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情况,提高临床确诊率,减少误诊率。方法:本文收集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例乳腺肌上皮癌的病例,并结合国内外资料进行文献复习,进一步熟悉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术后病理诊断提示(左乳)符合乳腺肌上皮癌伴间质纤维化、胶原变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ER(-),PR(个别细胞弱+),CK5/6(+),CK(H)(+),E-Ca(+),CK7(-),P53(8%+),Ki67(10%+),CerbB-2(-),GCDFP-15(-),P120(膜+),Calponin(+),Catenin-β(+),GATA3(-),Vimentin(+),SMA(-)。结论:乳腺肌上皮癌发病率低,其发病机制是癌细胞发生过程中肌上皮化生导致,多数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少数单独发生,临床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需与乳腺其它肿瘤相鉴别,因病例数较少,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尚需进一步评估及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方法。方法:2012年10月我科收治1例右侧乳腺肿块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予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予止血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及术后化疗。结果:术后病理示 ER (-)、PR (-)、c-erbB-2(-)、S-100蛋白部分(+)、P63 (+)、SMA(+),符合乳腺肌上皮癌病理特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乳腺肌上皮癌为少见病例,通过乳癌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肌上皮癌的疗效需要进一步探讨,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及生存率尚需进一步研究及观察。  相似文献   

3.
朱奎阳  王亚丽 《医学综述》2014,20(18):3454-3455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例乳腺纤维瘤病样的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2例乳腺纤维瘤病超声及钼靶均提示恶性征象,镜下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而且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5/6、CD34、P63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乳腺纤维瘤病为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检查容易误诊,确诊依靠病理。需与梭形细胞癌、肌上皮癌、肌纤维母细胞瘤、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和乳腺反应性梭形细胞结节等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生于涎腺的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的组织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3例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5例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CK-AE1/AE3,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calponin,P63和maspin),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肿瘤都几乎全部由透明细胞构成,在透明细胞肌上皮癌中可见少量的梭形细胞,在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中可见少量含有嗜酸性胞浆的细胞。免疫组化显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中,3例均阳性表达CKAE1/AE3,S100,vimentin,P63和maspin,2例分别阳性表达smooth muscle actin和Calponin;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中,5例均阳性表达CKAE1/AE3,P63和maspin,而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calpon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涎腺透明细胞肌上皮癌和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都很罕见,二者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鉴别。由于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可呈现不同的肌源性分化,因此,联合运用多种提示肌上皮源性的标志物如CKAE1/AE3,S100,vimentin,smooth muscle actin和calponin对二者鉴别诊断有帮助。P63和maspin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印戒细胞癌在大体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块.组织形态学上有3种结构,印戒样、小管状和小叶样.免疫组化染色中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CK20阴性而CK7和PR阳性,而胃转移性乳腺印戒细胞癌的CK20呈阳性表达而ER、PR和CK7阴性.结论乳腺印戒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腺类癌临床病理分析和诊断方法。方法:结合临床特点,应用HE染色方法、免疫组化方法、电镜观察方法对两例乳腺类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例标本经上述方法病理诊断为乳腺类癌。结论:乳腺类癌的诊断可依据临床特点、术前穿刺、光镜、电镜及特异免疫组化等方法相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双侧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①1例34岁女性患有原发性双侧乳腺恶性肿瘤。②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小,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无淋巴上皮病变。③免疫组化染色:LCA、CD3、CD3均为阳性,而CD20、CD79a、CKLMW均为阴性。④随访: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双侧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光镜、免疫组化标记观察.结果①1例34岁女性患有原发性双侧乳腺恶性肿瘤.②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呈片状及条索状排列,部分围血管分布,有明显嗜血管现象,瘤细胞胞质少,核小,深染有异型,部分核扭曲,染色质细,无淋巴上皮病变.③免疫组化染色:LCA、CD3、CD43均为阳性,而CD20、CD79a、CKLMW均为阴性.④随访:术后4个月死亡.结论乳腺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10.
