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有效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血液透析通路分为临时性通路和永久性通路,临时性通路即中心静脉置管,永久性通路是自体内瘘和人造血管内瘘.长期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作为一种永久性导管在透析中早已应用.下面将我们透析室2005年 9月——至今对九例留置永久性导管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40例带涤纶套血液透析用长期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经验,达到减少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留置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对40例需要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留置长期导管作为血管通路,通过细心护理,观察导管的使用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40例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全部成功,导管置入后X线下复查全部位于上腔静脉接近右心房开口处,置管成功率为100%.血流量均大于200ml/min,导管连续使用一年以上8例,半年以上14例,超过3月以上18例.共发生导管内血栓形成10例(占25%),其中合并其它部位血栓形成5例(占12.5%),导管相关性感染3例(7.5%).结论 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的置入可解决许多不适合进行造瘘手术且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3.
陈秋月  崔文芳 《海南医学》2011,22(13):146-147
目的通过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探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应对。方法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置管患者中,术后第一天出血1人次,导管相关性感染7人次,早期导管功能障碍3人次,晚期导管功能障碍9人次,置管处周围皮肤瘙痒4人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早发现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居家护理宣教,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的置管技巧及使用时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6名维持血透患者行带涤纶套双腔深静脉留置导管置管术29例次,均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采用Seldinger技术加撕脱型扩张导管置管法.总结其置管技巧及使用经验.结果 27例次置管过程顺利.2例次置管过程不顺利,经床边彩色多普勒证实该处深静脉存在血栓,改变置管位置后成功置入.26例患者平均使用时间为7.5(2~15)月,目前仍有12例在使用.结论 永久性双腔留置导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细心操作可以减少其置管时的风险,良好护理是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留置Permatch带涤纶环双腔导管作为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外套送入血管.结果 共20例患者,留置最长时间达24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7.5月,1例因感染无法控制拔管,余仍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 长期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使用时间长,栓塞率低,感染率低,尤其可满足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研究体表定位留置右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导管是否可行.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带涤纶套右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体表定位下置管组和数字减影下置管组,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即刻血流量、术中导管调整率、术后导管调整率,术后胸片导管有无打折及导管尖端位置情况. 结果 共置管50例,体表定位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2%,管尖到位率为92%;数字减影下置管25例,即刻血流量不畅发生率及导管调整率为16%,管尖到位率为100%,2组术后导管均无打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表定位法置入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血液透析导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带涤纶套(cuff)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种导管相对于不带涤纶套的导管固定更加容易和牢固,并且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使用时间大大延长.对于不能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以作为一种相对长期的血管通路来使用.但是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率、血栓形成率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仍较高[1].我们对5例出现堵管的患者通过尿激酶封管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尿激酶封管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后对临床疗效、并发症、尿激酶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2月-2020年2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行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42例行经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术,1周后,对比两组患者溶栓前后下肢周径差、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带涤纶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对照组行动静脉内瘘透析,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单根导管使用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CVP 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手术应用于血液透析中操作安全简便、透析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深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为1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并作为其血透用血管通路,观察置管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透析血流量均达200 mL/min以上,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8.57±9.86)月,最长为63个月,并仍在继续使用。结论: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可以作为血透患者的长期血管通路,但仍需不断改进,并应缩小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采用弹丸脉冲式冲管所致导管栓塞发生情况.方法 将20例带涤纶环深静脉留置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分成观察组(弹丸脉冲式冲管)、对照组(正压式冲管),观察与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栓塞次数、血流量是否充足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导管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流量为240±20ml/min,对照组血流量为160±20ml/min,调换动、静脉端后血流量仍少,静脉压增高.结论 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使用弹丸脉冲式冲管后,栓塞率、感染率降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32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32例患者导管置入后均正常使用,其中2例为颈外静脉切开置管,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1.2±8.5)个月,最长时间为61个月。2例因导管感染拔除,1例因栓塞拔除,1例导管拔脱,4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较低,血流量可以达到充分透析,为不能建立瘘管的患者解决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32例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32例患者导管置入后均正常使用,其中2例为颈外静脉切开置管,其余均为右颈内静脉置管。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1.2±8.5)个月,最长时间为61个月。2例因导管感染拔除,1例因栓塞拔除,1例导管拔脱,4例因原发病死亡。结论带涤纶套双腔静脉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较低,血流量可以达到充分透析,为不能建立瘘管的患者解决血管通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颈内静脉。然后,根据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涤纶环距离皮肤出口位置要在3cm以上。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深静脉内,最后留置导管通过撕脱鞘送入血管。结果共计12例患者,均为颈内静脉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插入术。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8.3mo,最长时间为16mo,1例发生导管感染,经抗感染后仍在使用,1例因成功肾移植后拔管。结论深静脉留置带涤纶套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留置Permatch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的方法及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8例必须置入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留置导管分别通过撕脱鞘送入血管或不用撕脱鞘而用导丝直接引导.其中10例采用撕脱鞘法置入,58例采用导丝引导法置入.结果 共68例患者,留置最长时间达30个月,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3.5个月,其中1例因真菌感染而拔管,2例因带涤纶环脱出,3例因血流量不足,采用原位更换导管,5例死亡,余仍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 带涤纶环深静脉置管操作安全,使用时间较长,栓塞率低,感染率低.术中使用撕脱鞘时出血较多,需2个人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生存率,探讨影响导管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59例血透患者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将导管失功作为终点事件来确定导管生存时间,计算导管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观察中位导管生存时间和比较导管近远期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长期导管寿命的相关因素.结果 59例患者发生导管失功14例,失功率23.73%,中位导管生存时间37个月,近期(12个月)和远期(36个月)导管生存率分别为80.90%和58.70%;糖尿病肾病(DN)组近期和远期导管生存率接近非DN组(85.30%、45.80% vs 90.00%、41.50%)P >0.05,Cox回归分析:既往同侧静脉置管次数增加,导管动脉外接头位置靠外,低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和导管相关感染(CRI)的次数增多是影响导管寿命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导管的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理想,是MHD、尤其是DN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既往置管次数增加、导管动脉外接头靠外、低白蛋白血症、低胆固醇血症、高CRI可以影响导管寿命.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但是患者如出现以下情况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透析的血管通路:①急诊血液透析,如急性肺水肿、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毒物中毒需紧急采取透析治疗的.②临时性血液净化治疗如急性肾衰、血液灌流等.③动静脉内瘘未成熟而需要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或动静脉内瘘堵塞的患者.④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带涤纶套的深静脉导管.我透析室自2002年以来为132例次血液透析患者行深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通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这样就使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血管通路的维护及延长其使用寿命成为当前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上长期血管通路主要选用内瘘,部分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选择移植血管或长期中心静脉置管。而对于长期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留置股静脉导管的经验,探讨股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1997年3月~2006年2月,我院血液透析室行临时性股静脉留置导管44例.分析此种置管方法的临床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 误穿股动脉2例(4.5%),皮下血肿1例(2.35),穿刺部位渗血1例(2.3%),导管堵塞6例(13.7%),导管脱落1例(2.3%),置管侧深静脉血栓1例(2.3%).带管时间3天~241天.结论 股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且可以防治,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隧道带涤纶套颈内静脉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为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经隧道带涤纶套颈内静脉导管并作为其血透用血管通路。结果:透析血流量均达200 mL/min以上,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4.87±2.88)个月,最长为11个月,并仍在继续使用。结论:对于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这一传统的长期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