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2.
“治神”一词出自《黄帝内经》 ,首见于《素问·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之句。有关治神的记载 ,在古今医著中多有阐述 ,诸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徵四失论》、《素问·针解篇》、《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本神》、《灵枢·小针解》等篇 ,以及《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 ,等文献均明确指出治神的意义及针刺操作的相关性 ,强调针刺操作必先治神 ,其临床意义非常重要。1 何谓治神  治神 ,古代医家又称本神、调神、定神、守神。  神 ,中医学认为 ,心藏神 ,心主神明 ,脑为元神…  相似文献   

3.
经络:“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柩·海论篇》)。“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篇》)。“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篇》)。“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篇》)。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剌法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者,善行而数变。故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风论》)。  相似文献   

4.
《内经》一书有关“痹”的论述约三十多处,并有论“痹”的专篇,如《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等篇,较详尽的论述了“痹”的含义、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疗预后等。足以说明《内经》对“痹”之重视和“痹证”在当时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6.
腹诊肇始于我国,《内经》发其端。除了《灵枢·水胀篇》有“按其腹”以别水肿、腹胀、臌胀的明训,在《难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古典医籍及历史文物中,也有丰富的资料可以追溯腹诊的源流,例如四川宝顶石窟的宋代雕刻:“张仲景腹诊图”,不仅可以证明腹诊在汉代经常被应用,同时也说明直到宋代,腹诊仍然受到重视。宋、元以后,由于封建习俗的影响,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患者也不愿脱衣露体,深恐有伤大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切诊偏重于向脉学方向发展,而腹诊则日渐冷落了。与此相反,中医自唐代  相似文献   

7.
五脏皆有阴阳,脾脏也不例外,但历来医家多详述脾阳脾气,极少论及脾阴。脾阴理论内容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灵枢》,《灵枢·本神篇》论“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论“营出于中焦”…,说明脾阴由中焦之水谷精微所化生。张仲景则从临床证治的角度指出了脾阴虚证的存在,《伤寒论》在治疗外感病时有两个前提,一为“阴阳自和”,  相似文献   

8.
方员学说是《灵枢》与《素问》中提出的对于中医补虚泻实原则的阐释。以《官能》和《八正神明论篇》两篇为基点,从主旨立意、针刺补泻方法、施行主体及针刺操作具体手法等角度,解释说明《官能》“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与《八正神明论篇》“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之间的差异,认为《灵枢》为“编”、《素问》为“撰”是导致《官能》与《八正神明论篇》之中方员含义区别的原因。通过学习研究,可总结为:“方”“员”在《官能》中的含义是方柄针和圆柄针,目的是防止捻转误操作,在《八正神明论篇》中则表示为呼吸补泻法的操作时机,体现了针刺治疗的时空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 ,同篇又指出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 ,相对而言 ,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 阳经经脉主要上行头面、联络五官  《灵枢·逆顺肥瘦》指出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此论可见阳经与头面的密切联系。  笔者将《灵枢》的经脉、经别、经筋循行与头面五官 (头、面、口、齿、咽喉、目、舌、…  相似文献   

12.
针灸临床中常常遇到因病人对针刺的反应性不同而疗效迥异的现象。据文献记载,这是一种自针灸治疗方法出现就有的现象。其规律如何?人的反应性,尤其是对针刺的反应同哪些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在其中占多大的位置?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文献复习中医学对人类体质的差异性早有认识,如《灵枢·论痛篇》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灵枢·逆顺肥瘦》篇中论述了“肥”、“瘦人”肥瘦适中的人以及“壮士”、婴儿等不同体质的针刺问题。《灵枢·论痛》还说:“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  相似文献   

13.
《灵枢·百病始生》篇(下称《百病》)是《内经》中系统论述病因、病机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时邪正关系的重要篇章。篇中亦详尽地阐明了“积聚”的生成因素,病机和症状,余根据《百病》篇所论,探讨分析“积聚”的生成,主要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因素。一、得寒乃生“积聚”一症首见于《灵枢·五变》篇,其曰“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  相似文献   

14.
肾实证试探     
清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提出“肾无实证”之说,对后世影响颇深。至今各类教科书皆不谈“肾实证”。而详阅经典,并非确无肾实一证。如《灵枢·本神》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灵枢·胀论》说:“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脾疼”,《素问·法时论》说:“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疼,清厥,意不乐”,《素问·调经论》说:“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按:志者肾也,肾的代名词)”,就明确指出了肾有实证,并列举了症状。  相似文献   

15.
<正> 《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亦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可见针刺与神的关系十分密切,也充分体现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相似文献   

16.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7.
略谈缪刺与巨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禾昌  叶明柱 《中国针灸》2002,22(10):42-50
1 缪刺与巨刺的由来缪刺与巨刺均为《内经》中的刺法 ,缪刺出自《灵枢·终始》 ,巨刺出现自《灵枢·官针》。《灵枢》虽提到了这两种刺法 ,然而具体的应用 ,只在“官针”篇中简单的提了一下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至于缪刺 ,虽有一些病症应用范例 ,如“厥病”中“耳鸣 ,取耳前动脉……取手中指爪甲上 ,左取右 ,右取左” ,却没有点明这就是缪刺法。《素问》中将散在《灵枢》“热病”、“厥病”、“杂病”等篇中的缪刺内容 ,予以整理、归纳、充实 ,写成了《缪刺论》。这是一篇专门论述缪刺及巨刺的文献 ,后世的针灸专著 ,凡提及缪刺 …  相似文献   

18.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9.
“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共出现了8次,分别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邪客》、《灵枢·刺节真邪》四篇之中。另外,《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中的“大气”,也指宗气。笔者依据以上内容,系统论述《内经》中的宗气,以明确《内经》中宗气的概念、分布、功能、病证等,明晰《内经》中的宗气理论。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心前区疼痛叙述较多.如《内经·素向·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素问·谬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诸说;说明古人对心病早有认识.《灵枢·厥病》篇把心痛的严重症,容易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手心主少阴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