胸椎的手术途径。[方法]取800例站立位X线胸平片,男女各400例,按20岁以下、20~39岁,40~59岁、59岁以上4个年龄段各100例,观测其胸骨柄切迹与上胸椎水平位置对应关系。据此参考进行上胸椎手术21例,骨折脱位7例,肿瘤9例,结核3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病变部位T1 6例,T2 7例,T3 2例,T4 3例,T1、2 2例,T2、3 1例;手术途径采取经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7例,其中T1、2 1例,T2 1例,经改良胸骨柄入路9例,其中T3 1例,经右侧肩胛骨下后外侧胸腔入路5例。[结果]胸骨柄切迹水平对应胸椎人数比例从T1到T3逐步明显增加态势,到T4明显减少。其中胸骨柄切迹平对T1、2占1%,平对T2占5.5%,平对T2、3占15.875%,平对T3占43.5%,平对T3、4占20.75%,平对T4占13.375%,这种分布态势与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上二胸椎手术21例,术中显露满意操作顺利,近期效果满意,1例肿瘤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应根据上胸椎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术前观察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胸骨柄开窗前方显露上胸椎的解剖学及临床可行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上胸椎疾患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浸泡的成人尸体40具行大体观察,测量胸骨柄相关数据,根据测量结果,对9例颈胸段椎体病变患者行前路胸骨柄开窗,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内固定,其中8例患者行胸骨柄重建。术后行食道钡餐造影检查颈胸段前方植骨块、钢板、螺钉等与食道的关系,并随访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胸骨柄开窗呈广口瓶形,双侧胸锁关节内缘是开窗的最狭窄部位。9例患者经胸骨柄开窗入路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钡餐造影显示造影剂均顺利通过钢板、螺钉前方。随访2~5年,平均3.3年,8例患者胸骨柄开窗处愈合,未出现开窗部位慢性疼痛和神经血管损伤及双上肢无力;1例患者术中未行胸骨柄重建,显示胸骨柄区域有轻微塌陷。未见钢板、螺钉松动。结论:经胸骨柄开窗行上胸椎前方显露可保留锁骨和胸锁关节、术后重建胸骨柄等结构,能满足上胸椎(T1~T4)前方的显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治疗上胸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2例上胸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全部采用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7年,椎间植骨均愈合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无切口感染、颈前血肿、窒息、气胸、乳糜漏、肺部感染等并发症。9例术后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Frankel分级:术前A级6例术后恢复至B级1例、C级2例、3例无明显改善;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3例恢复至D级2例、E级1例;D级2例恢复至E级。结论经胸骨柄“U”形切除入路解决了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因胸骨柄遮挡带来的操作不便,又可避免切断胸骨、锁骨的相关并发症。通常能显露至T4,并能在直视下完成T3及以上椎体的前方减压、植骨和钢板内固定,是治疗上胸椎爆裂骨折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MRI测量对上胸椎肿瘤前路切除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方法:对8例上胸椎肿瘤患者术前进行MRI检查,在MRI矢状位图片上经胸骨切迹作与胸骨柄纵轴相垂直的线P,经病变椎体尾侧紧邻正常椎体的上、下终板作两个终板的切线E1和E2,分别记录P与脊柱相交的椎体水平及E1、E2与胸骨相交的椎体水平。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采用低位颈前切口;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入路。P经过病变椎体或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结果:7例患者P经过病变椎体远侧正常椎体,其中4例E2经过胸骨切迹或其上方者有3例通过低位颈前切口完成了肿瘤的前路切除,1例显露不佳,切除少量左侧锁骨内侧部分增加显露后完成手术;3例E2经过胸骨柄上部者采用部分胸骨和/或部分内侧锁骨切除人路完成手术。1例P经过病变椎体,E1和E2经过胸骨柄中下部者采用后外侧经胸腔人路完成手术。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3个月随访时内置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结论:术前MRI测量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并可帮助判断肿瘤切除后胸椎前路的融合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上胸椎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和难度大,因此上胸椎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后路或后外侧入路。探讨经潜行部分切除胸骨上段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了胸骨潜行部分截骨的上胸椎前路入路,对上胸椎的病变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技术及方法,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上胸椎(T1~T4)转移瘤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5,1±7.3岁(47~68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E级2例。肿瘤位置:T1 7例,T2 5例,T3 3例,T4 2例。按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评分为9~12分;根据WBB分区理论肿瘤病灶位于4~9区。对于T1椎体病灶患者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对于T2~T4椎体病灶患者采用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时间为94.1士5.0min(90~102min),出血量为186.6±100.2ml(100~400ml);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时间为121.0±165(100~150min),出血量为352.0±134.4ml(220~6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6例来源于肺癌,5例来源于乳腺癌,2例来源于甲状腺癌,2例来源于胃肠道癌,2例来源不明。术后2例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例(其中1例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致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内声音恢复正常。随访19.7±9.8个月(6~48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2例改善为E级,1例改善为D级;4例C级2例改善到E级,2例改善到D级;2例D级患者改善到E级。5例患者在术后6~14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前方入路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有效入路,该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病变,有效切除病灶,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8.
