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病原菌及其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王灵  赵普宁  欧波  郭家权 《海南医学》2007,18(11):159-160,181
目的 了解海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情况和病原菌种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114例拟诊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一般情况.真菌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与菌株鉴定及其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4例标本涂片镜检中,检出真菌菌丝和孢子83例,阳性率72.8%;培养出真菌64株,阳性率56.1%.其中培养鉴定出菌株主要是镰刀菌属(45.3%),其次毛霉菌属(21.9%)、曲霉菌属(20.3%),弯孢菌属(7.8%),其它菌属(4.7%).对益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和氟康唑真菌菌种总敏感率分别为70.3%、56.3%、57.8%、23.4%、20.3%、4.7%.结论 地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地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以青壮年农民女性多见(50.8%),主要致病菌属为镰刀菌属和毛霉菌属,大多数对益康唑高度敏感,绝大多数对氟康唑耐药.  相似文献   

2.
刘盛春 《四川医学》2012,33(10):1773-1775
目的研究分析细菌性角膜溃疡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近三年我院住院确诊的细菌性角膜溃疡9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细菌性角膜溃疡中,角膜溃疡位于角膜中央的74例(75.5%),位于周边的24例(24.5%)。溃疡直径以1~3mm最为多见,共45例(46.0%)。溃疡深度>2/3角膜厚度的46例(47.0%),38例(38.8%)伴不同程度的前房反应,细菌培养阳性15例,最主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4例(4.1%),链球菌3例(3.1%)。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视力有所改善,治疗有效率80.6%,出院时<0.05者仍有50例,致盲率51.0%。结论细菌性角膜溃疡危害严重,及时行微生物学检查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挽救视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闻住院患者的真菌感染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中真菌感染以老年人多见,呼吸道毒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再次为伤口感染,主要的致病茸为白色酵母菌.结论 老年人呼吸道真菌感染多见,白色酵母菌是院内真茸赢染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CR技术快速诊断感染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源于医学条件致病性真菌18srRNA和细菌16srRNA基因保守区各自的一对寡核苷酸序列为通用引物,对临床拟诊为感染性角膜溃疡的标本进行PCR检测,并与培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在310bp处出现DNA扩增带者为真菌感染;520bp处出现DNA扩增带者为细菌感染;310bp和520bp处同时出现DNA扩增带者为真菌和细菌混合感染。32例临床标本培养阳性率为59.38%,而经PCR扩增阳性率为78.13%。结论应用PCR技术检测感染性角膜溃疡速度快、阳性率高,有助于角膜溃疡的病原学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5.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获取流行病学资料,并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明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239例真菌性角膜炎,共培养出真菌菌株156株,其中以镰刀菌感染(77例,49.36%)和曲霉菌感染(52例,33.33%)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白色念珠菌感染(18例,11.54%),青霉菌感染(7例,4.49%),头孢霉菌感染(2例,1.28%)。结论 镰刀菌仍为目前青岛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但其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曲霉菌在致病菌中的比例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角膜溃疡和结膜炎致病菌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值得重视的是,真菌引起的眼科疾病大有增长趋势,1993~1997年,我科对310例角膜溃疡和结膜炎病人进行致病菌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3种163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角膜溃疡和...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河油田地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袁凤山,侯永生,齐今吾(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分泌科)许志辉,吴彩新,李忠敏,李立群,汤晓东(辽河油田第一职工医院)关键词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患病率目前世界各国糖尿病(DM)患病率都在增加,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相似文献   

