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5%果糖注射液在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为对照,观察5%果糖注射液对无痛结肠镜检查者术中、术后指尖血糖的影响,并对比两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输液前指尖血糖平均值为(4.83±0.55)mmol·L-1,与输液125 mL时(4.87±0.65)mmol·L-1及输液结束后10 min(4.89±0.76)mmol·L-1,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输液125 mL时及输液结束后10 min指尖血糖平均值与输液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中有17例(5.72%)于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4.68%)(P〈0.05)。结论5%果糖注射液可有效预防无痛结肠镜术后低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属于广谱杀菌药,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制的喹诺酮类进一步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军团菌、支原体及衣原体的杀灭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提高了对厌氧菌和厌氧芽孢梭菌属等的抗菌活性,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1],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静脉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有6例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双银 《医药导报》2004,23(1):0055-0056
目的:掌握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查询1994年以来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结果: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配伍后产生变化,且存在着配伍禁忌。结论:应用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时要谨慎,尽量单独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易误诊为脑卒中的低血糖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发生低血糖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低血糖脑病。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其病史提供不详,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我们分析近5a临床发现的老年低血糖脑病患者9例。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将喹诺酮注射液与输液及其它常用药物的配伍使用日渐增多,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诺氟沙星诺氟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与氨苄青霉素钠配伍后即出现白色沉淀并悬浮于溶液中,与苯唑青霉素钠混合5min后产生黄色沉淀,均属配伍...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使用剂量小、血浆半衰期长达5~7h等特点[1]。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DNA促旋酶,阻断DNA复制,起到快速杀菌的作用[2]。但在临床应用中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穿刺部位红晕或伴有瘙痒感,恶心、呕吐、头晕,重者浑身瘙痒,甚至呼吸急促。我科近2年使用喹诺酮类药甲磺酸帕珠沙星和加替沙星后有患者出现数例低血糖反应。本文总结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注射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急救及护理。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0例,女18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45岁。全部因注射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和甲磺酸帕珠沙星)中出现血糖<2.8mmol/L,伴有中枢神经抑制和交感神经兴奋。临床表现为出冷汗、心悸、饥饿、乏力、面色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病例合计17 132例,低血糖组47例,非低血糖组17 085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进行1:1匹配。匹配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后,釆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成功44对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用药种数、糖尿病、危重症、激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肝功能异常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OR=3.361,95% CI:1.122~10.072,P<0.05)和肝功能异常(OR=8.671,95% CI:1.439~52.243,P<0.05)。结论: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和肝功能异常为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激素对老年患者低血糖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对于有肝功能损伤等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在使用对血糖有影响的非降糖药物时,要密切关注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367例输液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上解引起输液反应的各种因素。方法:通过对本院1992~1999年10月有完整记录的367例有输液反应的病例,按性别、年龄、季节、科别、输液反应类型、输液种类、所加用药物种类及输液反应发生后药品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输液反应中以热原反应为主,占270例,其次为过敏反应,占65例;所使用的输液,以5%葡萄糖注射液(GS)最多,其它依次为0.9%氯化钠注射液(NS)、20%甘露醇注射液(甘露醇);所加用的药物,以中成药制剂、生化制剂及配伍混合用药最为多见,分别为176、56和40例;残余输液热原检查有296例出现阳性,细菌培养有28例出现阳性,不溶性微粒检查有212例超标。结论:药品质量、输液器具、联合用药、环境污染、操作不严及患者特异性体质均是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我院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院上报的输液反应报告101份,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1份报告中,发热75例,过敏反应14例,心血管反应5例,消化道反应5例,其他2例。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输液不良反应55例;抗生素类25例;生物生化药及酶类9例;中药7例;其他5例。结论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众多,以发热反应为主,其中配伍大容量注射液类药物发生率最高,临床医护人员应熟悉药学性质,合理配伍并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017年我院180例住院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观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现象与临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180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当中,过敏反应患者有20例,光毒性患者有10例,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30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有50例,循环系统反应有20例,软骨毒性反应10例,跟腱损伤30例,其他类型不良反应有10例。结论临床在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时,需要掌握患者适应证,避免出现药物滥用现象,治疗时间不能够过长,对患者药物使用后的情况要进行观察等,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炎琥宁注射液在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汉利  魏友霞  罗俊  李珂 《医药导报》2004,23(9):0706-0706
目的:考察24 h内炎琥宁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炎琥宁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醋酸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5种配伍液中的含量,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微粒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结果:室温4 h内,炎琥宁与5种输液配伍后外观、pH值、微粒、含量、紫外吸收光谱无明显变化,但4 h后微粒变化明显。结论:注射用炎琥宁可与5种输液配伍应用,但应在4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2.
