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干旱地区呼吸道传染病气象因素及发病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干旱地区影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干旱地区呼吸道传染病的反馈(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政府部门预防和控制干旱地区的呼吸道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辽宁省朝阳市作为研究对象;在朝阳市气象局获得该地区1981~1994年气象资料;在朝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同期该市传染病发病资料。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因素与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关系分析。应用Matlab6.5软件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干旱地区呼吸道传染病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流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百日咳的发病率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与平均蒸发量呈正相关。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流脑和百日咳模型拟合值的平均误差率(MER)和决定系数(R0)分别为1.73%和1.0000,7.74%和0.9900;流脑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流脑和百日咳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为5.88%和59.46%。结论平均气压、平均蒸发量、平均降水量对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影响较大。BP神经网络模型对干旱地区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能力,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干旱地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在干旱灾害条件下影响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旱灾地区传染病疫情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利用Matlab 6.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结果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回代平均误差率和R2分别为0.84%和0.9999,自变量对输出的贡献量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蒸发量和平均气压对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影响最大.结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 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建立手足口病发病的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并评价拟合效果.方法 收集2010-2013年上海市宝山区的气象资料和手足口病的发病资料.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周发病数的相关分析,利用Matlab 6.5软件构建手足口病与气象因素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 手足口病的周发病数与同1周的周平均气温、周最高气温和周最低气温均呈正相关,与周平均气压呈负相关(均有P <0.05).手足口病的周发病数与前1周的周平均气温、周最高气温、周最低气温和周平均湿度均呈正相关,与周平均气压呈负相关(均有P<0.05).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用同1周的气象因素资料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手足口病发病数回代值的平均误差率MER=2.85%、R2=0.87,用前1周的气象因素资料,手足口病发病数回代值的平均误差率MER=1.57%、R2 =0.93.结论 气温、平均气压和平均湿度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影响较大,应用前1个周的气象资料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手足口病具有很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与海南省万宁市疟疾发病率的相关性,比较BP神经网络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对疟疾发病率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07年12月万宁市每月气象数据和疟疾发病率数据,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气象因素与疟疾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疟疾发病率的气象因子拟合模型,预测2008年各月的疟疾发病率。结果万宁市疟疾月发病率与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前1个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均呈负相关(均P0.01);将7种气象因素作为输入变量,疟疾发病率作为输出变量,构建内含1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隐单元数为16时拟合效果最优,经过300次训练达到设定的最小训练误差为0.001,模型的均方误差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002 7和0.99;将7种气象因素作为自变量,疟疾发病率作为因变量构建逐步回归模型,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40;应用2种模型对2008年各月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4/10 000和0.44/10 000。结论万宁市疟疾发病率与气象因素明显相关,利用气象因素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较逐步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发病率拟合效果,但逐步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BP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反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的应用前景.方法利用沈阳市的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日照)和动物疫情资料(包括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共6个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将1984~2003年沈阳市HFRS发病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选择1984~2001年的数据,利用STATISTICA Neural Network(ST NN)建立BP网络预测模型,然后训练网络、预测2002和2003年HFRS的发病率.同时用上述指标建立线性预测模型,其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对于BP神经网络,其平均误差率为7.89%,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896.对于线性回归模型,其平均误差率为24.78%,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711.结论BP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于HFRS发病率的预测,效果好于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西省运城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2009年7-9月运城地区乙脑发病率及同期气象资料,用SPSS17.0软件分析两者相关性,并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乙脑发病率的气象因子拟合模型。结果运城地区乙脑病例多在6月开始出现,7月增多,8月达到高峰,9月减少,10月偶有发生。乙脑发病率与月平均温度、月平均气压等相关,与月温差、月日照、相对湿度、月降雨量无关。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乙脑发病率的气压回归方程,ap1(提前1个月的平均气压)有良好的拟合效果。结论气象因子对乙脑发病有重要影响,可以利用气压拟合模型预测乙脑发病率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MATLAB软件,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传染病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方法以荆州市2005-01/2017-12和2018-01/05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作为拟合样本和预测样本,建立12-10-5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并预测2018-01/05的逐月发病数。以最小均方差(MSE)、R2、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4个指标评价BP神经网络的拟合和预测效果。结果 BP神经网络拟合和预测的MSE、R2、MAPE、MAE依次分别为11 662.74,0.85,5.19%,85.87和32 729.59,0.22,12.20%,140.31。结论 BP神经网络对传染病时间序列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MATLAB软件能用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分析气象因素与脑出血死亡率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BP神经网络的特性,利用MATLAB 7.0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对2007-2009年哈尔滨市气象数据建立脑出血死亡率的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脑出血死亡率与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正相关.脑出血死亡率的非线性相关系数(RNL)为0.7854,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 MAPE)为0.21,均方误差(MSE)为0 22,平均绝对识差(MAE)为0.19,预测准确度(P)为81.31%,平均误差率为0.19.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脑出血死亡率的RNL为0 7967,MAPE 为0.19,MSE为0.21,MAE为0.18,P为82.53%,平均误差率为0.17.结论 应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2010年哈尔滨市脑出血死亡率进行预报,通过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报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报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模型,并探讨各种气象因素对痢疾发病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方法] 以2000年1月~2005年12月气象因素为输入神经元,同期痢疾月发病率为输出神经元建立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同时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痢疾月发病率为应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上两模型分别以MIV值和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各气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2006年痢疾月发病率检验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7.12%;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76.