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者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阿米洛利组)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替米沙坦组),均服药12 w,每2周随访一次,观察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降压达标率、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2周末,阿米洛利组和替米沙坦组的达标率分别为58.5%和47.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2 w后,两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7.9%和71.7%,有效率分别为81.1%和83.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洛利组收缩压下降值为(24.3±15.8)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15.2±9.2)mmHg,替米沙坦组收缩压下降值为(26.8±13.4)mmHg,舒张压下降值为(15.7±9.4)mmH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和7.6%(P>0.05),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未见低血钾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结论 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或替米沙坦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方案在尽早达标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小剂量联合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比较。方法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两种不同降压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36周、48周、96周,测定各组的血压变化。结果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降压方案均能有效控制血压,作用相当,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及各项化验检测指标无显著性变化,不良反应小,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见降压药(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左旋氨氯地平)小剂量联合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该院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对照A组(替米沙坦组)、对照B组(左旋氨氯地平),每组42例。检测治疗前后3组患者动态血压变化、非杓型高血压逆转情况、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8 w后,3组患者血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血压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两个对照组血压下降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转为杓型血压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B组非杓型高血压逆转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1)。治疗8 w后,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左旋氨氯地平小剂量联用可有效地控制24 h血压,更好地逆转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与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联合复方阿米洛利组(A组,n=207)和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组(B组,n=211).分别观察治疗12和24月两组药物的降压效果,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采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疗效、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高血压的老年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48例。单一组服用替米沙坦,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及用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未治疗时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率为10.4%,单一组为18.8%,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可有效起到降压作用,且临床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中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5.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血压达标速度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1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停用其他降压药,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治疗完成后观察8周,观察期间监测血压1次/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高血压认知、不良生活习惯、情绪稳定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62%,高于对照组的75.2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高血压认知、不良生活习惯、情绪稳定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血压认知、不良生活习惯、情绪稳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低于对照组的7.62%(P0.05)。结论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确切,是控制血压达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缬沙坦分别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其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氨氯地平5mg qd;B组68例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联合氢氯噻嗪12.5 mg q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8w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白天与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24h、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周A组与B组24 h、白天、夜间SBP、DBP、SBPV均下降(P<0.05),A组下降幅度均大于B组(P<0.05).A组治疗8w后,DBPV均有下降(分别地,P<0.05),而B组无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具有更佳的血压达标率和更低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9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药物替米沙坦联合组以及吲达帕胺联合降压组,分别与左旋氨氯地平进行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吲达帕胺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79%,不良反应率为8%,替米沙坦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不良反应率为3%(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左旋氨氯的降压方案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DBP和SBP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SCr、BUN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MAU、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5.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40),观察组为15.0%(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能够显著提高降压疗效,并改善早期肾损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0月唐山市协和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126例,采用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指标[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血浆内皮素1(ET-1)、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VST、LVPWT、LVEDD、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VST、LVPWT、LVEDD、LVM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ET-1、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ET-1、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患者血压及血浆ET-1、NT-proBNP水平,逆转左心室肥厚,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替米沙坦、氨氯地平两种降压药在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面的差异.方法 72例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6例,分别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有67例(替米沙坦组33例、氨氯地平组34例)纳入最终统计数据.在服药前和服药1、6个月后应用科林波形分析仪PWV/ABI型仪器测量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降压治疗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心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则未见明显变化.两组baPWV经降压治疗后均有所下降,治疗前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763.48±307.57 cm/s、1 722.71±274.67 cm/s,治疗1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496.42±229.37 cm/s、1 550.12±236.06 cm/s,治疗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氨氯地平组分别为1 436.52±216.23 cm/s、1 465.68±237.79 cm/s.