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患者异常双眼视功能的处理效果.方法 采用规范的主觉验光的基础上,用MADDOX杆加三棱镜测定隐斜度数,检测其调节力和CA/A值;综合双眼视动参数对38例双眼视功能异常患者采用三棱镜矫正及近视过矫等方法 进行矫正治疗.结果 外隐斜给予近视过矫7例,给予三棱镜矫正者11例,近视过矫加三棱镜矫正6例;内隐斜5例,垂直隐斜9例,全部给予三棱镜矫正.全部病例经过适应期后眼疲劳、眼部不适等症状都得到有效缓解.结论 对屈光不正患者,在普通验光方法 后出现视觉不适、视力疲劳等症状时应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并进一步全面检查双眼视功能,针对病因进行个性化的处理,给予三棱镜或球镜过矫、欠矫,使其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和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门诊病人视疲劳原因。方法:收集眼科门诊诊断为视疲劳的病人106例,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职业、工作环境、用眼习惯、症状特点及发生发展情况、配镜情况、有无全身疾病史。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查角膜、前房及房水、瞳孔情况,晶状体、眼底检查,测眼压(非接触式眼压计);屈光:行检影验光,已配戴眼镜者查患者所戴眼镜与其实际度数是否相符;眼外肌功能,角膜映光法+遮盖法查眼位;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AC/A值、隐斜视、正相对调节力、负相对调节力、正相对集合力、负相对集合力),若必要还要进行休格检查。结果:106例视疲劳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72例,男女比例为j:2.J2,屈光不正者共87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59例,屈光参差3例,近视性屈光不正28例,隐斜视者共37例,已配镜者24例,患者所配戴眼镜与实际度数不相符者32例。所有患者中有22%有工作环境不良和不良用眼习惯史。结论:视疲劳为多种病因所致并非独立的眼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医生问诊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特点及发生发展经过,同时作必要的眼科检查及全身检查,以明确诊断,找出每一位视疲劳患者的发病原因,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4.
相对辐辏不足性视疲劳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训练治疗相对辐辏不足性视疲劳的效果,方法:用同视机对相对辐辏不足性视疲劳的病人进行扩大融合辐辏范围的训练,并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治疗前后融合辐辏范围和视疲劳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病人的整合辐辏范围明显扩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后病人的视疲劳症状也基本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该疗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另外,我们应该对可疑病人做融合辐辏范围的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成年人隐斜视度数。方法:应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100名成年人进行了33cm和>5m的隐斜视测量。结果:91例被检者有近距离外隐斜;近视眼的外隐斜度数较正视眼大;近视眼戴镜后隐斜度减少。结论:少数人外隐斜度数可达50△,对这类人应注意随访有无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方法 :根据临床病例并结合历史文献总结出先天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 ;分别对 8例先天性外斜视患者行常规手术 ,采用Titmus立体图和同视机在其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前无 1例具备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 ;术后 2例出现一级同时视功能 ,无 1例具备远近立体视。结论 :先天性外斜视应争取早期手术 ,为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感知训练对改善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外斜视术治疗的64例青少年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视觉训练,观察组术后采用视感知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观察并记...  相似文献   

8.
王莺  孙慧华  闵云花 《上海医学》2006,29(6):392-39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1~4周的随访情况,根据斜视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临床治愈26例,占86.7%;欠矫4例,占13.3%。结论局麻手术时手术量的设计不应该因患者紧张而减小;正确选择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发现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除了完全由远视眼调节过度、辐辏过强引起的调节性内斜,戴镜可以使斜视全部矫正外,其他各类斜视基本都需要手术矫正。斜视手术后获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功能将有利于维持眼球正位,眼球正位可使部分病人恢复正常的或一定程度的立体视,特别是间歇性或新近发病患者可望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隐斜或间歇性斜视的患者,常述眼疲劳,严重影响工作,一旦保守治疗(如戴负镜片或三棱镜等)失败,也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矫正眼位能够减少过度集合,消除过度调节,使视疲劳症状减轻、消失。斜视是眼科较常见的手术,而手术后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会引起并发症,这是不容忽视的。现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的变化,并探讨分视VEP检查评价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性。方法:1.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同视机和Titmus立体图检查;2.利用同视机分视双眼,同时以黑白棋盘格翻转及静止图形刺激两只单眼,记录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分视VEP;3.对照组进行同视机、Titmus立体图、分视VEP检查。结果:1.斜视患者术前分视VEP振幅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4.20,P<0.01)。不伴弱视的斜视患者术后分视VEP振幅较术前提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6.27P<0.01),斜视术后分视VEP振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52P>0.05)。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分视VEP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2.分视VEP检查结果与同视机、Titmus立体图所查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情况相符。结论:分视VEP检查是一种简单、客观有效的眼电生理检查法,分视VEP反应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评价双眼视功能情况的双眼总和VEP反应。临床上这种方法与其他检查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同时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风险情况。方法:对35例(70眼)老年性白内障同时行双眼超声乳化摘出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并发症等情况,并与同期完成的70例(70眼)双眼老年性白内障分期手术病例做对照。结果:同时行双眼手术与双眼分别手术之间在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同时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但仍不主张向患者推荐。  相似文献   

12.
