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212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围产期发生下肢DVT情况分为DVT组(n=44)和非DVT组(n=168)。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年龄、孕次、孕周、分娩方式、经产情况、胎数、"三高"病史、吸烟史、血栓史及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将单因素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影响围产期产妇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产妇经产情况、早产情况、孕次、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剖宫产、年龄≥30岁、多胎、合并"三高"史、血栓史产妇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DVT组,且血清Fbg、CRP及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VT组,aPTT水平显著低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30岁、剖宫产、多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有血栓史、血液呈高凝状态等是女性产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围产期下肢DVT的形成同年龄、合并"三高"情况、血栓史、胎数、分娩方式、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相关,临床可将符合上述危险因素的产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9年9月-2020年1月我院产科病房接受剖宫产的产妇为对象,选取其中发生DVT的23例为DVT组,以相同时间段77例非DVT产妇为非DVT组。收集产妇的资料,分析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体重质量指数、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糖尿病、体育锻炼、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方面差异显著(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518)、体重质量指数(OR=1.347)、体育锻炼(OR=1.438)、CRP(OR=1.752)、D-D(OR=1.738)与产科并发DVT密切相关(P<0.05)。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CRP、D-D、体育锻炼为产科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与诊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9月-2011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 156例(1 327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病人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治疗和转归.结果:年龄、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外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遗传因素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占前3位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恶性肿瘤和长期卧床.西宁地区高红症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武警河南总队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80例,并发肺栓塞患者34例为观察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60岁肺栓塞发生率为9.8%,年龄≥60岁为32.1%,两组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伴随肿瘤及制动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下肢骨折发生肺栓塞共11例(9.5%),骨性关节炎发生肺栓塞共21例(39.6%)。结论:年龄在60岁以上、伴有肿瘤、制动及骨科疾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肺栓塞风险较高,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尽可能减少并发肺栓塞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632例创伤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发现DVT阳性患者153例(24.2%),DVT阴性患者479例(75.8%)。经)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创伤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龄(OR=4.099,95%CI 1.576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10.663,P<0.05)、体内恶性肿瘤(OR=2.475,95%CI 1.077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5.689,P<0.05)、静脉血栓史(OR=2.087,95%CI 1.008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4.320,P<0.05)、吸烟(OR=2.041,95%CI 1.011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8.963,P<0.05)、发热(OR=1.351,95%CI 1.01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4.642,P<0.05),而少量饮酒(OR=0.471,95%CI 0.2420.941,P<0.05)不会增加DVT的发病风险。结论高龄、体内恶性肿瘤、静脉血栓史、发热均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加强对创伤患者的临床监护,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医院和益阳医专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诊断的117例LDV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中有明确诱因者115例(98.29%),未发现明确诱因者2例(1.71%)。LDVT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93.16%)、手术(39.32%)、吸烟(34.18%)、创伤(22.22%)、糖尿病(21.37%)、高血压(19.66%)、静脉曲张(18.80%)、卧床或少活动(18.80%)、恶性肿瘤(14.53%)、冠心病(11.97%)、血栓病史(6.84%)、超重或肥胖(5.98%)、产后1个月内(4.27%)等;4例患者经肺血管造影确诊存在肺血管血栓形成。结论高龄、手术、吸烟、创伤、糖尿病、高血压、静脉曲张、长时间制动、恶性肿瘤、冠心病、血栓病史、超重或肥胖、产后1个月内是LDVT的重要危险因素。LDVT是一种多因素协同参与的疾病,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9-2020年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术后发生LEDVT患者118例作为LEDVT组,同期随机选取未发生LEDVT的心胸外科患者236例为非LEDVT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史、术前D-二聚体、术前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术后活动时间、卧床时间等;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心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2.517)、动脉粥样硬化(OR=5.254)、静脉血栓史(OR=4.697)、术前D-二聚体(OR=5.540)、手术时间(>2h)(OR=2.846)及卧床时间(≥3d)(OR=3.059),而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OR=0.401)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做到早筛查、早预防、早诊断及早治疗LEDVT,降低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其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该院60例行下肢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术后对照组发生11例(28.95%)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发生1例(2.63%)深静脉血栓,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63%)明显比对照组小(26.32%),差异显著,P<0.05(χ2=9.90);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是术后干预措施.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案预防措施全面,护理方案预见性、主动性强,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及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控制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脊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DVT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静脉炎后综合征,若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病在骨科脊柱围术期至关重要。近年来,脊柱手术量逐年增多,术后DVT时有发生。国内外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医师应熟悉脊柱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检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预防性中医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股骨颈及股骨干骨折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更大,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均可能是DVT发病的危险因素.试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T的发生具有多因素,预防性中医护理措施有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确保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3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长期卧床、股静脉穿刺、高血压一般情况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纤维蛋白原、PT、APTT、TT、D-二聚体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纤维蛋白原、卧床时间、APTT是影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卧床时间、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APTT均是导致患者出现DVT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以及控制这些相应的危险因素,可有效减少、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秦锐 《黑龙江医学》2021,45(10):1100-1102
目的:分析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研究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之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利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总结分析研究对象的年龄、肥胖情况、日常锻炼情况、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做好保暖措施、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手术中是否使用软枕、是否使用气压治疗仪进行护理、是否进行正确的踝泵运动、是否穿戴弹力袜、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及血清D-二聚体水平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常锻炼情况、合并伤情况、保暖措施情况、合并症情况、术中软枕使用情况、术后气压治疗仪进行按摩使用情况、踝泵运动情况、穿戴弹力袜情况、血栓预防措施情况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肥胖情况下、血清D-二聚体水平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常锻炼情况、合并伤情况、保暖措施情况、合并症情况、术中软枕使用情况、术后气压治疗仪进行按摩使用情况、踝泵运动情况、穿戴弹力袜情况、血栓预防措施情况、血清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下肢骨折患者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手术患者在术中及术后要进行良好的保暖及按摩护理,同时要采取血栓预防措施,防止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外科手术史、骨折与创伤史、年龄、恶肿性瘤、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既往糖尿病病史均是DVT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162、-0.091、-0.073、-0.069、-0.051、-0.039、-0.019、-0.002,均P<0.05。结论 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和DVT疾病知识宣教,术中对高危人群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患有下肢骨折无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整理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相关疾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等资料,对两组患者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两组骨折患者以上因素的不同,探讨其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方面相差不明显,经过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有15例患者出现感染,38例患者患有高血脂,8例患者有糖尿病病史,对照组术后感染7例,患者高血脂21例,糖尿病病史4例,两组相比较,感染例数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脂患者例数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糖尿病患者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媛 《中外医疗》2009,28(24):148-14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护理后,21例临床症状均消失。经彩超、血管造影了解血管栓塞与再通情况,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6例。随访半年,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防止血液高凝状态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做好一般护理、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密切观察肺栓塞征象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正>髋部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包括股骨粗隆间骨折及股骨颈骨折,多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易跌倒等原因造成[1]。骨折后患者多发生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等,临床需行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 thrombosis, DVT)。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要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9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丽军 《广西医学》2014,(4):465-467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妇科手术后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行妇科手术但未发生下肢DVT的83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职业性质、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月经时期、恶性肿瘤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发病与年龄、体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手术方式、职业性质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职业性质是影响DVT发病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前两者为危险因素,职业性质为体力劳动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有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妇科恶性肿瘤为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危险因素;体力劳动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