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主要起源于胃(20例)和小肠(5例),27例(93%)有临床症状,最常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消瘦。内镜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阳性率超过85%。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率96%,CD34阳性率92%。治疗以手术为主,未发现淋巴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CD117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曹先东 《中国医药》2009,4(2):150-15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1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5例临床资料完整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5例(11.1%),潜在恶性13例(28.9%),恶性27例(60.0%),免疫组织化学Ⅲ型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CD)117、CD34阳性表达均为24例(93.3%)。2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5~64个月,其中3例死亡,1例出现肝转移。结论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多以黑便、腹痛和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和普通白光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的46例患者.发现可疑病灶(黏膜形态异常或黏膜色泽异常)56处,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行NBI或放大功能检查.如有不规则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或不规整表面黏膜结构伴有分界线的将视为早期胃癌。所有病变均行组织活检后送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56处病灶中,5处为癌性病变,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80.0%(4/5)、96.1%(49/51)、3.9%(2/51)、20.0%(1/5),普通白光胃镜对应值分别为55.4%(31/56)、60.0%(3/5)、54.9%(28/51)、45.1%(23/51)、40.0%(2/5),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5)。NBI模式下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及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对诊断相对意义重大。结论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目前仍是筛选早期胃癌临床首选的方法,如发现可疑病灶需进一步行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效果令人满意,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型CD44(CD44s)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各组织学类型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CD44s在78例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NSCLC总阳性表达率为74.4%(58/78),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腺鳞癌的阳性率分别是63.2%(24/38)、88.9%(24/27)、83.3%(5/6)和71.4%(5/7),鳞癌与腺癌、大细胞癌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中、低和未分化组的阳性率分别是68.4%(13/19)、75.8%(25/33)、76.2%(16/21)和80.0%(4/5),高分化组和未分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和无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48.1%(17/27)和88.2%(45/51),其中强阳性率分别是25.9%(7/27)和74.5%(38/51),不论是阳性率还是强阳性率,二组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CD44s阳性表达率高、阳性强度强的病人转移率低,CD44s可作为区分NSCLC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潜能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无痛胃镜对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UE)的诊断价值。方法接受胃镜检查者8965例,按检查方式分为无痛胃镜组4328例和普通胃镜组4637例,对2种方式HGMUE的诊断率、内镜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普通胃镜组4637例,检出HGMUE14例,诊断率为0.30%;无痛胃镜组4328例,检出HGMUE34例,诊断率为0.79%,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胃镜组距门齿15~17cm范围内的病灶以及直径〈1cm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胃镜不仅能减少患者痛苦,更能提高HGMUE的诊断率,真实地反映HGMUE的发病情况,大大减少漏诊率,特别适于上食管近段及小的HGMUE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min,平均34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min,平均274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肝源性溃疡出血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肝源性溃疡出血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42例(100%)、呕血30例(71,4%)、腹胀35例(83.3%)、腹痛9例(21.4%)、反酸18例(42.9%)。急诊内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有活动性出血和(或)有血痂附着的溃疡病灶,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镜下分期均为A.期,17例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35例子内科保守治疗获得止血,有效率为83.3%,7例需行外科手术。结论 肝源性溃疡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萤要原因之一,急诊内镜检查能够及时确诊以指导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122例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2008年5年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2例早期食管癌和同期121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早期食管癌男性多见(78.69%,96/122);好发年龄为50—69岁;好发于食管中段(79.51%,97/122);粘膜下癌占多数(61.47%,75/122);鳞癌占98.36%(120/122);25.41%(31/122)因非食管症状就诊;糜烂型和斑块型各为45%、35%。早期食管癌与中晚期食管癌在性别、年龄段、发生部位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食管癌胃镜下9例充血型病例均证实为原位癌,黏膜内癌中糜烂型为62.96%,黏膜下癌中斑块型为44.44%。早期食管癌胃镜下分型与其术后浸润深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早期食管癌胃镜下以糜烂型和斑块型为主。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且有助于肿瘤浸润深度的估计,重视胃镜下食管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40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18例(45.0%),胃间质瘤2例(5.0%),脂肪瘤2例(5.0%),胃底静脉瘤1例(2.5%),异位胰腺2例(5.0%),胃壁外压迫13例(32.5%),未见异常2例(5.0%)。胃壁外压迫性病变主要为脾脏(8/13,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住胰腺经内镜下切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1例胰腺囊肿及1例胰腺囊腺癌经手术治疗。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内镜超声诊断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以提高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及认识。方法以郑州市儿童医院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52例行消化道内镜检查时未出现皮肤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资料。结果消化道症状主要为单纯腹痛35例(67.3%)、腹痛便血8例(15.4%)、腹痛呕吐5例(9.6%)、腹痛腹胀4例(7.7%)。内镜下主要表现34例为弥漫性糜烂或多发小溃疡伴出血(65.4%),11例出现为略突出黏膜的点片状出血和淤斑、红斑(21.2%),4例小结节状增生(7.7%),弥漫性出血3例(5.7%)。病变在十二指肠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31例,59.6%),其次胃(10例,19.2%),升结肠(9例,17.3%),全结肠(2例,3.8%),食道未见(0例,0%)。44例(86.0%)患儿在内镜检查后1-4 d内出现皮肤紫癜,8例至出院未出现皮肤紫癜,其中4例失防。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同程度存在胃肠道黏膜受累情况,十二指肠病变在腹型过敏性紫癜受累表现尤为明显,在皮肤紫癜出现之前内镜及腹部超声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经腹彩超与经阴道彩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泌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把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两组患者的彩超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中,诊断符合率为75.56%(34/45);观察组45例患者中诊断符合率为93.33%(42/45)。