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裤瑶人群三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眼部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412名(男性208人,女性204人)白裤瑶人群的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遗传性状进行调查。结果: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长睫毛的出现率分别为58.49%、78.40%和89.56%,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3558、0.5352和0.6769。结论:白裤瑶人群蒙古褶、上眼睑皱褶和睫毛显性基因频率在两性间差异不明显,与其他民族人群显性基因频率比较,则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白裤瑶头面部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裤瑶是瑶族中民族特色保留较为完整的支系之一,自称“努格劳”,因其男子穿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白裤瑶”。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我国白裤瑶分布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红水河以东,约东经107°33′~107°53′,北纬27°53′~25°8′一带山区。主要聚居在广西南丹县与贵州荔波县相接壤的里湖瑶族乡、八圩瑶族乡  相似文献   

3.
白裤瑶人群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白裤瑶人群耳垂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收集白裤瑶人群耳垂形态学资料,根据Hardy-Weiberg定律计算耳垂显性基因频率T和隐性基因频率t。结果:白裤瑶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T=0.3122(男性T=0.3103,女性T=0.3172),耳垂隐性基因频率t=0.6878(男性t=0.6897,女性t=0.6828),耳垂显性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裤瑶人群耳垂显性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隐性基因频率,其遗传受民族、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裤瑶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保存白裤瑶B淋巴母细胞永生细胞株.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同时加环孢菌素A法.结果成功地建立了含有44株永生细胞的白裤瑶永生细胞库.供血者身体健康,三代均为白裤瑶.结论建立永生细胞库,可永久保存白裤瑶特有的基因组,为民族起源、演进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在我们先前分层(性别与年龄)随机抽样的标本中随机选取黑衣壮族816名和白裤瑶族826名作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民族人群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黑衣壮族人群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po)A1水平以及ApoAl/ApoB比值高于白裤瑶族人群(均P〈0.01),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低于白裤瑶族人群(P〈0.01)。黑衣壮族人群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低于白裤瑶族人群(7.11%比10.53%,P〈0.05),但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患病率与白裤瑶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血压、饮酒、吸烟和年龄对两民族人群血脂水平影响的程度不同。结论:黑衣壮族人群的血脂谱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与白裤瑶族人群比较有差异,可能与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白裤瑶与南方其它少数民族群体的体质特征。方法:根据白裤瑶9项头面部测量指标和身高数据,与南方11种少数民族16个群体体质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白裤瑶与湖南侗族、贵州毛南族、云南苗族相接近。结论: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特征与其居住的地理距离呈明显平行关系,分布距离靠近的民族的血统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西黑衣壮族和白裤瑶族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在我们先前分层(性别与年龄)随机抽样的标本中随机选择黑衣壮族816名和白裤瑶族826名作研究对象.比较两民族人群血压水平、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黑衣壮族人群收缩压(16.25±2.19比15.76±2.27 kPa,P<0.001)和脉压(6.16±1.77比5.77±1.67 kPa,P<0.001)水平明显高于白裤瑶族人群,舒张压水平与白裤瑶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黑衣壮族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9.19%比4.24%,P<0.001)和高血压患病率(19.49%比14.53%,P<0.01)也明显高于白裤瑶族人群.两民族人群性别和体重指数对舒张压、吸烟对脉压以及年龄对血压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黑衣壮族人群的收缩压和脉压水平高于白裤瑶族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率也高于白裤瑶族人群.可能与他们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4个民族群体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部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群体遗传学公认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眼裂开度和眼裂方向3对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并计算出各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被调查者年龄18—55岁,三代均为同一民族。结果:贵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和白裤瑶眼色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376、0.0493、0.0488和0.0110,眼裂开度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6763、0.7048、0.8139和0.6769,眼裂方向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0816、0.1441、0.1969和0.0575。结论:眼裂方向性状的民族间差异较大,眼色、眼裂开度则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359例白裤瑶族居民的患龋情况及牙周情况,探讨当地居民口腔健康行为对其口腔健康状况影响.方法:本次调查在广西金城江区侧岭乡拉合村、塘子村、九良村进行,对白裤瑶族村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将上述村的非白裤瑶族村民家庭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调查.参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的年龄分组方法,将本次调查人群分为:4~12岁组,13~34岁组,35~44岁组,45岁以上组4个年龄组,据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1997年),对其进行口腔检查并且对其进行有关口腔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检查白裤瑶族组359例,其患龋率为35.4%,牙龈出血检出率为76.2%,牙石检出率为95.9%,牙周袋检出率为18.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刷牙的次数”是该359例白裤瑶人群患龋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性别”及“刷牙的次数”是该人群牙龈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本次调查的广西359例金城江侧岭乡白裤瑶族人群,刷牙是影响其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提高其有效刷牙的频率,对于龋病及牙周病发病率的降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群体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等8个民族群体惯用手的基因频率进行调查。结果:贵州白裤瑶、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惯用手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5991、0.5398、0.5821、0.6450、0.4935、0.6795、0.7795和0.7061。结论:惯用手的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民族和性别问差异,为国人惯用手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1.
荔波常用瑶药的民族民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地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白裤瑶、瑶麓乡的青裤瑶和茂兰的长衫瑶,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其特色的瑶族医药。笔于2002年10月、2003年3月曾2次赴荔波瑶山、瑶麓实地调查,发现瑶山本草植物  相似文献   

