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葫芦岛市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于我院产检并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孕妇587例进行调查.专人询问孕妇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前一周内测量体重,计算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三组,分析各组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孕前正常体重组,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三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结论 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巨大儿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测量1118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计算孕前体重指教。并分别观察肥胖孕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方式、产程以及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发生情况。结果:①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早产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妇总产程、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过度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均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和增高了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孕妇体重增长与巨大儿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发生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巨大儿的母亲孕期体重增长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期130例正常出生体重婴儿母亲的孕期体重增长作为对照研究。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2)将有所研究对象分为四种类型人群即低体重型、正常体重型、超体重型、胎胖型。结果:巨大儿母亲的孕期体重增长比对照组重约2.5Kg,巨大儿组中超重型及肥胖型^[2]妇女所占的比例比对照组为高(15.6%-2.3%),但孕期体重增长对超重型及肥胖型妇女所分娩婴儿的出生体重无明显影响。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对非超重型妇女有预测巨大儿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体质量指数( 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极其适宜增重范围。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产检、分娩的897例孕妇,收集一般资料、孕前体格资料、孕期资料及新生儿资料等,根据孕妇BMI分级、新生儿体重分级分组,统计适宜孕期增重范围。结果: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高BMI组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明显多于正常、高BMI组,高BMI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少于低、正常BMI组;三组巨大儿发生率随孕前BMI增加而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低、正常、高BMI组的孕期适宜增重范围为13.0~18.0kg、12.0~16.5kg、8.0~13.5kg。孕期增重值分级与新生儿体重:不同孕期增重值分级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增长过多组的巨大儿比较明显高于增长不足、正常组;增长不足组的低出生体重儿比例高于增长正常、过多组;增长不足、正常组的正常出生体重儿比例明显高于增长过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明确适合我国妊娠健康的孕妇孕期增重范围,可为备孕、孕期妇女实施健康教育及临床指导提供依据,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产前诊断、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及指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分娩的129例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110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孕周、孕产次、孕前BMI、分娩并发症及孕期体重变化等情况。结果 巨大儿组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产次、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期糖尿病、产次的增加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高BMI、孕期增重、产次的增加、孕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胎儿体重预测应根据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母婴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人不同孕前BMI的孕期理想热能供给以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7月~2007年7月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既往无心、肝、肾疾病,无慢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遗传性疾病的单胎初产妇1003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125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体重指数(BMI)分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组(BMI18.5-22.9)、超重组(BMI23.0~24.9)、肥胖组(BMI≥25.0),研究组、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及BMI均无显著差异。根据孕前或孕12周前BMI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对照组热能供给不限制。指导孕妇进行轻体力劳动,以上各组孕期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定期B超检查,分别观察胎儿增长规律、孕期体重、孕期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结果(1)三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巨大儿的发生经单因素筛选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幅度、孕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与巨大儿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对孕前不同BMI孕妇,给予不同的热能供给方案,可控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情况与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巨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测量623例初产妇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并分析妊高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妇孕前体质指数过高则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孕前体质指数过低则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孕妇怀孕期间体重增加过多,则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体重增加过少则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情况与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要重视母亲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实现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亲血脂水平及胎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5年间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共1 500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获取孕妇整个孕期的产检记录,前瞻性追踪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利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孕妇血脂水平和胎儿发育的影响。结果孕期增重过多组的孕妇产下的胎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各项指标高于孕期增重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前消瘦组、体重正常组相比,超重肥胖组的孕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低,孕期增重过多组与增重不足组相比,其TC水平升高,与增重正常组相比,其HDL-C水平升高。甘油三酯与巨大儿发生率呈正相关,HDL-C与巨大儿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孕前体重过重、孕期增重过多会使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增加,增大巨大儿发生风险,HDL-C降低巨大儿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监测及控制对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我院产科门诊早孕建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436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38人,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制定孕期合理的体重增长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膳食结构及适度的运动,使体重的增长控制在理想的孕期体重。对照组198人不进行膳食及运动干预,使其体重随意增长。观察两组体重增长情况对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238人通过孕前体重指数,制定个体化的膳食及运动管理,使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正常增加范围内的人数为232人,超重发生率为2.51%。而对照组198人,体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119人,超重发生率39.89%,统计学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孕妇孕期合并糖尿病及巨大儿、低体重儿、剖宫产、难产、产后大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个体化的膳食及运动指导,可使孕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增长标准,已达到减少孕期、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低体重儿,巨大儿出生。体重增加过少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体重增加过多与大于胎龄儿、妊娠合并糖尿病、巨大儿及剖宫产率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的影响,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用自编问卷调查929例足月单胎产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随访至分娩。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等体检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的关系。结果①孕前低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理想体重组和超重组(P<0.05)。②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生率、头围、胸径均明显大于增重不足和增重正常组(P<0.01),而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即孕期增重越多新生儿出生体重越大,身长越长。