8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8例乳腺印戒细胞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呈印戒指形,胞质丰富空泡状,核呈月芽状。免疫组化:瘤细胞通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而不表达E-cadherin。昝译乳腺印戒细胞癌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对其分型有临床和病理学意义,诊断主要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间叶混合型化生性癌(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预后.方法:对我院2例乳腺上皮/间叶混合型化生性癌(癌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结果:镜检显示病变边界清楚,1例由分化较差的浸润性导管癌成分及软骨肉瘤组成;另一例主要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其边缘局灶见导管原位癌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12例的超声图像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2例乳腺黏液腺癌术前超声提示乳腺癌5例(41.7%),漏诊7例(58.3%),其中未定性4例(33.3%),误诊为良性包块3例(25%).其声像图像具备良性肿块特征: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假包膜形成,后方回声增强,内部血流稀少.结论 乳腺黏液腺癌恶性特征不明显,超声容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病理明确诊断的乳腺分叶状肿瘤9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及误诊原因分析。结果确诊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各3例。术前主要误诊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青春期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结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组从良性、交界性到恶性的谱系性疾病,组织学形态变化较大,生物学行为不定,容易复发和恶变。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术前临床误诊率高,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和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癌超声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收集52例乳腺黏液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UE)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总结乳腺黏液癌超声图像特点及病理特点。结果:(1)52例患者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34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18例。单纯型1例(3.23%),混合型6例(33.33%)发生淋巴结转移。单纯型乳腺黏液呈膨胀性生长,质地软,切面呈灰白色,见典型胶冻样,富光泽,镜下见黏液湖,黏液湖见断裂或吻合间质纤维分隔,核分裂少,细胞排列以小岛状排列为主,无脉管瘤栓;混合型黏液成分较单纯型增多,伴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细胞异性大,以巢状、腺管状为主;(2)52例乳腺黏液癌患者常规超声检出29例(55.77%),其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16例(47.06%),混合型乳腺黏液癌13例(72.22%);单纯型乳腺黏液癌在常规超声见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常呈椭圆形,瘤内无钙化,血流分级为0~1级,伴后方回声增强,均可见异常回声;混合型乳腺黏液癌见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瘤内见钙化,血流分级多为3级,伴后方回声衰减;(3)单纯型乳腺黏液癌SR、弹性评分均低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患者(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中单纯型在超声图上更易表现出良性影像学特点,混合型浸润程度则较单纯型高,更易呈现恶性特点,其组织硬度大,弹性评分高,且其超声特点与病理特征有其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李广丽  陈继红  刘校瑾 《实用全科医学》2011,(8):1224-1224,1283
目的本研究选取青年(≤35岁)及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病例资料206例,对比分析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病理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二院在2006年1月-2009年9月期间收治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青年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癌共20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免疫组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206例中两组的病理类型均以浸润型导管癌为主,但青年组组织学分级明显高于绝经后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ER、PR、C-erb-2)检查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较绝经后乳腺癌恶性程度高(组织学分极高),生物学性质恶劣。  相似文献   

16.
张莉  王军明 《河北医学》2014,(3):385-387
目的:探讨乳腺疑难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乳腺超声检查的100例发现乳腺肿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和最终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乳腺疑难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乳腺肿块的病理类型的不同,其彩色超声多普勒声像特征也有相应的表现。100例患者中,良性肿块的患者有88例,占88.00%,恶性肿块的患者有12例,占12.00%,良性肿块以乳腺纤维瘤以及乳腺的囊性增生为主。而恶性肿块主要以浸润性乳腺小叶癌以及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为主。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为100.00%,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7.00%,误诊率为13.00%。结论: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无创等优点,可以作为乳腺肿块普查的重要手段,对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航空工业中心医院1990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均以无痛性乳腺肿物就诊.钼靶示病灶内无钙化和毛刺.超声示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血流丰富.病理检查具有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 (++)1例,Syn (+++)2例;嗜铬颗粒蛋白A(CgA)(++) 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1例,NSE(++)2例;3例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均为阴性.随访时间15~9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无病存活至今;淋巴结转移2例,其中1例术后12个月全身多发转移,存活15个月后死亡,另1例术后36个月出现骨转移,至今存活60个月.[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十分罕见.钼靶示病灶内无钙化和毛刺,超声示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血流丰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R-2表达阴性可能是该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确诊该病的唯一可靠依据.该病预后可能与一般乳腺癌类型无明显差异,均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梁燕  张晓慧  邓旦  廖明松  赖小今  吴晓波  李茜 《西部医学》2013,25(6):934-936,939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灶中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和鉴别。方法回顾分析临床及病理确诊的76例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高频超声表现并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具备多样性,主要以低回声团块、斑块和导管内隆起状结节表现为主,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的特点是肿块侧方向导管走行区延伸或/和导管内隆起性小结节。本组超声检出实性肿块、斑块和微小结节共64例73个病灶,其中47例54个病灶超声提示为导管有关恶性肿瘤,12例14个肿块误诊为乳腺癌;5例5个导管内单发微小结节误诊为良性病灶或导管瘤。漏诊12例。本组病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为84.21%(64/76例),准确诊断率为73.97%(54/73例),误诊率26.03%(19/73例),漏诊率15.79%(12/76例)。超声全部诊断有乳腺增生与病理和临床诊断符合。结论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常见,浸润性导管癌容易被乳腺增生掩盖,早期发现和确诊具有重要价值。本组总结其特征表现和诊断理论,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早期发现和鉴别提供理论和应用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6例患者的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资料,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分析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76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患者48例。超声误诊6例,钼靶X线误诊4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与钼靶X线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上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检病变形态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相似,组织学上分为筛孔型、管状-小梁型和实体型三种类型。2例免疫组化标记均显示:腺上皮细胞AE1/AE3(+),肌上皮样细胞SMA(+);ER(-)和PR(-)。结论原发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较罕见,需与乳腺的筛状癌、分泌性癌及腺肌上皮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