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7年1月至今在我科实施风险管理,包括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防范措施,建立风险管理呈报系统,加强护理风险监控,避免事件发生,强化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专科风险的防范及应急处理,加强护理记录的管理,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3.7%上升到98.5%。  相似文献   

2.
林启珍  陈现安 《内科》2013,(2):203-205
目的观察临床护士自愿报告护理安全事件管理模式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性提出有效可行的安全护理措施。方法我院从2011年开始实行所有护理人员主动报告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将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给本科室管理部门,由管理部门对这些临床事件的资料进行全面统计,制定相对应的措施。比较该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例数以及以护理人员因素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09—2012年,我院护士自愿报告的临床不良事件共有191起,发生例数依次为2009年82(42.93%)例,2010年58(30.37%)例,2011年38(19.90%)例,2012年13(6.81%)例,发生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引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因素为: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管理因素、其他因素。结论实施自愿报告不良事件管理后因护理人员因素引发的不良事件例数较实施前明显减少。该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效地防范和杜绝临床护理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护理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价值和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实验组以及未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照组,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士风险意识各项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中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综合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具有临床护理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典清  黄翠 《内科》2013,8(3):329-330
目的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探讨防范措施。方法回顾2008年至2011年临床科室上报的127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结果 127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依次为给药错误、管路护理失误、采集血标本失误、跌倒、烫伤、压疮等;原因主要是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护士技术水平低,管理、培训不到位。结论坚持非处罚性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改进工作制度、流程和管理,提高护士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和综合素质,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 600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住院治疗的COPD患者1 8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士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士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COPD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6,(5)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安全给药水平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1~12月实名或匿名报告系统上报的71宗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给药方式、不良事件发生的环节、护士年龄与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护士职称与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关系、不良事件发生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因素以及不良事件伤害情况等。结果在给药方式方面,护理用药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静脉输注、口服用药过程,分别占52.1%和28.2%;在医嘱处理、用药配置、给药执行三个环节中,不良事件发生最多的环节为给药执行,占67.6%;18~25岁年龄组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3.3%;低职称护士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为15.7%;一天之内,以早上8点至下午4点,用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最多,占63.4%;引起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护士未严格查对或查对项目不全,占71.8%;在71例次的不良事件中,患者伤害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45例,Ⅳ级26例。发生不良事件后,由其他医护人员发现43例,由患者或家属发现22例,护士本人发现6例。结论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复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低年资、低职称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对保障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表格式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对评估、预防、宣教等安全管理环节的系统化改进,提高对普外科患者的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方法将2012年2月-7月收治的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沿用常规的护理表格进行评估、宣教,同期应用询证理论,在借鉴同行实施安全管理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普外科护理安全风险管理表格。以2012年7月-12月收治的患者248例作为观察组,按照新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表格进行评估、护理措施预防、宣教。比较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系统化的表格式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提高了健康教育知晓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并减少了护士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加强了护理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医院发生的21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护理人员有章不循或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医疗器械管理不善、产品质量问题、器械及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存在缺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机制未健全等是引起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评估及认识,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建立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是保障病人安全,预防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对产后出血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强化风险意识;改进护理工作方式;识别和评价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早期作出预见性处理;进行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减少,护理记录质量及产妇满意度提高,与实施风险管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增强医护人员的产后出血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有效防范风险事件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秦丽洁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113-1113
护士在医疗活动中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各项护理工作都伴随着护理风险。我院自2003年开始,在各科室护理部开展护理安全日讨论活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预见性,识别护理安全隐患,从而有效规避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护理安全。我院确定每月第二个星期六作为各科室护理安全日讨论的固定时间,讨论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1.
12.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3.
14.
15.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ND AIM: Both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the degree of mucosal damage in coeliac disease vary greatly. In view of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as to whether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correlates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we reviewed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PATIENTS AND METHODS: We correlated mode of presentation (classical, diarrhoea predominant or atypical/silent) with histology of duodenal biopsies and examined their trends over time. RESULTS: The cohort consisted of 499 adults, mean age 44.1 years, 68% females. The majority had silent coeliac disease (56%) and total villous atrophy (65%).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of mode of presentation with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p=0.25). Sixty-eight percent of females and 58% of males had a severe villous atrophy (p=0.05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rend over time for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presenting as atypical/silent coeliac disease and having partial villous atrophy, though the majority still had total villous atrophy. CONCLUSIONS: Among our patients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in duodenal biopsi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mode of presentation, indicating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degree of villous atrophy must account for diarrhoea in coeliac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