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平均误差率为10.74%:非线性相关系数为0.8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影响痢疾发病率的重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结果与其基本一致,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为重要性排序前4位的气象因素.[结论] 对我国某地区痢疾发病率的预测可使用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影响疾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为平均气压、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基于气象因素的上海市感染性腹泻逐H发病例数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感染性腹泻逐日发病例数与同期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气压、日照时数、风速,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选出与感染性腹泻相关的气象因素,用主成分分析(PCA)去除气象因素间的共线性影响。利用MatLabR2012b软件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感染性腹泻日发病例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拟合效果、外推预测能力和等级预报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日感染性腹泻与前两天的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低相对湿度、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PP<0.01)。输入PCA提取的4个气象主成分构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训练和预测样本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决定系数分别为4.7811、6.8921、0.7918、0.8418和5.8163、7.8062、0。7202、0.8180。模型预测值对2008年实际发病数的年平均误差率为5,30%,对感染性腹泻的等级预报正确率为95.63%+H26。结论 温度和气压对感染性腹泻日发病例数影响较大。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及预测误差较小,预报正确率较高,预报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广元市1996-2010年共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林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气象地质因素,建立桂林市气象因素及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的预测模型,将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与影响因素进行训练预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收集1994—2001年桂林辖区各县、市区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同期桂林市平均降雨量、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辖区各县36个乡镇的地质因素,利用Matlab6.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并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气象因素和地质因素伤寒副伤寒发病预测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21%和2.64%,决定系数砰分别为0.996和0.998。结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及地质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拟合效果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2008—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通过预测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8—2010年茂南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茂南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3种3 264例,2008年发病率最高,为282.05/10万;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226.14/10万;发病率居前7位的传染病依次为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麻疹、淋病、痢疾、甲型H1N1流感。结论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时高时低,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威胁茂南区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肺结核、梅毒、病毒性肝炎、麻疹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以及死亡影响因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恙虫病1952—2021年发病和死亡数据和2006—2021年病例信息,应用Joinpoint回归估算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发病率或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1952—1989年恙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5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49%,年发病率呈稳定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2006—2021年年均发病率为3.4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则均呈稳定趋势(均为P>0.05)。山区(6.74/10万)、≥60岁组人群(12.99/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所有地区和年龄组年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山区和粤西病例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60岁组人群年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5)。乡镇居民(82.56%)、农民(66.59%)病例年均构成比最高,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医院年均报告率为11.45%,医生年均报告率为0.98%,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恙虫病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乡镇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是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广东省2006年以来恙虫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老年人是恙虫病发病与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染病防治70年成效显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天花、鼠疫、霍乱、痢疾、伤寒、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腮腺炎、血吸虫、黑热病、出血热、钩体病、乙脑、斑疹伤寒、疟疾、黑热病、麻风、猩红热、红眼病等传染病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70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陆续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全国力量进行传染病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已经非常少见,大多数法定管理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水平迅速下降,已较长时期维持在低水平。天花被消灭,脊灰、丝虫病、麻风病、新生儿破伤风陆续被消除。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腮腺炎、风疹、结核病等疫苗针对疾病发病均大幅减少并维持在极低水平。儿童乙肝感染和发病明显下降,到达控制阶段性目标。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钩体病、血吸虫病等自然医源性传染病,斑疹伤寒、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发病降至历史最低,有的接近消除水平。传染病死亡在死因顺位中从第一位降到第十位,传染病防治的成效对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 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 ~ 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桂林地区气象及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汇总桂林市辖区12县1991-2005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资料及气温、降雨量等气象资料,收集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和最低的2个县共46个乡镇地质因素资料,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气象和地质因素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分析。结果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县达到69.0/10万,最低的县为7.3/10万。伤寒副伤寒多年月平均发病率与多年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无统计学相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岩溶分布中的岩溶区、岩性条件中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夹碎屑岩、饮用水类型中的岩溶水、地下水类型中的裸露型岩溶水-裂隙溶洞水等5个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作用大小的地质因素依次是:岩溶区分布〉地下水类型〉岩性条件〉饮用水类型。岩溶分布为岩溶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岩性条件为碳酸盐岩、饮用水类型为岩溶水的乡镇其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显著高于其对应的其他地质因素类型。结论气温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相关;岩溶区分布是影响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病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岩溶区、碳酸盐岩岩性地质类型、裸露型岩溶水地下水类型、岩溶饮用水类型为影响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