治疗1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1).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替米沙坦组,P<0.05;氨氯地平组,P<0.001).降压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baPWV均数差值变化及降压治疗6个月后两组的baPWV均数差值变化均为替米沙坦组大于氨氯地平组,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应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降压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降压治疗1个月及6个月时,替米沙坦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更为明显.血压降至正常并平稳后继续应用替米沙坦、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对于动脉弹性仍然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该社区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法划分组别,将降糖基础上单用氨氯地平的39例作为对照组,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的另41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压、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血压,可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应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观察其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老年高血压病伴IR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硝苯地平组各30例,治疗4 w,测定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真胰岛素、hs-CRP、血脂、血尿酸和IR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相匹配.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压、真胰岛素、hs-CRP及HOMA-IR和HOMA-islet指数较治疗前和硝苯地平组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替米沙坦除了具有强效、稳定降低血压的作用外,还具有改善IR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hs-CRP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全国180家医疗机构,入选50~79岁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13 542例.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终点评估的临床试验方法,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氨氯地平(商品名:安内真2.5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复方阿米洛利(商品名:安利亚半片/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或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商品名:安内强40 mg/d,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组,计划治疗随访4年.主要研究终点是心血管病复合事件.结果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n=6776)和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n=6766)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相似:平均年龄均为(61.5 ±7.7)岁,脑血管病史占19%、冠心病病史占12%,糖尿病占18%,血脂异常占 42%,平均血压水平为157/93 mm Hg(1 mm Hg=0.133 kPa).治疗第8周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组与氨氯地平+替米沙坦组血压分别降至(133.0±11.0)/(81.0±7.6)mm Hg与(132.9±11.6)/(80.6± 7.9)mm Hg;血压控制率分别达72.1%和72.6%.结论早期资料分析提示本研究患者多为高危人群,随机分配良好;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血压控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卡维地洛联合替米沙坦或吲达帕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单双号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A组患者给予卡维地洛联合吲达帕胺治疗,B组患者给予卡维地洛联合替米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血压达标情况调整用药剂量。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11%,B组为9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高于B组的13.33%(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替米沙坦或吲达帕胺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卡维地洛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以左旋氨氯地平为主的不同降压方案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及性别差异。方法将临床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先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mg/d口服,连续2周,血压未能达标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S+T"组(80人)和"S+Y"组(80人),两组分别于晨起时加用替米沙坦80mg和吲达帕胺2.5mg口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及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8周后"S+T"组24h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较"S+Y"组下降(P<0.05);男性"S+T"组总有效率高于"S+Y"组(P<0.05),女性"S+T"组总有效率低于"S+Y"组(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均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老年男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疗效优于联合吲达帕胺,且副作用更小;老年女性使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与联合吲达帕胺降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替米沙坦治疗,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以替米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血压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与不同时给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38例,男性86例,女性52例.入选者收缩压(SBP)<180 mm Hg,舒张压(DBP)91~109 mm Hg,年龄>45岁,24 h动态血压监测(ABDM)具有MBPS现象.随机分为2组:Ⅰ组(不同时给药组,70例)晨服替米沙坦40 mg和氢氯噻嗪10 mg,晚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Ⅱ组(同时给药组,68例)以上三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ABPM监测.结果 治疗8周后,Ⅰ组和Ⅱ组的24h SBP/DBP均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7.34/10.26 mm Hg和16.64/10.42 mm 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5.48/9.86 mm Hg和17.36/10.28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降低幅度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夜间SBP/DBP分别降低21.52/11.22 mm Hg和15.82/10.14 mm 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Ⅰ组治疗后降低幅度较Ⅱ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清晨收缩压差值(MSBPD)Ⅰ组分别为(37.26±10.34)mm Hg和(23.14±7.82)mm Hg,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Ⅱ组分别为(37.48±10.32)mm Hg和(29.34±8.46)mmHg,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无论同时还是不同时给药均能有效控制24h、日间和夜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治疗夜间血压优于同时给药,尤其控制MBPS现象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AT)或复方阿米洛利(AC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情况及对血浆内皮素-1(ET-1)、氨基(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1.2±7.2)岁,随机分为氨氯地平(2.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组(AT组,n=25)和氨氯地平(2.5mg/d)联合复方阿米洛利(0.5片/d,含盐酸阿米洛利1.25mg和氢氯噻嗪12.5mg)组(ACA组,n=25)。治疗期1年,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压、左心室质量指数、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等指标进行检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正常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60.4±5.4)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高血压LVH患者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AT组和ACA组基线临床特征相似。降压治疗1年后,AT组及ACA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指数、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AT组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血浆ET-1浓度作用强于ACA组(P<0.05)。结论血浆ET-1和NT-proBNP水平与高血压LVH密切相关;AT较ACA更有利于降低血浆ET-1浓度及逆转LVH;以氨氯地平为基础的联合降压治疗可能部分通过降低血压及影响血浆ET-1和NT-proBNP浓度逆转LV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