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性瘫痪是婴儿和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伤残综合征。是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病变 ,可引起神经、肌肉功能缺陷及其他一些脑功能障碍。其中痉挛性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既往采用的物理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矫形外科治疗 ,由于没能稳定而有效地解除痉挛 ,长期以来临床疗效不理想。Fasano和Peacock分别创立和改进成型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 teriorRhizotomy ,SPR) [1] ,是根据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原理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新术式。我院自 199…  相似文献   

2.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性瘫痪的最常见的类型。肌张力增高为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主要特征,可以引起各种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影响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关键问题。王雪峰教授认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属于中医"五迟"、"五软"、"五硬",证属肝强脾弱证,治疗当"抑木扶土",采用输合配穴针刺疗法,多选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的输合穴,以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肘膝以下异常姿势,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及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疗程满6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并发癫痫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对 130例脑性瘫痪患儿并发癫痫进行了分析。结果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癫痫发病率为 2 9.3%。与各型脑性瘫痪引起的癫痫发作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脑性瘫痪痉挛性四肢瘫的癫痫发病率为 6 5 .2 % ,和痉挛型各瘫痪类型的癫痫发病率相比 ,其癫痫发病率高于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其他类型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并发癫痫 ,其中痉挛性四肢瘫更容易并发癫痫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改良选择性脊神经后跟部分切断术(改良SPR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探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07年12月间126例采用改良SPR术治疗的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者住院病历及随访资料,并做出系统评价。结果手术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患者术后痉挛状态不同程度缓解,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率83.3%,随访12个月生活质量提高率91.3%,术后12个月运动功能改善率96%。结论改良SPR术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加强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患者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杨恩华  刘川  张琦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39-139
对6月到4岁的10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头针与现代康复结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经过3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87%,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张占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5-292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并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为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脑性瘫痪并发癫痫的患儿发病率,并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 例患儿治疗3 个月后,显效18 例(58.1%),有效9 例(29.0%),无效4 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本组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采用合并用药治疗者25 例,占患儿总数的80.5%;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发病率为44.3%;脑瘫中最常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其脑瘫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病率与脑瘫类型有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者占绝大多数,且发病年龄较低.应及早对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可采取多药联用等方式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痉挛肌治疗仪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30例。在综合康复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肌痉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更加明显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结合上田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6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26例。在理学疗法基础上,前者采用上田法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者采用Bobath法治疗。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肌痉挛均明显降低,但两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配合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明显改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分级评定患者肌张力,使用步态分析评定患者步态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态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步态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3例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肌肉注射、推拿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和推拿治疗,以改良阿氏量表(MAS)评定肌张力,以运动评价量表(PRS)评定运动功能。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4周的肌张力、PR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肌张力、P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结合推拿、康复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将这110例患儿随机分为给予针刺治疗的对照组,和在给予针刺治疗基础之上联合运动训练治疗的实验组,每组55例,然后将对照组患儿与实验组患儿的GDS(Gesell发育量表)评分、MAS(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分析其治疗作用。结果:实验组患儿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患儿好,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作用明显,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2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8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以痉挛型较为多见,3例无效患儿中强直-阵挛发作的有1例,肌阵挛发作1例,婴儿痉挛症1例.患儿的痫样放电检出率以及全天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率高于普通儿童(P<0.05).结论 对癫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蒸汽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蒸汽疗法治疗配合推拿及运动疗法,对照组仅施以普通运动疗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及护理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显著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佩戴踝足矫形器在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足底压力步态中的效果。方法对3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行踝足矫形器佩戴,对比佩戴前后患儿足底压力步态变化。结果佩戴后足底压力步态明显改善,粗大运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佩戴踝足矫形器能够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足底压力步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CMFM评分、MAS评分、PB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MFM评分、PBS评分和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患儿下肢功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