8.
9.
鲁南地区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杜鹃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50-151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4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愈2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90%。结论真菌性角膜炎早期及时确诊诊断,合理用药,将明显降低其致盲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中的优势。方法门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32例均行病灶角膜组织刮片、真菌培养及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比较结果。结杲32例角膜炎患者,共焦显微镜检查检出率为94.3%;刮片查到茼丝或孢子,检出率为42.8%;真菌培养发现真菌菌落,检出率为54.3%,共焦显微镜检出率明显高于刮片及真菌培养。结论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中,角膜共焦显微镜具有操作简便,检查快捷,可在活体直接进行检查,可重复性高,扫描结果可直接同步显示到电脑屏幕,图像清晰,直观、无创等优势,对临床诊治真菌性角膜炎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的治疗方法,为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113例确诊患者采用5种不同药物配伍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其中21例伴有较重腰大肌或椎旁脓肿、椎管内脓肿、坏死椎间盘、骨质破坏行微刨介入和手术切开治疗。结果: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女性发病率高,平均年龄41岁,坝上发病率高于坝下;主要集中在饲养、放牧牲畜行业;病灶分布多在腰椎,两个椎体受累最多,涉及L4的发病率最高并破坏最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效果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嗯唑为首选,如增加疗程,疗效增加不明显;手术21例进行随访,2年以上者12例,1~2年者9例,治愈20例,治愈率(20/21)95.24%,好转1例,有效率100%,愈后元复发。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流行病学具有特征性;无论是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敏感抗菌素的应用是治疗和预防本病复发的最主要和最可靠方法,但对具有手术指征者,正确选择微创术和手术病灶清除术可以控制病变部位发展,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防治措施,减少烧伤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13 616例住院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烧伤面积、致伤原因、病死率及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烧伤患者男9 782例,女3 834例,男女比例为2.55∶1。学龄前儿童和中青年患者分别占21.4%和57.4%。烧伤原因与其年龄间有关联(P<0.01);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患者以热液烫伤为主,分别占81.7%和41.5%;中青年和老年患者火焰烧伤分别占42.3%和44.6%。不同季节烧伤患者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烧伤面积≤10%者占60.7%,烧伤面积>30%者占9.3%。患者病死率为0.36%。结论应根据烧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烧伤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真菌通用引物PCR反应鉴别兔眼真菌性和细菌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真菌通用引物PCR反应,鉴别兔眼真菌性和细菌性角膜溃疡。方法 根据临床上常见的致病细菌菌株(金葡菌、绿脓菌),真菌菌株(烟曲霉菌、白念菌、镰刀菌),制作兔眼角膜溃疡的动物模型,选取一对真菌通用引物,一对寡核苷酸引物B2F(5'ACTITCGTAGGATAG-3')和B4R(5'-TGATCGtcttccataaata-3'),对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结果 在687bp处出现DNA扩增带者为阳性。造模后第3d真菌组出现扩增带阳性的90%,第5d真菌组出现扩增带阳性的96.6%。细菌组始终未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真菌通用引物PCR反应检测鉴别真菌性与细菌性角膜溃疡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患者就诊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河源市人民医院急诊病例66643人次,按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疾病及就诊科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年龄段是急诊病例较多的年龄段,77.43%患者集中在40岁之前。急诊病例的月分布无明显高峰期,每天急诊病例的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18时~24时。较为常见的疾病有发热、外伤等。结论探讨急诊科患者的就诊规律,合理地进行急诊资源的配置是提高医护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后疼痛及角膜刺激症状的差异。方法按术式不同将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行P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LASEK(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及Epi-LASIK(微型上皮刀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的150例患者分别设为A、B、C3组,各50例(100眼﹚,对比三组角膜刺激症状及疼痛指数的差异。结果术后第1天,A、B两组出现角膜刺激症状分为别有91眼、86眼,疼痛指数分别为2.95、2.7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现角膜刺激症状有60眼、疼痛指数为1.01,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 d,A组出现角膜刺激症状有79眼、49眼,疼痛指数为2.04、0.91,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术后疼痛及角膜刺激症状具有一定的差异,术后疼痛是引起患者不适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自杀及自杀行为流行病学特征及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黎黎  孙婷婷  董光辉 《医学综述》2009,15(23):3655-3658
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但预计未来男性自杀率将超过女性。与西方国家相比,自杀者精神患病率较低。推测自杀行为与自杀一样,为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其中自杀未遂率农村高于城市;但与自杀不同的是年轻人发生率高于老年人。自杀行为的发展过程并非连续性的。自杀行为与冲动性密切相关。未来自杀的预防工作应将青少年、年轻成人和老年男性作为重点对象,并限制自杀工具尤其是农药的易得性、降低自杀工具的致死性,同时应关注农民工人群。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limiting factor to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is the availability of donor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xenogenic acellular corneal scaffolds (XACS) may be a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transplanta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viability of performing lamellar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LCT) in rabbits using canine XACS.

Methods:

Fresh dog corneas were decellularized by serial digestion, and LCT was performed on rabbit eyes using xenogeneic decellularized corneal matrix. Cellular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by slit-lamp,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t 7, 30 and 90 days postoperatively.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for specific markers such as keratin 3, vimentin and MUC5AC, was used to identify cells in the graft.

Results:

Decellularized xenogenic corneal matrix remained transparent for about 1-month after LCT. The recipient cells were able to survive and proliferate into the grafts. Three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grafts had merged with host tissue, and graft epithelialization and vascularization had occurred. Corneal nerve fibers were able to grow into the graft in rabbits transplanted with XACS.

Conclusions:

Xenogenic acellular corneal scaffolds can maintain the transparency of corneal grafts about 1-month and permit growth of cells and nerve fibers, and is, therefore, a potential substitute or carrier for a replacement cornea.  相似文献   

19.
恩施地区胆结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恩施地区常住人口胆结石的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胆结石的可能病因.方法 统一采用自编的结石病问卷调查表,按目的 抽取样本人群,通过面访与自填式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恩施地区799名常住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饮食习惯、生活行为、水质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部分地区水样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水质检验.数据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胆结石患病率为5.4%.疾病、肥胖、生活习惯、心理社会因素等对胆结石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结论 胆结石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提示恩施地区胆结石的形成与饮用水水质关系不明显,主要受疾病、饮食卫生、生活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东顺德地区β-地中海贫血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调查顺德地区婚检人群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基因的携带率、基因突变类型及其频率分布。方法血液学筛查β-地贫阳性指征者,应用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RDB)进行β-地贫基因分析。结果在1100例婚检对象中,初筛表型阳性样品43例,检出率3.91%。经基因分析,全部携带β-地贫基因,其中以CD41—42,IVS-Ⅱ-654、-28、CD17、βE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上述5种突变类型占所有检出突变位点的95.3%。结论顺德地区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比广东其他地区稍高,在预防干预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