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围术期继续应用华法林对起搏器囊袋血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80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按照随机表随机分成继续华法林组和肝素桥接组,各90例。继续华法林组患者给予围术期内监测凝血酶原国际化比值,并维持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剂量3.0—6.0mg);肝素桥接组患者围术期内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1mg/(kg·12h)],观察住院期间2周内囊袋的血肿发生率。结果继续华法林组囊袋血肿发生率为6.7%(6/90),肝素桥接组为17.8%(16/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子肝素为发生囊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RR=2.665,95%CI=1.073—8.156,P=0.023)。结论与肝素桥接法比较,围术期继续服用华法林不明显增加起搏器囊袋血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抗凝治疗策略。方法:通过1例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治疗方案调整,结合最新国际相关临床使用指南和治疗进展,总结、分析围术期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选择。结果与结论:血栓栓塞风险高危者,可不停用华法林或以低分子肝素桥接,血栓栓塞风险低危或中危者,可以停用华法林,不以低分子肝素桥接。医生和药师需权衡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决定起搏器围术期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3.
李钢  李保东  马春晓 《中国医药》2008,3(4):227-228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预防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炎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围手术期皮下注射LMWH。2组患者于术后每隔7d进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DVT的发生率分别为4.65%和23.26%,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为4.65%(2/43),高于对照组2.33%(1/43),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MWH可有效预防脑肿瘤术后DVT的发生,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生素K1对应用华法林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的影响。方法因瓣膜置换术、房颤等原因服用华法林的26位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前停用华法林24~72h,口服维生素K1 2.5mg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1 10~20mg,调整INR〈1.2s进行起搏器植入。对于一些金属辩置换的患者,INR调至1,2~2.0s,需紧急手术的情况,术中采用电刀切割、充分止血。术后伤口常规压迫6~8h。结果26例患者无一例爱袋血肿发生,未并发心房内血栓形成及脑卒中等。结论维生素K1可以减少服用华法林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桥接抗凝在心房颤动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靶血管重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97例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且术前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术前停用华法林并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为桥接组,48例围手术期维持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为非桥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出血...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在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对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两组都无眼内出血,两组间角膜内皮混浊的时间和程度无显著差异,但低分子肝素组人工晶体前表面沉积物和后囊混浊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低分子肝素组视力为0.69±0.21,明显高于对照组0.54±0.28(P<0.05)。表明低分子肝素可提高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效果,值得在眼科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剑平  孙建琦  章锡林 《安徽医药》2009,13(10):1230-1231
目的为提高对心脏起搏器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认识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99例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分析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和结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其中囊袋血肿5例(5.05%),1例转院治疗,2例经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另2例加强局部消毒和换药,血肿自行吸收;电极脱位致起搏功能障碍2例,经重新调整电极位置后好转;起搏器固定螺丝松动致起搏功能障碍2例,再次手术,拧紧固定螺丝后恢复正常。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氦氖激光照射对心脏起搏器切口术后的影响.方法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368例,分为照射组186例及对照组182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换药等处理,照射组治疗同对照组外,术后24 h加行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疼痛的情况、切口感染率、囊袋血肿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时间,观察照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照射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血肿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及囊袋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照射组平均手术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应用于起搏器植入患者,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切口和囊袋感染率及囊袋血肿率,加快手术切口愈合,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喻祖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76-1077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早期胃癌患者48例按人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实施保留迷走神经的胃癌根治术,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经典胃癌根治术,观察两种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8.5±17.3)min与对照组的(205.4±16.7)min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7,P〈0.05);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进餐后不适感发生率12.5%(3/24)、术后习惯性腹泻发生率8.3%(2/24)、胆石症发生率4.2%(1/24)均低于对照组的29,2%(7/24)、33.3%(8/24)、25.0%(6/24)(χ^2=25.83、33.65、23.28,均P〈0.05);胃镜随访检查,观察组胆汁反流发生率25.0%(6/24)低于对照组的29.2%(7/24)(χ^2=16.07,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胃癌根治术能明显减少围术期、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陈彬  沈潜  徐王磊  王雄华 《中国医药》2013,(11):1603-1604
目的探讨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POSSUM评分)用于指导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监测及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106例老年急腹症手术患者,按就诊时期分为2组:A组57例,围术期不评分,仅依据医师经验进行监测与治疗,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评分;B组49例,在术后立即进行POSSUM评分并依此指导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同时比较所有患者实际并发症发生情况、病死率与评分预测值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X^2=6.97,P=0.47)和病死率(X^2=3.27,P=0.39)评分预测值(89.1%、18.7%)与实际值(78.0%、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6%(15/49)]低于A组的[47.4%(27/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43)。结论POSSUM评分能较好地预示老年急腹症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在其预警下做好围术期治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杨琨  孙佳凡 《中国医药》2012,7(2):144-145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的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8例),研究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余治疗同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6周后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AA)诱导法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法]、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14 d、6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AA法(15.7±3.5)%、(1 4.8±3.1)%比(37.8±7.7)%,ADP法(36.7±7.4)%,(40.5±5.6)%比(88.7±8.6)%;对照组:AA法(16.0±2.9)%、(15.5±3.6)%比(42.6±6.8)%,ADP法(39.2±7.0)%,(37.4±4.9)%比(90.3±7.8)%,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性好转(P<0.01);2组间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吲哚布芬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阿司匹林相当,在脑梗死急性期时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叶明  王鑫  王旭  曾玉杰 《安徽医药》2014,(5):880-882