经改良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经改良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治疗上位胸椎病变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作者经此入路为7例患者行上胸椎椎体切除术。结果:所有患者经此入路显露充分,按手术设计完成上胸椎椎体切除,损伤小,出血少,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改良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切除上胸椎椎体,显露充分,安全有效;但术中须仔细操作,防止发生食道、气管、颈总动脉、左头臂静脉及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9.
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前方经胸骨或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上胸椎(T1~T4)结核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上胸椎结核患者26例,其中16例采用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A组),年龄37~72岁,平均48.6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5°~40°,平均22°±3.5°;10例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B组),年龄33~69岁,平均45.3岁,术前按Franka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1例,D级4例,E级3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s角为13°~39°~平均2l°±3.7°.结果:两组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A组患者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600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声音嘶哑,考虑为喉返神经牵拉伤.术后2周恢复正常: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为10°~25°,平均17°±2.5°;随访6~72个月,末次随访时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余无变化.B组患者不能完全显露对侧,病灶清除不易彻底,手术时间为150~220min,术中出血量为500~900ml,1例发生胸导管损伤,经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术后胸椎后凸Cobb's角90°~24°,平均为16°±2.3°,均有肩关节活动障碍;随访12~96个月,末次随访时4例仍有肩关节轻度障碍:1例A级恢复到C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无变化.两组均无结核复发,无内同定物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植骨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4个月.结论:与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相比,经胸骨入路町以更清楚地显露上胸椎,创伤小,能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前方经胸骨入路治疗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骨人路治疗上胸椎(T1-4)结核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经胸骨人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胸椎结核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7-72岁,平均为48.6岁。病变累及部位:T1椎体3例,T2椎体1例,T1.3,椎体4例,T3椎体2例,T3-4。椎体4例,T4椎体2例。对于T1.2。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内侧间隙进入,对于T3-4。椎体病灶采用头臂干外侧间隙进入。术前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5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为15^o-40^o,平均为22.0^o±3.5^o。术后随访6-72个月。结果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手术,术中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手术时间为120-150min,出血量为300-600ml,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10^o-25^o,平均17.0^o±2.5^o,平均矫正5^o。所有患者都得到随访,随访中结核无复发,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好转,末次随访时11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者,1例A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2例C级恢复到D级,4例D级恢复到E级,1例A级和2例D级术后无变化。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所有植骨均愈合,植骨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经胸骨人路可以清晰地暴露上胸椎,达到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及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结核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W  Chen Z  Dang G  Guo Z  Li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2-54
目的 总结上胸椎 (T1 T4)角状后凸畸形的病程特点及治疗经验 ,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 15例进行回顾分析。病例均有完整病历 ,以及上胸椎正侧位X线 (平片、断层 )、MRI检查。根据病史与影像学分析后凸原因 ,根据侧位X线片Cobb法测后凸角度。 4例采用侧后方入路脊髓前方减压 ,11例采用后路脊髓环行减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5例中陈旧性胸椎结核 8例 ,先天性胸椎畸形 7例 ,均伴脊髓压迫症状。Cobb角平均 86 5°。发现后凸畸形的平均年龄 :先天性上胸椎畸形为 3 6岁 ,脊柱结核为 9 0岁。发现后凸畸形至产生脊髓压迫症状的时间间隔 :先天性畸形平均为 16 5年 ,结核性平均为 18 1年。 14例手术顺利完成 ,1例失败。 13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4 2个月 ,7例症状有改善 ,2例同术前 ,4例加重。结论 结核及先天畸形所致的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从出现畸形至发生脊髓损害时间间隔较长 ,而一旦合并脊髓损害 ,症状将呈进行性加重。无论侧后方或后正中入路减压手术风险均较大 ,疗效不满意。因此 ,应于脊髓损害出现之前行融合治疗 ,防止后凸加重及脊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治疗上胸椎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胸椎肿瘤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既往大多采用后路手术。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本组收治26例上胸椎肿瘤患者,采用我们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或辅以后路行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颈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近期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途径及术式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经前路部分切除胸骨上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10年9月采用胸骨上端部分截骨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7~77岁,平均57.7岁。T3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T2~T3结核7例,T3~T4结核3例,T2骨巨细胞瘤2例,T3骨巨细胞瘤2例,T2软骨肉瘤1例。术前分析上胸椎矢状位CT片,确定手术需要显露的范围。半月形去除胸骨柄上部部分骨质,保留两侧胸锁韧带,从头臂动脉内侧窗或外侧窗显露病变部位,行病灶清除或切除、植骨或重建内固定。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治疗效果。结果:17例患者经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均顺利完成手术,对上胸椎病灶显露良好。3例患者术中出现心跳缓慢、低血压或气道阻力增加,去除牵拉后很快恢复。手术时间2~3h,出血量200~700ml,平均400ml。