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比分析71例青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和157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OR=12.368,95CI%(1.379,23.343)],吸烟[OR=3.922,95CI%(0.362,11.324)],酗酒[OR=3.322,95CI%(1.128,12.343)],冠心病家族史[OR=6.34,95CI%(1.234,12.342)]是青年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有自身的特点,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如何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方法对36例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从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多见,为34例(94.4%),高脂血症19例(52.8%),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26例(72.2%),典型的胸痛33例(91.7%),右心室和下壁心肌梗死10例(27.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86.1%),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以右冠状血管多见,以单支病变为主,很少累及主干,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多见,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症状典型,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早期介入治疗预后好;规范青年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可防止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分析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生活方式因素等以及入院后血糖、血脂、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资料.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病发病率、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或P<0.05).结论 高血压与TC、LDL-C水平作为发病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密切程度高于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和尿酸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观察青年人(<40岁)急性心肌梗死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Nε-羧甲基赖氨酸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采用抗戚蓝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抗体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32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47例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和38例健康年轻自愿者血清中Nε-羧甲基赖氨酸含量.结果发现,年轻对照组中有5例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含量>0.1 mg/L,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组有14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其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组Nε-羧甲基赖氨酸水平较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增加 (P<0.001),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中合并糖尿病患者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机体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产生增多部分参与了青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5 6例中青年人 AMI患者性别、发病诱因、症状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青年人 AMI患者以男性多见 ( 96 .4%) ;发病突然 ,多有明确诱因 ( 73.2 %) ,少有先兆 ( 5 .4%) ;发病时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持续剧烈胸骨后疼痛 ( 92 .9%) ;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 ( 85 .7%)、高脂血症 ( 4 6 .4%)、心血管疾病阳性家族史( 4 1.1%)和长期过量饮酒 ( 33.9%)。结论 对中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应强调早期去除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27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与吸烟、酗酒和冠心病阳性家族史有关。结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107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107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92例中老年患者进行对比,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危险因素三方面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具有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冠状动脉造影86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4例,其余均有冠脉血管病变),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本组有94例(87.9%)有明确冠心病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饮酒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主要诱因,冠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发生心功能不全较少,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结合新近发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总结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青年组(≤40岁)和非青年组(≥50岁)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分布及聚集状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青年组吸烟及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新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低于非青年组(P<0.05);青年组危险因素聚集率并不比非青年组高,但其发生AMI前多有明确的促发因素,且促发因素有聚集倾向。结论:青年人早发AMI可能与促发因素聚集有关,多种促发因素同时存在通过心肌缺血叠加效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和非AS患者发生AM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预后不良为发病至随访时出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心肌梗死复发。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8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排除4例,失访5例,最后纳入分析109例。平均年龄41.0±7.0岁,其中男性97例(89.0%),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所有患者中,预后不良者12例(11.0%)。经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OR0.061,95%CI 0.008~0.474,P0.007)和入院心率(OR1.084,95%CI 1.029~1.143,P0.002 )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对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入院心率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新发心房颤动将其分为房颤组(56例)和非房颤组(444例)。回顾性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比较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0例中新发心房颤动56例,发生率11.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0 mm、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OR=4.545、4.464、5.073,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与吸烟、LAD>40 mm、血清BNP水平高息息相关,可据此针对性制定临床治疗措施方案,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人与老年人中的区别.方法调查了确诊的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3名,作为青壮年病例组;确诊的老年心肌梗死病人165人(>55岁),作为老年病例组.通过面对面询问病人或其家属收集资料.结果青壮年组与老年组相比,主要危险因素分别是精神压力过大、饮酒、超重,其中精神压力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组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不论是收缩压高还是舒张压高,均与老年组发病有关;高胆固醇、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以及吸烟在两组病人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精神压力过大,其次是饮酒与体重超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在青壮年和老年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人(≤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4年09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清脂蛋白(a)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脂蛋白(a)组(200mg/dl)和低脂蛋白(a)组(≤200mg/dl),将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对血清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13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42.0±8.0)岁,其中男性101例(89.4%)。与低脂蛋白(a)组相比,高脂蛋白(a)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12.40±7.67)mg/L与(7.19±9.17)mg/L,P0.01]。相关分析显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212,P0.05)。结论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清脂蛋白(a)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体内的炎症强度。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影响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发病年龄也有下调 ,3 6~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非少见。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肥胖 ,特别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本文分析我院近 5年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危险因素等情况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 ,以期探讨近年来AMI发病趋势。1 资料与方法由病案室选调 80年代末 (1987年 1月 1日至 1991年12月 3 0日 )和 90年代末 (1995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12月3 0日 )中住院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志 ,采集各个病人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胰腺炎并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12例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胰腺炎并存的患者按照入院诊断的先后顺序,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组和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两组均为6例.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及血淀粉酶、肌钙蛋白浓度和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的临床特点均有胸闷、胸痛和(或)腹痛症状,体征方面均有腹部压痛.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组中,血清肌钙蛋白中位数数值比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血清淀粉酶值中位数数值,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胰腺炎组则比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种疾病并存时临床转归不理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胰腺炎并存时病情凶险,预后差.当患者有胸闷、胸痛,同时又伴有腹痛和腹部压痛等临床表现时,应警惕两种疾病并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50例<40岁AMI患者(青年组)及100例≥65岁AMI患者(老年组)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有男性、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青年组STEMI、有典型症状病例高于老年组,NSTEMI、有心绞痛病史病例少于老年组,发病至门急诊时间、门球时间、门针时间及住院期间死亡病例均低于老年组(P均<0.05).青年组单支病变及单支病变中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血栓病变高于老年组(P均<0.05);双支病变、多支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复杂病变低于老年组(P均<0.05).结论 青年人AMI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青年人AMI症状较老年患者典型,就诊时间早,冠脉复杂病变程度轻、血栓病变多.  相似文献   

16.
美托洛尔是一种β受体阻滞剂,可选择性抑制心脏β1受体,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1,2],因此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因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身体机能显著衰退,各脏器功能下降,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药效等方面与青年人差异较大.本研究拟探讨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方法对6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和肥胖为主(P<0.05)。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其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年人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药物静脉溶栓疗效.方法 24例年龄≤45岁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药物溶栓治疗,同时连续选取40例50~70岁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以及溶栓效果等.结果 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青年组有吸烟史者79.2%,家族史者45.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0%和12.5%,P<0.01);而对照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较青年组高(60.0%和40.0%比16.7%和12.5%,P<0.05).青年组心绞痛病史明显短于对照组(324±576天比928±1 846天,P<0.001),胸痛时间<30天及<12 h者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和41.7%比10.0%和5.0%,P<0.001).两组溶栓开始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青年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0%比50.0%P<0.05).结论 吸烟和家族史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青年人临床病史短,动脉硬化程度轻,药物静脉溶栓效果优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30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以吸烟为主。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重点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病人数据库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心房颤动病人64例及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无心房颤动病人6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数量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脑钠肽最佳截断值为513 pg/mL、左心房内径42.5 mm、植入支架2.7个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结论脑钠肽、左心房内径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数量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素,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