目的观察红外线照射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证实红外线照射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和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6年1月—2012年11月永久起搏器植入并发囊袋血肿患者5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沙袋压迫、芒硝热敷等方法,并常规予以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红外线照射,并观察两组患者囊袋血肿的变化及其消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囊袋血肿均及时消退。但对照组囊袋血肿消退时间为(5.21±0.76)d,治疗组囊袋消退时间为(3.68±0.87)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照射法疗法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缩短囊袋血肿消退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王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754-2755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提取物药物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ADP、AA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5.1±8.1)%、(71.2±3.6)%、(30.1±5.2)%、(39.8±5.8)%、(42.1±6.3)%、(49.6±6.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78.1±9.2)%、(77.6±9.0)%、(57.1±8.2)%、(56.8±8.4)%、(62.4±8.6)%、(61.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65.1±8.1)%,显著低于对照组(t=5.732,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30.1±5.2)%,显著低于对照组(t=6.89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为(42.1±6.3)%,显著低于对照组(t=6.01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5.98±1.09)分、(7.11±1.5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2.98 ±2.09)分、(11.75 ±1.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为(5.98±1.0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1±1.56)分(t=5.469,P<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肖金芳  谢刚  张军 《中南药学》2010,8(8):600-603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151例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均接受氯吡格雷负荷量600 mg治疗,在进入研究时,患者已经平均接受了3个月(至少5 d)的氯吡格雷(75 mg.d-1)和阿司匹林(100 mg.d-1)治疗。其中7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bid)治疗,作为实验组;另外7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血小板反应指数在实验组(n=76,总体均数51%,范围48%~54%)和对照组(n=75,总体均数49%,范围43%~55%;P=0.718)的患者中几乎完全相同。埃索美拉唑(n=76;PRI=54%;聚集度42 U)和对照组(n=75;PRI=49%;聚集度=41 U;P=0.373)的患者之间,PRI或者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度没有差异。结论对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且同时需要抑酸干预的患者,需要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时,应尽可能的选择相互作用影响小的埃索美拉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TIA患者14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n=37)、阿托伐他汀组(B组n=37)、低分子肝素组(C组n=36)、对照组(D组n=38),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连用21d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nag,每晚一次,连用21d;C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各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变化,随访TIA复发和向脑梗死进展情况。结果A、B、C、D四组有效率分别为89.2%、78.4%、80.6%、65.8%,A、B、C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确切,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更佳,并可减少复发及向脑梗死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低危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及早期干预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973例诊断为高血压病中低危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续14d,进行阿司匹林抵抗检测,选择其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并愿意进入研究的患者183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干预组,所有患者都规范服用降血压药物及高血压2级预防,阿司匹林组仍然继续服用法阿司匹林100mg、qd,干预组改用氯吡格雷75mg、qd,6个月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AR),随访患者2年,比较2组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973例患者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者247,发生率为25.3%,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血小板聚集率(M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明显(P<0.05),2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高血压患者中确实存在,其发生率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基本类似,及时换用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力,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防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性.方法 将158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1例)和前列地尔组(77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及水化等治疗;前列地尔组(治疗组)PCI术开始前30 min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 μg经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经静脉滴入,术后连续静脉注射3 d;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后24 h、72 h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和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72 h治疗组BUN及Scr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FR下降值和下降比率以及CIN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前列地尔可能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61-26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于溶栓治疗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入院后于溶栓治疗前30~60min先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6.05%,对照组为67.44%,观察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为(1.52±0.69)h,对照组为(2.14±0.95)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于提高AMI患者溶栓成功率、缩短再通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