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术后2个月痊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17~27个月,平均22.7个月,植骨均获骨性融合,颈胸段生理弧度恢复,无内固定失败,脊柱稳定性好。17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部分切除胸骨上端前入路可以在完整保留胸锁关节下有效显露T2~T4范围,操作简易,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改良胸骨柄入路行上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2009年12月共治疗10例上胸椎病变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2~58岁,病变类型:结核6例,创伤1例,肿瘤3例,病变部位:T1 1例,T2 3例,T3 3例,T2.3 3例.均采用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显露上胸椎椎体,切除肿瘤或病变椎体,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术后肿瘤全身转移衰竭死亡.余9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行上胸椎前路手术显露满意,创伤小,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7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手术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2岁。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经肋骨横突入路摘除椎间盘2例,经椎间孔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11例,经关节突入路摘除椎间盘14例。结果随访1~l0年,25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T10,11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无改善,1例T8,9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总体手术优良率达92.6%。结论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可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其入路。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前路手术人路对胸椎侧凸患者术后1年以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行前路手术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椎侧凸患者共57例,其中行传统开胸手术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14.3岁;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者2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6岁;行锁孔胸腔镜手术者18例.男1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采用Constant评分法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对侧肩关节功能为内参照,评估3种不同前路手术入路患者术侧肩关节功能,比较3组患者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3种前路手术入路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前入路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对胸椎侧凸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解剖节段胸椎结核外科治疗术式的选择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36例成人胸椎结核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7~60岁,平均32.2岁;病变破坏2个椎体23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6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凸角10°~110°,平均21°。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将胸椎按照解剖特点分为颈胸结合部(C7~T2)、中部(T3~5)、下胸椎(T6~12)。依据解剖特点不同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颈胸结合部前入路、经胸腔胸膜外入路、开胸、肋横突旁入路、后正中入路)对36例胸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8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胸背部疼痛减轻,切口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0°~60°,平均14°,自体骨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22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大部分完全恢复。结论根据胸椎结核病灶部位的解剖特点、累及的范围选择恰当的术式可有效清除结核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CT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鲜见文献报道,并且其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CT影像定位分析的方法,研究上胸椎前方不同血管间隙所能暴露的椎体范围,为制定上胸椎前路手术的术前计划提供参考。方法:自2008年10月至12月,随机选取120例正常胸部CT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平均(40.3±12.3)岁。利用胸部CT片的X线定位图像,定位左头臂静脉上缘与正中矢状面交点、左右头臂静脉汇合点上缘、气管分又上缘所平对的椎体水平;在垂直视野下且不向尾侧牵拉重要解剖结构的情况下,上述各点分别代表前方入路间隙E1(气管食管鞘与两侧血管鞘之间的间隙)、E2(右头臂静脉、头臂干与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E3(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间隙)尾侧暴露的椎体水平。结果:在120例样本中,有105例T2椎体可通过E1显露(87.5%),有82例T3椎体可通过E2显露(68.3%),有89例T4椎体可通过E3显露(74.2%)。结论:3种上胸椎前方入路间隙所能暴露的椎体范围存在差异,术前可根据患者的胸部CT片选择恰当的入路间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的入路选择,初步评价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1年10月~2013年12月共收治7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男31例,女43例;年龄11~69岁,平均40.2岁。分别采用单纯后正中入路、后路联合前路或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手术完成肿瘤的全脊椎切除。分析脊柱肿瘤WBB分期及肿瘤所在部位、是否首次手术与手术入路选择的关系。结果:选择后正中入路手术者25例,肿瘤位于B~D、3~9区15例,其中单节段12例,两节段3例;B~D、1~12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肿瘤软组织肿块较小、位于A~D/E、3~9区4例,其中单节段3例,两节段1例;A~D/E、1~12区单节段2例。整块切除24例,大块经瘤切除1例。上胸椎2例,胸椎及胸腰段21例,中下腰椎2例。后路联合前方入路手术者30例,肿瘤侵袭A~D/E、累及1~12区20例,单节段11例,两节段及以上9例,其中复发肿瘤12例;累及3~9区8例,单节段5例、两节段及以上3例,其中上胸椎5例(复发肿瘤2例);累及B~D、3~9区的L4和L5肿瘤各1例。整块切除8例,大块经瘤切除22例。上胸椎7例,下腰椎(L4-L5)5例,胸椎或胸腰段18例。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19例,肿瘤累及A~D/E、1~12区10例,单节段肿瘤9例,2节段1例;累及A~D/E、3~9区的单节段初次手术的胸腰段肿瘤5例,软组织肿块位于脊椎的侧方;累及B~D、1~12区的中下腰椎单节段肿瘤2例,胸腰段肿瘤2例。整块切除3例,大块经瘤切除16例。胸椎及胸腰段10例,中下腰椎9例。结论: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手术入路应根据肿瘤侵袭范围及所在脊椎部位进行选择。局限在脊椎骨内或椎旁肿块较小的单及两节段肿瘤选择单纯后正中入路;肿瘤突破脊椎致前方有较大肿块、复发肿瘤及侵袭椎旁的上胸椎肿瘤多选择联合前方入路;软组织侵袭位于脊椎侧方的肿瘤多选择后路联合侧前方入路。  相似文献   

20.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98~2003年收治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病人36例,均采用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除3例完全性截瘫病人以外,其他病人均有Frankle分级Ⅰ级以上恢复。[结论]经后正中入路可以有效地实现椎管前方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