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例IMPC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IMPC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桑椹状、微乳头状或小腺管样,巢与周围间质形成明显的空隙;免疫组化染色EMA在瘤细胞中有独特的阳性表达,即在癌细胞巢团外表面EMA呈膜阳性表达;E-Cadherin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消失。结论 IMPC是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丁岚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8(4):242-242,I073
患者女性 ,3 7岁。左乳晕下包块半年入院。查体 :乳晕下触及 1.0cm× 0 .5cm包块 ,质硬 ,界清 ,无压痛 ,皮肤无橘皮样改变。临床诊断 :左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癌待除外。术中见肿物位于主输乳管旁 ,由两个相连结节构成 ,大小各约 2cm× 2cm× 1cm。病理检查 巨检 :结节状肿块 2个 ,分别为 1.2cm× 0 .8cm× 0 .5cm和 1.0cm× 0 .8cm× 0 .5cm ,有部分包膜。切面实性 ,灰红色。镜检 :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 ;胞浆红染 ,呈细颗粒状 ,核卵圆形 ,染色稍深 ,细胞排列成圆形 /卵圆形 /不规则形小团块 ;部分瘤细胞团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超声声像图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癌的超声图像资料。结果:10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最大径为15~44 mm,平均28 mm;其超声表现呈不规则形(90%)或卵圆形(10%);边界模糊(80%)或清晰(20%);10例肿块内均为不均质低或稍低回声,60%瘤内见微小钙化灶;血供中等(80%)或少量(20%),阻力指数0.62~0.77,平均0.71;超声弹性成像中3个(50%)肿块评分为4分,3个(50%)肿块评分为2~3分。80%病灶超声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20%被误诊为乳腺病。超声诊断同侧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3%、80%、100%和90%。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典型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不均匀低或稍低回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不伴钙化时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病。超声对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9岁.发现右乳肿块1年.查体:右乳乳晕外可扪及2 cm× 2 cm×1 cm大小肿物,质硬,无红肿及压痛,同侧腋窝淋巴结未及肿大.临床诊断:男性乳腺发育症.门诊手术切除送病检.  相似文献   

5.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1].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2003年新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将其独立列为一种新的组织学类型。IMPC具有明显的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生物学特性,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比较少见,人们虽然对经典型ILC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对其组织学的多样性却认识的不够深入。本文的目的是在对ILC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做一较全面论述的基础上,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进行讨论,使人们对ILC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1 临床ILC的发病年龄,我们的一组资料(43例)为27—81岁,平均51岁,和文献报道的相似,老年患者比35岁以前的妇女常见。累及双侧乳腺的比例较高。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乳腺肿块,且常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病例只表现为乳腺增厚,或小结节感。大的肿块可固定…  相似文献   

8.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99-101,i000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管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的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受体及CK7(+)。结论 IMC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导管癌,它具有独特的形态和高度的淋巴侵袭性,易发生淋巴道转移,预后差。现将2例IMC临床病理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 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 P < 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 P < 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 P < 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 < 0.001)以及TNM分期(P < 0.001)、分子分型(P < 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 24%、25%~49%、50%~75%以及≥ 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 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 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 < 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 < 0.001)、雌激素受体α(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 < 0.001)均相关。  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 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 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类。方法对具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单层异型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细胞层,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癌细胞呈中空的微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巢与间质由于周围组织收缩形成明显的空隙,易见淋巴管内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癌细胞CK8、EMA、Ki-67均阳性,SMA呈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组具乳头状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形态及预后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汪庆余  雷瑛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13-14,41,11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类.方法 对具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单层异型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细胞层,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癌细胞呈中空的微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巢与间质由于周围组织收缩形成明显的空隙,易见淋巴管内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癌细胞CK8、EMA、Ki-67均阳性,SMA呈阴性.结论 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组具乳头状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形态及预后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17年7月中国3个乳腺中心205例IM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与同期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410例非IMPC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进行比较,总结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分布、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率、组织学分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Ki-67值、分子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IDC患者中,IMPC发病率较低,患者较年轻,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组织学分级较高,孕激素受体、HER2阴性率高。IMPC中,Luminal B型乳腺癌比例较高,三阴型乳腺癌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4.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5.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0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1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日常病理诊断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对导管内乳头状病变及特殊类型乳头状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对其中5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着重阐述,并加以鉴别。结果: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声像图大体分四型:导管扩张型、导管囊状扩张型、导管无扩张型及多发肿瘤型。导管内乳头状癌具有形态边缘不规则、回声不均质伴钙化、宽基底邻近管壁有增厚及血供丰富等特点。结论: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较大,且对鉴别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癌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32-2336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12月该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6例结节肿块型乳腺IDP患者、30例乳腺IDC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特点;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对结节肿块型乳腺IDP的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6例结节肿块型乳腺IDP患者中,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 41例(73.21%),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15例(26.79%)。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的病灶形态、大小、边缘、边界、毛刺、血管增粗、强化、ADC值及早期强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的MRI影像学特征介于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之间。无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早期强化率低、无增粗血管及无毛刺的MRI影像学特征提示为单纯结节肿块型乳腺IDP(P0.05),早期强化率低、无增粗血管的MRI影像学特征提示为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伴非典型上皮增生(P0.05)。结论 MRI表现有助于结节肿块型乳腺IDP与乳腺ID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是导致妇女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在乳腺癌当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乳腺超声声像图,总结其临床特征。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27例为团块型,20例患者为结节型,1例为囊实型;26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其中18例为圆形,8例为卵圆形。伴有钙化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内部回声:低回声47例,等回声1例;钙化表现:37例出现钙化,11例无钙化征象;后方伴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20例有淋巴结转移;40例肿块内有血流信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超声可以成为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有效影像学方法,能够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对临床医师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