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中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人群感染率为13.53%;蜱类调查显示,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26.00%,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是;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1991年4~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对莱姆传播媒介全沟硬蜱季节消长、带菌及人群自然感染季节分布等进行调查。结果证明全沟硬蜱是当地蜱类的优势种,从5月上旬发现蜱开始活动,6月上旬为蜱密度高峰期,占总捕数的36%,7月末蜱基本消失。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查蜱带菌率,从采集的549只全沟硬蜱中,检出带菌蜱164只,自然带菌率为29.9%。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63例被蜱叮咬者血清,其中13例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0.6%。本次调查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5~6月为莱姆病媒介全沟硬蜱活动繁殖的高峰期。对63例被蜱叮咬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被蜱叮咬季节与全沟硬蜱季节消长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莱姆病在山区儿童中的流行状况及特点。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了514例山区儿童抗莱姆病螺旋体IgG、IgM抗体水平,并进行了传播媒介、带菌率、病理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结果514名儿童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阳性率8.17%,IgM抗体阳性率2.14%,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蜱的带菌率为30%。结论山区儿童中存在莱姆病感染,约50%的感染儿童为无症状隐性感染,应注意早期发现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当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当地人群防蜱意识。对205 份被调查者进行菜姆病螺旋体抗体水平检测,并进行防蜱措施、防蜱意识等调查,对可能影响人感染蜱传疾病的流行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蜱咬和职业是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危险因素(OR=3.62和OR=0.27)。另外,当地人群防蜱意识较差,缺乏合理的防蜱措施。防止蜱咬,保护重点职业人群是该地控制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长白山林区莱姆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18名长白山林区人群的莱姆病抗体水平,对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相关调查.[结果]218名受检者中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为18人(8.25%),其中青壮年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老年人群;阳性者中近2年内有蜱叮咬史者为10名.所有阳性者均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皮疹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肌痛、关节炎、心功能异常及神经精神症状.[结论]长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流行,其状况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林区流行状况相类似.蜱叮咬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但亦不能排除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长治地区莱姆病的存在以及莱姆病感染者的来源。方法:收集附属医院就诊196人的血样,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率。结果:196个血样中,莱姆病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血样7份,阳性率3.5%,莱姆病血清阳性感染者均来自当地农村,男性,年龄在30岁-45岁之间。结论:长治地区存在人群莱姆病的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荧光方法(IFA)对湖北省东北部地区的英山县进行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总感染率为8.8%(24/272),其中林区居民及非林区居民感染率分别为12.8%(22/172)及2.0%(2/10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共采集蜱484只,其中微小牛蜱308只,豪猪血蜱136只,二棘血蜱40只。经检测,不同蜱种带菌率为0~15%。本调查证实湖北省东北部地区存在莱姆病,人群感染菜姆病与环境性蜱暴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92年5~9月份,在承德、保定、邯郸及石家庄地区采用布旗法及牲畜身上捕捉法共收集蜱208只,其中全沟硬蜱最多147只占71.01%,森林革蜱35只,长角血蜱25只,日本血蜱1只。从全沟硬蜱分离出3株莱姆病螺旋体:HIP_6HIP_8HIP_(11)。另外两种蜱未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在暗视显微镜下,菌体呈细长疏螺旋状,以旋转、移动及侧曲方式运动,运动活泼。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与免疫抗B_(31)免疫血清呈特异性免疫,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与单克隆抗体H_(6724)及H_(5332)呈阳性反应,与H_(6831)呈阴性反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开展莱姆病、埃利希体病、斑点热常规监测的有效手段,达到初步掌握当地病原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杭州 310009布情况.方法 建立了伯氏疏螺旋体病原分离枝术,埃利希体、莱姆病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埃利希体、莱姆病、斑点热PCR技术,在山区农民中开展莱姆病螺旋体检测,收集蜱标本开展莱姆病DNA片段检测.结果 首次用间接免疫荧光在山区农民中检测到莱姆病抗体,阳性率4.1%(6/148);用PCR的方法在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DNA片段,阳性率0.93%(2/215).结论 浙江省可能存在有莱姆病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承德地区林区动物莱姆病以及当地居民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检测承德林区牛、羊血清IgG抗体和当地居民血清IgG抗体,PCR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结果:血清流行病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承德林区至少有牛、羊两种动物中有莱姆病的感染, 其感染率分别为 23.3%、30%;当地居民也存在莱姆病的感染,感染率为13.3%;PCR检测未查到阳性结果.结论:此次调查证实了牛、羊是承德林区莱姆病的重要贮存宿主;当地居民存在莱姆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云南省兰坪县人、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感染情况,为HFRS预防控制提供指导。方法 鼠类肺脏组织中汉坦病毒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人和鼠血清中汉坦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兰坪县3个乡镇共捕获5属158只啮齿动物,其中居民区中褐家鼠的构成比为91.09%,为优势种;野外高山姬鼠的构成比为63.16%,为优势种。3个乡镇中仅见中排乡捕获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泌)汉坦病毒抗原的感染率为7.69%(5/65),臭蛊向鼠青(Suncus murinus)为25.00%(1/4),其他捕获的动物中未查出汉坦病毒抗原;宿主动物血清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12.20%(5/41),其中褐家鼠的阳性率为12,50%(5/40);人群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7.00%(3/43)。