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脊髓夹持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颈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夹持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06例,其中脊髓夹持型34例,27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7例后路椎管扩大,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按照JOA评分评定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前路减压植骨融合27例,优14例,良5例,好转8例,优良率70%。后路椎管扩大7例,优2例,良1例,好转4例,优良率40.3%。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应作为首选术式。对于多节段(3个节段以上)病变或合并连续型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或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仍宜选择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二期前后路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下颈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资料。伤后2~8 d,4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8例采用1期前-后联合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用放射学方法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平均随访11.2个月。1例伤后2 d接受手术,术后死亡,6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经对症处理治愈。3例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支持。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恢复(ASIA分级提高1~2级)。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败者。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选择单纯前路手术或者1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4.
占蓓蕾  叶舟 《解剖与临床》2009,14(5):327-3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前路15例,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入路10例。结果:全组病例随访4~68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效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42.85%,优良率56.25%。颈前路融合术后出现相邻节段不稳2例,颈后路术后出现颈椎反曲畸形1例。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可充分、有效地减压,扩大椎管容积,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结构稳定,避免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5.
背景:中老年人的颈椎可因不同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在受伤时发生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概率也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可占颈段脊髓损伤的3%-16%。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和预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中的作用,并分析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51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中所见颈椎骨韧带损伤与MRI表现对比。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外伤类别、脊髓损伤MRI类型、受伤到就诊时间、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等10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颈椎MRI较术中所见更全面显示了脊髓及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χ~2=5.966,P<0.05),且颈脊髓损伤与相应椎间隙平面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有关(χ~2=1.53,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相关(P<0.1);(3)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相关性(P<0.05);(4)结果提示,颈椎MRI因其组织分辨优势,在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及预测其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损伤程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前路手术的疗效。方法对下颈椎骨折60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早期发生食道瘘1例,2月后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59例中有50例获3~24个月的随访,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假关节、骨不连接发生,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无丢失,植骨于3个月左右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有6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颈前路手术减压彻底、不易发生脊髓医源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好,植骨愈合快,后期脊柱稳定性可靠,钛板可达到固定节段的即刻稳定,是一种成熟有效和简单易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治疗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5例下位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复位,术中不能完全复位者行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复位,同时行自体骨植骨和/或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完全复位,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月~3 a,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1~5月植骨融合(平均3.2月),随访时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价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治疗颈椎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9年5月经住院手术的13例颈椎骨折的患者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减压,同时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18个月,内固定牢靠无松脱,植骨融合,椎体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带锁钢板联合钛网植骨可即刻恢复节段高度,重建节段稳定性,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解决了颈椎损伤重建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路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有关中长期临床效果及钢板置入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报道很少。 目的:观察锁定板前路置入治疗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1-01湘雅医院一附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12例,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锁定板置入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获随访一两年,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4~8个月,无螺钉松动、脱落及锁定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锁定钢板置入前Frankel A级2例,置入后2例脊髓损伤无恢复;置入前B级4例,置入后恢复至C级2例,D级2例;置入前C级3例,置入后恢复至D级1例,E级2例;置入前D级3例,恢复至E级。1例置入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置入后3~6个月恢复。