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阴道出血,经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则往往是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称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简称“功血”。“功血”在中医的术语中称为“崩漏”。崩漏是指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中医治疗“功血”  相似文献   

2.
妇女“功血”食疗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雨 《家庭中医药》2005,12(11):52-52
妇女阴道出血,经检查未发现有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则往往是由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称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简称“功血”。“功血”在中医的治疗中称为“崩漏”。崩漏是指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崩漏,又名崩中,漏下,源于《诸病源候论》,指非周期性子宫出血,是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的统称。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来势缓而淋漓不断者为漏。因两者常易互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统称为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以冲任损伤不固为基本病理。常见有血热崩漏、气虚崩漏、肝肾阴虚崩漏、血瘀崩漏等类型。  相似文献   

4.
崩漏证治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与漏是阴道出血的两种不同形式 ,一缓一急 ,都属于子宫不正常出血。一般以卒然出血如冲者谓之崩 ,经血淋漓不断者谓之漏。近年来 ,崩漏多指现代医学中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的成因 ,历代医家认识不同 ,有主血热、气虚、血瘀者 ,有主劳伤、气陷、脾不统血者 ,有主肝不藏血、肾失封藏者等。崩漏的治法 ,因发病缓急、出血新旧不同而各异。一般本着“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遵循明·方约之提出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 ,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 ,末用补血以复其旧”。笔者认为 ,治崩之法 ,临床治疗可分为控制出血与调整月经周期两方…  相似文献   

5.
杨红丽 《中医研究》2011,24(7):56-57
崩漏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在未行经期间出现经血不能约制,导致经血非时而下,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少女崩漏一般发生在月经初潮几个月或1~2年间。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补肾止血调经汤治疗少女崩  相似文献   

6.
妇女阴道出血,经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往往是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称为子宫功能性出血,简称“功血”。“功血”在中医的术语中称为“崩漏”。崩漏是指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  相似文献   

7.
中医之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它类似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年来,笔者中西医结合诊治崩漏31例皆愈,现结合临床小结讨论,以利再效。  相似文献   

8.
崩漏是指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崩漏相当于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上有许多崩漏患者不愿意接受西医的"诊断性刮宫"或"子宫次全切除术"等创伤性治疗,而求助于中医。我们在临床上活用通因通用法治疗血瘀型崩漏,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崩漏指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属现代医学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范畴。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利胆、调畅气机功效。笔者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崩漏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崩漏又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妇科的一种常见病,病因多因冲任二脉损伤,肝脾失调所致。肾主闭藏,房劳过度伤及肾,损及冲任二脉,不能固摄血液,致使经血非时而下;或因情志不舒,肝失调达,气血壅滞,郁结化热,藏血失职,以致邪热,迫血妄行;或因忧  相似文献   

11.
“崩漏”在中医文献中往往相提并論,所謂“漏者崩之漸,崩者漏之甚”。如唐容川曰:“崩漏者非經期而下血之謂崩;少者为漏下,多则为血崩。行經而去血多如水流之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又金鑑云;“淋漓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謂之崩”。由此可知崩漏仅是临床上性器出血多寡之不同,在活疗上是有輕重緩急之区別,但两者性貭是基本相同的。关于崩漏病因,前人认为多属脾虛,如唐容川氏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統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潰,……示人之治崩必治中州也。内經名曰信水,以五行惟土主信,土虚則无信而漏下,甚則崩中矣”。又云:“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則因气虛也;气下陷則水随而泻,水为血之倡,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宜补气之药以升其水,水升則血升矣”。此外,有暴怒伤肝,致使肝不能藏血而妄行者,有冲任虛损受伤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一、怎样区分月经过多和崩漏? 答: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排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延长,量亦增多,称为“月经过多”。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流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一般以突然出血,来势急,血量多的叫“崩”来。势缓,血量少淋漓不断的称为“漏”。二、寒湿凝滞之痛经和气血虛弱之痛  相似文献   

13.
妇女在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止者称”崩漏”.治疗采用“标而本之”治崩,“本而标之”治漏,复旧当脾而胃之的治疗原则,疗效较好,不可轻视怠慢,更不能大意.常言道“没有比血更宝贵的”,“血浓于水”,“人赖血以生”;生命与血攸关.  相似文献   

1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按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功血两类。近年来中医对DUB进行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非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称为"崩漏",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1]。唐容川[2]认为,  相似文献   

15.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以下简称“功血”)属于中医“崩漏”范畴 ,是指经血非时崩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者。功血出血量多 ,或淋漓日久不净 ,对妇女身体健康危害极大。近代研究证明 ,神经内分泌失调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中医治疗功血报道较多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1.1 瘀阻胞中 冲任失调瘀血是导致出血的重要因素。致瘀原因很多 ,《内经》云 :“离经之血 ,即为瘀血 ,瘀血不去 ,新血难安。”刘瑞芬[1] 治疗 2 38例崩漏患者 ,81例与瘀血有关 ,可见血瘀在分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血瘀导致出血 ,出血又可加重血瘀。冯金英等[2 ] 认为 …  相似文献   

16.
孙继兰 《陕西中医》2001,22(11):703-703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如功能性子宫出血 ,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来势急、血下如注者谓之“崩”,来势缓、出血少 ,但淋沥不尽者渭之“漏”,本病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 ,因热迫血妄行以瘀血停滞等因素引起冲任损伤 ,固摄无权所致 ,在治法上根据“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急者先行益气摄血、止血防脱 ,即煎服生脉散、澄源 ,防止复发最后补虚培本 ,以还其旧 ,即固本善后 ,治法补肾、调肝肤脾、益肾固冲调经 ,…  相似文献   

17.
崩漏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金娥 《河南中医》2007,27(6):86-86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本病相当于西医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妇科常见病。常因崩与漏交替,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成为妇科的疑难重症。现将笔者对该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把妇女非经行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之为“崩漏”,它包括现代医学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崩”和“漏”在病势上有缓急之分,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但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崩漏,现代中医妇科定义为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有关崩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漏,则始见于《金匾要略》。《诸病源候论》首列“漏下候”、“崩中候”,认为“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明确了崩漏的概念,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并见;《济生方·总论证治》云:“崩漏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重者谓之崩中。”而《景岳全书》明确地将崩漏归属于月经病的范畴,指…  相似文献   

20.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龙江韩氏认为崩漏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肝肾阴虚,失于涵养,则相火妄动,复伤阴精,而致崩漏。故韩氏妇科在治疗上重在滋补肝肾,调理冲任,固摄止血,治疗以"补养"与"止崩"相结合,并根据月经情况调整用药,临床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