结论 从兰坪县人群血清中查到汉坦病毒抗体,在宿主动物肺脏组织检测出汉坦病毒抗原,血清中查出汉坦病毒抗体,首次证实云南省兰坪县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在该地区的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中汉坦病毒的自然感染情况,为肾综合症出血热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夜法在湛江地区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首先进行分类鉴定,然后解剖和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FRSIgM抗体。结果在本地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9只2目2科4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其中不同鼠形动物自然感染率板齿鼠为4.26%,黄毛鼠为3.60%,黄胸鼠为3.57%,褐家鼠为0.90%;其他鼠形动物小家鼠、屋顶鼠、臭鼩鼱感染率均为0。结论湛江地区鼠类自然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家鼠和野鼠两型为宿主的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为防治HFR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12年河北省共报告病例687例,发病率为0.95/10万,死亡2例。病例分布在全省85个县(市、区),占总数的48.30%,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春峰高于秋冬季峰,占发病总数的48.90%。15~70岁人群为高发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8.50%,大年龄人群发病有增加趋势;病例男女比例为2.4:1;农民发病占79.48%。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2.88%,野外为1.08%,居民区鼠带病毒率为10.54%,野外未检出,均高于去年。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仍为褐家鼠。阳性血清和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河北省HFRS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重点为河北东北部的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属于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防控应对重点区域采取针对家鼠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东清远部分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在连州、佛冈和清新的居民区(自然村)内外环境捕捉鼠形动物,取鼠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共检查鼠形动物238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3.87%。连州、佛冈和清新的路氏锥虫感染率分别为18.18%、7.04%、14.71%。共捕获褐家鼠(85.71%)、黄胸鼠(3.78%)、黄毛鼠(7.98%)、板齿鼠(0.84%)、臭鼩鼱(1.68%)5种鼠形动物,褐家鼠的自然感染率为12.75%。不同地区、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鼠数路氏锥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352、0.916、3.356,P均>0.05)。结论清远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较普遍,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人群中是否存在可疑病例或隐性感染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自然感染情况,探究人工感染TMEV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qRT-PCR)检测方法对2010年~2015年广东地区采集的SPF级小鼠、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以及野生褐家鼠临床样本进行TMEV检测。36只ICR小鼠经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每天观察动物的临床症状,在接种第0、3、7、10、17、21、31、39、46天每个时间点分别对3只动物安乐死,剖检并取血清和组织脏器样本进行TMEV检测。结果 SPF级小鼠TMEV抗体阳性率为5.29%(n=2834),核酸阳性率为27.27%(n=457);开放环境饲养的小鼠的抗体和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1.95%(n=82)和53.66%(n=82);野生褐家鼠中核酸阳性率为25.93%(n=27)。TMEV阳性小鼠中仅有两只小鼠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盲肠内容物、粪便和脑是qRT-PCR检测的最佳选择样本。ICR小鼠脑内接种TMEV BeAn病毒后第3 d可在脑、心脏、肝脏、肺脏和胃中检测到病毒核酸,脾脏、肾脏和盲肠中未检测到病毒核酸。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的病毒在接种后第10天已完全清除,脑中的病毒一直持续存在到第46天试验结束。小鼠感染后第7天可以检测到抗体,随后抗体水平逐渐升高,接种后17 d抗体阳性率达100%,并一直到46 d都可以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人工感染小鼠呈隐性感染,临床上并未表现明显症状和眼观病理变化。结论广东地区实验小鼠和野生褐家鼠均存在TMEV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小鼠接种TMEV BeAn毒株后呈隐性感染,感染小鼠第7天可以产生抗体且持续存在。病毒在感染小鼠肝脏、心脏、肺脏和胃中短时间存在,而在脑中长期存在。qRT-PCR与ELISA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qRT-PCR检测方法可作为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人及啮齿动物中自然感染的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在云南省的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共采集健康人血清329份,在居民区捕获活鼠3种285只并取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HFRS的IgG抗体。结果:监测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04%(10/32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61%(16/285)。结论:监测区褐家鼠和黄胸鼠中HFRS病毒感染较为普遍,人群中也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县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动态,为EHF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获得发病率、病死率、人群及年龄分布、季节分布、血清学检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行政自然村,对其野外和室内进行鼠密度监测、鼠种及鼠带毒调查。结果1982-2008年,全县共发生EHF病例5973例,以20-40岁年龄段较高,男性占68.21%,女性占31.79%,男女之比2.15∶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6%。本病形成春冬两个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恢复期病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95.2%。室内以褐家鼠为主,其次是小家鼠,野外以大仓鼠为主,其次为黑线姬鼠。野外大仓鼠带毒率最高(11.59%),室内褐家鼠带毒率最高(11.18%),经统计学检验,野外和室内鼠带毒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026;P>0.05)。结论通过鼠种及鼠带毒调查及该病两个发病高峰,春峰高于冬峰,提示我县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大仓鼠为野外优势鼠种,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且带毒率高,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