提示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锁定钢板置入内固定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锁定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形态学异常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胸腰裂性骨的,根据椎管正中矢状状径计算椎管狭窄率,并按Cobb法测量后凸畸形角度,同时记录ASIA下肢运动评分结果:无脊髓损伤、不完全脊髓损伤及完全脊髓损伤三组的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相差无显著统计撑意义(P〉0.05),椎管狭窄率及后凸畸形角度与ASIA评分相关笥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M〉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和护理注意事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伤后3 d内入院的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63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36.5岁。入院时间均在受伤后3d内,平均26h(2~68h),所有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四肢瘫痪,按照Frankel分级:A级95例,B级28例,C级20例,D级40例。脊髓损伤水平:C23例,C311例,C429例,C584例,C637例,C719例。受伤类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162例。结果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4.2±1.8)分,术后1周(7.9±2.2)分,末次随访(10.0±2.0)分。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 h内行甲强龙冲击治疗65例,行早期气管切开38例,行前路手术110例,后路手术4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31例。死亡3例,低蛋白血症20例,肺感染6例,深静脉血栓2例。结论早期正确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无症状成人颈椎侧位X线片上椎管狭窄相关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 方法 选取无颈椎症状成人100例,按初次检查时年龄分为3组:第1组(20~39岁),第2组(40~59岁),第3组(60岁以上),分别在2011年与2017年进行标准颈椎侧位X片检查。测量椎管狭窄参数:椎管矢状径,椎体中矢径,退变椎体矢状径,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分析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各组所有参数两次检查结果的差异。 结果 C3~7节段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均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各组所有参数前后两次检查结果比较:椎管矢状径仅在组3中C3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椎体中矢径仅在组2中C5节段及组3中C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退变椎体矢状径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7节段及组3中C4~6节段有统计学差异;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中C3~5节段及组3中C3~7节段有统计学差异;有效颈椎管率在组1中C5节段、组2及组3中C3~7节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成人颈椎管率及有效颈椎管率与年龄相关,其在60岁以上人群中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有效颈椎管率判断椎管狭窄的进展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峡部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对12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88例,女34例。年龄49~78岁﹙平均56岁﹚。结果本组术后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无伤口感染。手术时间50~90分钟﹙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量90~200m﹙l平均150ml﹚。术后随访22~5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恢复率按Macnab腰椎管狭窄疗效评定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评,优良率为94%,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经峡部入路术式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相似文献   

16.
Nontumor lesions of the spinal cord and spine includ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ystic tumor-like lesions, vascular disorders, infective diseases, demyelinating diseases, degenerative diseases, metabolic and toxic disorder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In addition, diseases of the spine and extradural spaces secondarily cause spinal cord injury. Aside from tumors, these include developmental abnormalities, inflammatory diseases, nontumor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nd tumor-like lesions such as lipomas, vascular malformations, and cysts. Awareness is required of hemostatic agents used during surgery and subsequently presenting as space-occupying lesions, which have to be differentiated from recurrent lesions. On the therapeutic front,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to spinal cord for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pinal cord injury, and multiple sclerosis is a challenging prospe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构建一种SD大鼠脊髓钳夹损伤模型,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研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2只。脊髓损伤组(A组):用动脉瘤夹钳夹大鼠第10胸椎对应脊髓。假手术组(B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HE染色和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判断。结果HE染色结果:A组可见脊髓正常组织被破坏,损伤区可见血管破裂出血,有大片坏死灶,周围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内有炎症细胞浸润。B、C两组基本一致,组织结构正常。BBB评分:B组术后1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评分20分。A组术后第2周开始恢复,到第3周基本停止,最终BBB评分低于6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神经电生理(SEP)检测:A组可以明显看到SEP的波峰趋于水平,且潜伏期无限延长,与B组相差显著(P〈0.05)。A组内动物BBB评分、SE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动脉瘤夹钳夹SD大鼠T10脊髓,能够建立良好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小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增殖和纯化E14-17d小鼠的N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NSCs移植到小鼠脊髓损伤模型体内,术后进行行为学和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功能恢复情况。运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小鼠T10-T11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6(12只)。治疗组每只小鼠自眶静脉注射NSCs悬液200μl(2×10个细胞),对照组只注射DMEM/F12培养基200μl。术后1d、3d、7d、14d、21d、28d和56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测,观察植入区细胞生长变化情况。结果 BBB评分显示: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0.05),说明NSCs移植后小鼠的行为学得到了明显改善,功能有所恢复。病理学检测发现,移植后NSCs不仅迁移到脊髓损伤区,而且与宿主细胞较好地整合。结论移植的E14-17d胚胎小鼠NSCs不仅可在脊髓损伤部位存活并和宿主细胞整合,而且可促进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6月于我院行手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颈部神经功能改善的优良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