③孕前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的孕妇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其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发育指标有关。孕妇应根据自身条件注意调整孕期的增重范围,以便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的影响,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用自编问卷调查929例足月单胎产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随访至分娩.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等体检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等的关系.结果 ①孕前低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理想体重组和超重组(P<0.05).② 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生率、头围、胸径均明显大于增重不足和增重正常组(P<0.01),而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即孕期增重越多新生儿出生体重越大,身长越长.③ 孕前低体重和正常体重的孕妇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其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胸径明显增大.结论 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等发育指标有关.孕妇应根据自身条件注意调整孕期的增重范围,以便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149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166例作为对照,分析新生儿母亲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孕期增长体质量及孕末期体质指数(BMI)等。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以男婴居多,其平均身长、体质量、股骨长、双顶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增长体质量、孕末期BMI及围产期发病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是有别于糖尿病性巨大儿的一种正常儿,其发生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与其母亲的营养过量摄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早、中、晚期孕妇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440例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孕12周、孕28周、分娩前的体重,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及胎龄。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了解不同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孕妇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早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慢,为0.01 g.周-1;中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快,达0.51 g.周-1。各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的发生率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孕妇孕前体重、总体重增加值以及中孕期体重增加的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性相关。结论:中孕期间孕妇体重增加的速度比早孕期和晚孕期快,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体化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60位孕妇并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新的产前检查模式并接受孕期营养指导,采用NQA-PI分析仪对孕妇进行营养检测分析指导;对照组给予传统产检模式检查,但不给予孕期营养指导。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营养相关妊娠期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产科并发症发生率与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孕期膳食营养指导可有效控制孕妇体脂储存,使得巨大儿出生率和产科并发症发病率得到降低,推测孕期增重指数、去脂体重可能是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足月出生的巨大儿320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出生的足月正常体质量儿200例作为对照,分析产妇的年龄、身高、孕产次、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长、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等。结果巨大儿母亲的平均身高、孕期体质量增长及母婴并发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巨大儿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沈峰  周锦扬  苍玉珍 《中外医疗》2013,(22):30-31,34
目的探讨影响巨大儿出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在该院产科门诊产前检查并常规产前随诊的孕16~24周初产孕妇,检测血糖,根据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筛查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比较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并应用Logisitc回归分析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结果巨大儿的发病率为4.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dd ratio,OR)分别为1.12、1.08、1.13、4.96、2.10(P<0.05);纳入上述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孕前体重、孕前BMI、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1、1.09、1.13、4.92、2.20。结论年龄、孕前BMI、孕前体重、孕期增长体重、妊娠糖尿病是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孕妇脂代谢水平与巨大儿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脂代谢水平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2244例非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妊娠晚期血清中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AⅠ)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详细记录孕妇年龄、孕次、孕前体重、身高、分娩孕周、实验室数据及新生儿性别、体重,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巨大儿组及正常体重儿组进行比较。结果:(1)巨大儿组孕妇的TG、Apo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组(P<0.001),而HDL-C、ApoAⅠ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儿组(P<0.05),两组孕妇间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血脂组孕妇巨大儿的发生比例高于正常血脂组(P=0.011);(3)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血TG水平显著正相关(r=0.315,P<0.001)。结论:孕期注意监测孕妇血脂变化,合理饮食比例,控制血脂,对于预防巨大儿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体重与孕妇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母亲年龄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以及孕期体重指数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1301例新生儿体重;以及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576例,其中早孕期肥胖即体重指数(BMI)≥24有184例,分娩时肥胖(BMI)≥27有152例。观察出生体重与孕妇年龄和体重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排出了妊娠合并糖尿病,非足月妊娠以及双胎、三胎妊娠,1301例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96g.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453g,女婴为3397g,其中只有20-24岁组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总体平均体重;早孕期肥胖孕妇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娩时肥胖的产妇巨大儿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早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巨大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加〈15kg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母亲年龄过小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孕期母亲体重增长过多可导致巨大儿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母体血中RBP及PA与新生儿营养过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母和新生儿血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前白蛋白(PA)浓度与新生儿营养过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在我院单胎分娩的孕妇87例,均为足月妊娠(≥37孕周),无糖尿病及肝肾等器官并发症,分娩前2个月内未服维生素A制剂。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巨大儿组(出生体重〉4 000 g),37例。对照组为正常出生体重儿组(2 500~4 000 g)50例。孕妇分娩前3 d内采集静脉血2 ml,测定血清RBP、PA浓度。胎儿娩出后取脐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RBP、PA浓度。结果观察组(巨大儿)母亲血清RBP、PA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母(P均〈0.05)。两组新生儿母亲血清RBP、PA值均分别高于该组新生儿脐血RBP、PA值(P均〈0.001)。两组新生儿脐血RBP、PA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RBP、PA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之一,孕期监测母亲血清RBP、PA值可能会早期发现胎儿营养过剩,指导母亲孕期营养,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各孕期孕妇的血脂水平和变化情况,观察妊娠期糖尿病者和娩出巨大儿的孕妇血脂水平变化?方法:依托“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多中心队列研究”,收集江苏省丹阳市某医院516例单胎孕妇一般状况信息,妊娠早?中?晚期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观察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新生儿出生状况?比较出生巨大儿与出生非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者与正常妊娠者孕期血脂状况?比较不同孕前体重指数(BMI)孕妇之间孕早期和孕晚期血脂水平?结果:随着孕期进展孕妇血脂水平逐渐升高,而HDL-C/TC比值不断降低,LDL-C/HDL-C比值不断升高(均为P < 0.05)?但是在同一孕期内,巨大儿与非巨大儿母亲血脂状况几乎没有差别(均为P > 0.05);与正常妊娠者相比,GDM孕妇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具有明显较高的TG水平(均为P < 0.05)?孕前超重肥胖者孕早期血脂偏高,且GDM发病率较高,而不同孕前BMI孕妇孕晚期血脂水平几乎没有差别?结论:孕早?中期高TG水平可能与GDM发生风险增大有关,孕前应使BMI达到正常水平避免孕早期血脂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