12.
白裤瑶妇幼卫生态度和行为改变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世英 《广西医学》2002,24(1):86-88
在国际世界宣明会的经费资助下 ,在广西河池地区及南丹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我院与南丹县妇保院于 1994年至 1999年 ,在白裤瑶族聚居区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进行了国内第一次白裤瑶民族(妇幼 )卫生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课题研究。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多元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对研究的系列成果和课题价值作定性归纳和查新定位评价。1 对象范围与技术方案1 1 对象范围 :在里湖瑶族乡共 13个行政村 17882人口 (其中白裤瑶人口 116 2 5人 ) ,按类型抽样方法 ,从白裤瑶人口占 95 %以上的行政村中抽取实验村和对照村各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白裤瑶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402名白裤瑶(男性202人,女性200人)的发质、达尔文结节、门齿类型、唇厚、下颏类型、通贯纹和指甲类型7项遗传特征进行活体观察。结果:白裤瑶硬发质、达尔文结节、铲形门齿、厚唇、下颏前突、通贯纹、长形指甲出现率分别为84.7%、74.4%、15.2%、84.3%、77.6%、25.6%、48.8%。其中,男性分别为92.1%、66.8%、15.8%、90.6%、76.2%、33.7%、43.1%,女性分别为77.5%、82.0%、14.5%、78.0%、79.0%、17.5%、55.5%。结论:白裤瑶7项遗传特征的性别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彼此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特征间的相互关系,为国人体质人类学研究积累资料。方法:根据我国南方14个少数民族群体三项头型指数的构成比数据,对其头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4个群体可分为三类:Ⅰ类包括广西彝族、云南纳西族、阿昌族和普米族;Ⅱ类包括贵州水族、仡佬族、湖南土家族、广西侗族、贵州毛南族、湖南侗族、海南攀族、湖南瑶族;Ⅲ类包括广西苗族、贵州白裤瑶。结论:与古代族系有一定渊源关系的民族群体的头型特征的遗传距离较近。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化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充实了原有医学模式中缺失的人文社会属性部分,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医文化人类学是医学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特点:研究范围广泛、特异性、整体性。它的研究方法有:现场调查法、全面考察法、比较法。文化人类学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将文化人类学很好地应用于中医研究中。将会使中医得到极大的阐释和发挥,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疗效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调查了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死亡病因,结果为: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瑶族死亡率为19.57‰,而壮、汉族死亡率仅为5.57‰。白裤瑶死亡年龄构成分布,14岁以下占76.11%,这属非正常现象,反映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地区婴幼儿死亡率仍然较高,死亡的疾病谱,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提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保健卫生事业建设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正河池是举世闻名的长寿之乡,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市有壮、汉、瑶、仫佬、毛南、苗、侗、水族等8个世居民族[1]。河池市瑶族人口37万余,绝大多数是布努瑶,主要聚居在三个瑶族自治县,其中都安瑶族自治县布努瑶人口13.5万,大化瑶族自治县人口8.8万,巴马瑶族自治县人口4万余[2]。此外,被称为"中国白裤瑶之乡"的南丹县也位于河池境内,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自称"吉  相似文献   

18.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地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白裤瑶、瑶麓乡的青裤瑶和茂兰的长衫瑶,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其特色的瑶族医药。笔于2002年10月、2003年3月曾2次赴荔波瑶山、瑶麓实地调查,发现瑶山本草植物79科201属,可供医药用的有182种之多。为继承、发挥荔波瑶族医药的优势,笔再次就荔波瑶族常用4种瑶药的生物学、药理及民族民间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笔者简要介绍近年来在广西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取得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骨密度研究作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一部分,故总结初步开展的广西壮族人群遗传基因多态包括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脂联素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三种基因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山地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的白裤瑶、瑶麓乡的青裤瑶和茂兰的长衫瑶,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其特色的瑶族医药。笔于2002年10月、2003年3月曾2次赴荔波瑶山、瑶麓实地调查,发现瑶山本草植物79科201属,可供医药用的有182种之多。为继承、发挥荔波瑶族医药的优势,笔再次就荔波瑶族常用16种瑶药的生物学、药理及民族民间应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