陈莉莉 《医学综述》2011,17(13):1979-1981
共同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病,是临床上造成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目前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国内外多数学者都认为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视觉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关于斜视手术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手术时机。视觉训练能改善双眼视觉,但它的有效性、规范性等需进一步研究。现就共同性斜视双眼视觉恢复或重建的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为腹部症状的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首发为腹部症状的过敏性紫瘢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如下临床特点:(1)34例(89.5%)有明确的诱因,尤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多见;(2)腹部症状首发,29例(76.3%)皮肤紫瘢于48h内出现;(3)腹部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和急腹症;腹痛的性质和部位多变,腹痛的严重程度和腹部体征不相称(体征不如症状明显);(4)16例行胃镜检查均显示胃十二指肠黏膜有特征性改变;(5)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28例(73.7%),血嗜酸粒细胞增多30例(78.9%).结论临床上应提高对本病临床特点的认识,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赵小燕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1):1020-1020,1019
目的了解双眼包扎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减少不良心理反应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交谈法,观察法,对86例双眼包扎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5.8%的患者存在焦虑心理,24%的患者存在抑郁心理。结论患者双眼包扎期间,视觉剥夺,不分昼夜,活动受限,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又担心疾病预后,心理压力大,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双眼包扎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应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遵医行为,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双眼包扎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AC/A值所得结果是否相同以及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方法:随机选取57名在校大学生,使用电脑验光仪和综合验光仪进行规范验光后,分别用隐斜法、梯度法、同视机法测量AC/A值。结果:梯度法和隐斜法测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和同视机法测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梯度法中附加不同镜片所得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隐斜法中近方注视不同距离视标所得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视机法中附加不同镜片所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梯度法中附加正镜片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临床上测量AC/A值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与该方法的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小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应用地塞米松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8例病毒性小脑炎患儿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16),对照组给予抗病毒、促进脑细胞代谢和功能恢复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和免疫球蛋白,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的时间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病毒性小脑炎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联合应用地塞米松、免疫球蛋白治疗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5%(36例),咽峡炎92%(35例),淋巴结肿大84%(32例),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扁桃体伪膜形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 66%(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2%(31例);EBV-IgM检测阳性92%(35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严重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改变,危及生命。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7%以上(37/38)。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黄静  卢炜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6):2561-2564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矫治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从高级视功能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对45例双眼屈光度参差≥2.25D的近视患者分别检查术前裸眼、戴框架眼镜及LASIK术后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视力≥0.8的眼占91.57%,患者双眼视力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前后的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手术前后除存在同时视功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431)外,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屈光参差的度数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就越大(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LASIK手术后近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矫正(P<0.05).结论 LASIK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LASIK手术是一种矫正屈光参差、提高视觉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1999年间诊治的38例AS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AS中,男34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28岁,首发症状为慢性腰痛者29例占76.32%;关节外表现仅见虹膜炎4例占10.52%,骨贫正位片全部有骶髂关节炎占100%;HLA-B27阳性3.5例占92.10%,17例误诊占44.73%,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柳氮磺胺吡呤(SSZ),甲氨蝶呤(MTX),糖皮质激素等。结论AS多见于青年男性,其首发症状多为慢性腰痛,临床易误诊,骨贫正位片骶髂关节炎及HLA-B27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