杨汉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22-342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降糖药物治疗中发生低血糖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独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31例,磺脲类加双胍类1O例,双胍类加胰岛素2例,单独胰岛素治疗7例;临床上有肾上腺素能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少数无明显症状;出现低血糖症时血糖浓度0.7~2.8mmol/L;治疗后50例在8h内血糖浓度正常,7例多次发生低血糖,1例因并发肺炎、感染性休克等死亡。结论: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原因复杂,通过严密观察、指导科学用药、适当运动、自我监测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抗变态反应药物在使用中出现变态反应,应引起临床注意。1 病例1.1 地塞米松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患者因外伤肌注T.A.T.引起药物性荨麻疹。即以地塞米松10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当滴入20ml时,病人呼吸困难,血压10.6/6.6kPa,误认为输液反应而终止输液,当即肌注苯海拉明、皮注肾上腺素,症状缓解、血压恢复正常,但皮损仍未完全消退。次日再静滴地塞米松,当滴入50ml时,患者又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即停止输液并肌注扑尔敏、皮注肾上腺素和静滴氢化可的松加5%葡萄糖注射液,上述症状缓解、皮损消退。1.2 氢化…  相似文献   

14.
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几种输液串联滴注可减少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制剂,由于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尤其与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因而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近年该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报道较多~[1],为此,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将0,2%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几种常用输液(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量串联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应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病例选择: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病种例数相同。对患者进行ADR的平行监察。A组:60例,男性35…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氟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不良反应轻微,在美国已成为最常用抗生素。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某些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使某些氟喹诺酮类被停用或限制使用。如替马沙星可引起溶血、肾功能衰竭及低血糖,格帕沙星及司帕沙星引起QT间期延长,曲伐沙星引起肝毒性等。有限的资料表明,加替沙星是唯一使低血糖及高血糖危险性均增加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其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加替沙星促进胰岛素释放,阻滞胰岛细胞上ATP敏感性钾通道,从而导致低血糖;另一方面,加替沙星通过触发胰岛细胞空泡形成,使胰岛素水平降低,从而诱发高血糖。  相似文献   

16.
护康 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 ,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之氟罗沙星 0 2g与葡萄糖 5 0g制备的 1 0 0ml输液制剂 ,具有抗菌范围广、抗菌作用强、吸收迅速、组织内和细胞内药物浓度高、血浆半衰期较长的特点。使用时 ,每日仅需给药 1次。现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泌尿、生殖、消化等系统的感染 ,及皮肤软组织、骨、腹腔、盆腔等部位的感染 ,其使用效果较好。但本品临床应用时也出现了喹诺酮类药物所共有的不良反应。为观察本品临床使用安全性 ,我院对 70 0 0例应用本品的患者进行了不良反应的监测。1 一般资料见表 1。表 1  12 1个不良反应病例…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若低血糖昏迷持续6小时以上,可造成脑细胞严重不可逆的损害,导致患者痴呆或死亡[1]。我科自1993年1月至1997年6月在护理糖尿病患者中,因重视对低血糖症观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89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糖尿病患者474例,发生低血糖症89例,占18.78%,其中发生严重低血糖症18例。其中体态肥胖30例,约占糖尿病低血糖的34%。二、观察及护理体会(一)注意观察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饥饿感、出汗、心悸即是低血糖反应,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05年~2006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2006年均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片剂的用药频度最高,注射液中用药频度最高为加替沙星。2006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日均费用均低于2005年。结论:近2年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随着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在医院内部有计划地更替使用抗菌药物、减缓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警惕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黄玉斌 《中国药房》2006,17(22):1728-1729
目的了解国内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1960年~2006年4月国内公开报道喹诺酮类药物引起血糖异常的不良反应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血糖异常涉及7种喹诺酮类药物,共19例,致低血糖16例(其中因低血糖昏迷致死3例),致血糖升高3例。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要特别慎重,必须使用该类药时应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喹诺酮类抗菌消炎药,是当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是一类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随着药品用途范围不断扩大,药品在使用时又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对药品使用增加了一定的风险,药品的不良反应及配制禁忌也在不断被发现,使得药品的合理应用减少了使用范围。近期,某医疗机构在给边防战士因心肌炎病症进行输液治疗时发生了从未见过的不良情况,即输液进行中途突然发现输液器中出现大量的可见的絮状物质生成而导致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