两组患者彩超诊断符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阴道检查患者的平均诊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经腹部彩超检查与经阴道彩超检查相比,经阴道彩超检查对移位妊娠的定位更加准确诊断符合率更高,其平均诊断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并比较急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胃及十二指肠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发病的第3~10天实施胃镜检查,全部4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在腹痛较重时实施胃镜检查.结果 在全部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30例患者并发活动性胃炎,4例并发胃溃疡,2例患者并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为十二指肠球炎; 全部42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6例并发活动性胃炎,2例并发胃溃疡,8例并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 例为十二指肠球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胃镜检查时取胃窦黏膜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38.24%.全部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腹痛现象.其中无胃损害的22例患者腹痛消失或显著减轻时间为(5.42±3.21)d,而并发胃损害的34例患者消失或显著减轻时间为(8.52±5.25)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胰腺炎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胃及十二指肠损害发生率;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高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胰腺炎伴胃损害比例高于十二指肠损害,而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胃损害比例低于十二指肠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及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手术病理结果,并对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肿瘤来源分别为胃16例(61.54%)、十二指肠3例(11.53%)、空回肠3例(11.53%)、结直肠2例(7.69%)、腹腔2例(7.69%)。病理诊断为良性3例(11.53%)、交界性4例(15.38%)、恶性19例(73.08%)。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3.84%(14/26),基本符合率为23.08%(6/26)。结论:超声检查在判断肿瘤来源、与周围组织关系及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腹部脏器损伤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5例腹腔脏器损伤者行腹部常规扫查。结果:本组125例均经手术证实,超声诊断符合者113例,符合率为90.4%。125例中肝脾破裂损伤50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者45例(90.0%)。空腔脏器损伤40例,超声诊断符合者36例(90.0%)。宫外孕破裂损伤20例,超声诊断符合者19例(95.0%)。其他破裂损伤15例,超声诊断符合者13例(86.7%)。结论:超声时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的应用,可及时判断腹部脏器损伤的程度和种类,为临床提供手术依据及处理方案,是首选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凌坤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94-495
目的观察超声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2008年10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院用超声内镜技术诊断的胃肠道疾病患者40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经超声内镜技术检查后,检查结果与实验室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手术过程确证结果相比较,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疾病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早期食管癌患者12例,胃窦胃癌患者10例,腔内异物(胃石症或者肠道结石)患者18例,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验和手术过程确证,结果有1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癌患者手术确诊胃淋巴瘤患者,确诊率为97.5%。结论超声内镜技术在胃肠道疾病确诊中具有满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胃平滑肌肿瘤1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1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17例。结果 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内镜、X线钡餐和B超术前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6.9%、50.0%,三者联合检查阳性率70.0%。17例中胃楔形或部分切除9例,胃大部切除6例,胃次全切除1例,全胃切除1例。结论 内镜、X线钡餐和B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胃平滑肌瘤首选胃楔形切除或部分切除,胃平滑肌肉瘤首选胃大部切除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并经病理确诊的HGM 64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GM检出率为0.57%,男女比为2.37∶1,年龄(49.83±12.79)岁。食管HGM 32例内窥镜下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橘红色区域,与周围食管鳞状上皮分界清晰;幽门螺杆菌(Hp)感染6例(18.8%)。十二指肠HGM 32例全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镜下可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基底部无蒂的息肉样隆起;Hp感染1例(3.1%)。根据是否存在胃腺体分为1和2型,1型较多见,其中食管HGM中1型25例(78.1%),十二指肠HGM中1型23例(71.9%)。食管HGM和十二指肠HGM中均有1例2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结论 HGM检出率较低,临床行内镜检查时要足够重视,对可疑部位应行病理活检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诊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1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后2448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同时行相应内镜下治疗。结果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胃镜的病因诊断率迭94.5%(104/110),即时止血率达86.4%(95/110)。结论急诊胃镜是诊断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较好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不同年龄段胃镜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70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高度疑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为进一步确诊慢性浅表性胃炎,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镜下观察胃肠黏膜的病理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3~6岁为低龄组,7~10岁为中龄组,11~15岁为高龄组,比较三组患儿胃镜与病理特征。结果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高达85.93%(232/270),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的胃镜阳性率仅为4.44%(12/270)、8.52%(23/270),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阳性率显著高于胃肠溃疡病与过敏性紫癜(P均<0.05);在不同年龄段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阳性率显示为:低龄组<中龄组<高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反之,不同年龄段的胃肠过敏性紫癜胃镜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低龄组胃黏膜炎症、胃肠腺体萎缩与滤泡增生等病理特征也显著优于高龄组(P均>0.05)。结论不同年龄段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胃镜特点与病理特征各异,胃镜检查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四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胃镜检查疑诊胃癌患者进行四维超声检查,然后基于统计分析对比分析两种诊断结果。结果46例胃镜检查疑诊胃癌患者中病理确诊41例,符合率89.1%(41/46);四维超声诊断胃癌37例,符合率80.4%(37/46),经卡方检验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者在胃癌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的差异。另外,四维超声在胃癌术前分期中与病理诊断分期对比,准确率78.4%(29/37)。其中,早期胃癌4例,四维超声诊断准确率为50%(2/4),进展期胃癌3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1.8%(27/33)。结论进展期胃癌四维超声和胃镜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但四维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且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