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 ,病情凶险 ,需及时正确处置。现将我院 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 5 7例病儿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 7例病儿中 ,男 35例 ,女 2 2例 ;足月儿 36例 ,早产儿2 1例。所有病儿血小板均 <10 0× 10 9/L ,做相应特异性检查确诊[1] 。临床出现皮肤出血点 5 0例 ,消化道出血 15例 ,呼吸道出血 10例 ,颅内出血 6例 ,泌尿道出血 1例。1.2 病因本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5例 ,其中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4例 ,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例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1例 ;巨大血管瘤致血小板减少症 1…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肺炎并血小板减少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新生儿肺炎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发病机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4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颐性分析总结。结果 治愈38例(80、8%)。死亡6例(12.8%),病情加重放弃治疗3例(6.4%),均为低体重、低体温、早产儿。结论 重度窒息,严重感染是主要病因,但与早产、低体质、低体温密切相关。采取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防止输液量过多过快,掌握抗感染、输血止血等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庄姞  黄维云 《海南医学》2008,19(2):97-97,12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治疗,降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7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 72例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32例,有窒息史1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6例,胎盘功能不全8例.根据病因治疗,66例治愈,4例好转,2例放弃死亡.结论 感染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尤为多见.本病预后良好.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中新生儿感染22例(43.14%),出生时窒息11例(21.57%),病理性黄疸11例(占21.57%),呼吸窘迫综合征(RDS)3例(5.88%);新生儿硬肿症2例(占3.92%);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2例(占3.92%)。治愈好转率达86.27%,死亡2例。结论感染、窒息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是关键,辅以短期激素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程特点、病因、转归等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94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7.2%。294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中,早产儿213例(72.4%),低体重儿201例(68.4%),比足月儿和正常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血小板减少症(P<0.0001)。早期血小板减少症95例(32.3%),晚期199例(67.7%)。轻度血小板减少症144例(49.1%),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50例(50.9%)。早期病例的最常见原因为免疫性(26.3%)、感染(18.9%)、母亲先兆子痫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7.9%)和宫内发育迟缓(13.7%)。83.4%的晚期病例的病因是感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39例(47.3%)合并出血事件,其中合并重症出血事件34例(11.6%),病死率5.4%。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较高,早产儿、低体重儿是发病危险人群。早期病例的常见病因是胎盘功能不良,晚期病例的最常见原因是感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易合并出血事件,病死率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早期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9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总发生率为2.9%(259/9039),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为8.3%(231/2800)。早发型(<72h)113例(43.6%),最常见的原因为免疫性,其次是败血症、围生期窒息、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愚型、宫内TORCH感染;晚发型(>72h)146例(56.4%),最常见的原因是败血症,其次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59例血小板减少症中病死率为8.9%(23/259),显著高于笔者医院同期住院血小板正常患儿病死率1.0%(85/8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P=0.000)。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在重症监护病房,达8.3%;早发型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原因为免疫性,其次是败血症、围生期窒息、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愚型、宫内TORCH感染;晚发型常见原因为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该病病死率较高,达8.9%,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之一,其病因复杂,病情急,需及时正确处理.我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丽英 《吉林医学》2013,34(4):700-701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6月NICU收治的55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Plt<150×109/L)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38例(69.1%),是第一位病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与足月儿比较有明显增高。结论:凡具有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者,尤其是母亲妊娠晚期存在感染者,均应加强监测,一旦确诊,应积极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总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3月—2011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出血、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病因,占总病例数的85.2%,其中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55.9%.无临床症状者占58.8%,皮肤出血点占19.1%,脑出血占7.4%,呕血、便血占4.4%,脐出血占4.4%,皮下血肿占2.9%,肺出血占2.9%.52.9%的患儿不需特殊处理,47.1%的患儿需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血小板等治疗。治愈率为83.8%,治愈时间平均(6.25±3.85)d;病死率为2.9%,均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多样化,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不需做特殊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在非选择性的新生儿人群中发生率为0.5%~0.9%,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近15%~40%的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原因除免疫和遗传因素外,还与胎儿期及产前产后的并发症有关。早期诊断和处理对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十分重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NICU收治的11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100×109/L)做出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共550例,其中男320例,女230例,早产儿3…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感染后部分患儿可继发血小板减少症.我院儿科1993~1997年共收治新生儿感染性疾病252例,其中46例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5例,女21例,早产儿20例,足月儿22例,过期产儿4例,体重<2500g28例,2500~3500g16例,>3500g2例.日龄<3天14例,3~14天26例,>14天6例.原发疾病;新生儿败血症15例,新生儿肺炎10例,新生儿脐炎8例,新生儿肠炎4例,新生儿脓疱疮3例,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3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例,新生儿褥疮1例.其中并发新生儿黄疸28例、新生儿硬肿症6  相似文献   

12.
余淋 《中外医疗》2012,31(23):5+7-5,7
目的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进行临床分析,并且就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将血小板减少的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消癜冲剂进行治疗,同时按照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不同分别给药;观察组加用β受体阻滞剂对新生儿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及血小板功能的活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疗效分析表明,观察组治愈93.02%,显效率为6.98%,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为61.54%,显效率为38.4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有着很大的帮助,但要对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李晓华 《中外医疗》2014,(33):130-131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326例新生儿窒息纳入研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疾病转归、住院天数、血常规检查和血气分析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326例窒息新生儿早期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60.7%(198/326),其中早产儿发生率为71.1%,高于足月/过期产儿的56.3%。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生后2 h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血小板正常者高。早期血小板减少出生体重〈1.5 kg的早产儿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机率高。窒息早产儿组和足月/过期产儿组早期血小板减少者的病死率均比血小板正常者高,平均住院天数前者亦高于后者。结论我国新生儿窒息合并早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早期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窒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新生儿的影响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总结分析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41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1例血小板减少孕妇中,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16例。产后出血3例,产后出血率7.3%。无孕产妇死亡。未发生新生儿出血,胎儿宫内死亡2例,早产4例。围生儿死亡率7.31%。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如无产科指征,应以阴道分娩为主。加强产后监护、警惕产后出血存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与正常孕妇的新生儿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新生儿出生后仍应予以严密监护,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5.
欧慧英 《广东医学》2003,24(5):471-471
患儿 ,男 ,1+ h,第 1胎 ,第 1产 ,孕 4 2周 ,剖宫产 ,体重 3 3kg,Apgar评分 1min8分 ,5min 9分 ,10min 10分 ,左侧顶部头颅大血肿。生后即发现全身皮肤出现出血点 ,且逐渐增多。即测脐血小板 36× 10 9/L。患婴之母自 8岁起患有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ITP) ,血小板一直在 (30~4 0 )×10 9/L。怀孕 4个月时因全身瘀点瘀斑住我院妇科 ,血小板 (10~ 30 )× 10 9/L。给予强的松、丹那唑、丙种球旦白等治疗 7d皮肤症状消失 ,好转出院。孕 39+ 周入院待产 ,查血小板 19× 10 9/L ,给予强的松6 0mg/d,输单采血小板 ,丙种球旦白及长春新碱…  相似文献   

16.
林冰纯 《基层医学论坛》2014,(19):2458-24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3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中足月儿15例,早产儿15例;平均胎龄(35.0±4.8)周;平均体重(2.19±0.94)kg;宫内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为常见病因。其中早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而晚发性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病因为晚发败血症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血小板减少患儿发生出血13例(43.33%),但按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比较临床出血情况,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病因为宫内生长迟缓、宫内感染、晚发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血比例高,需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降低围生期母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9例妊娠期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 多数患者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21例(19.3%)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其中妊娠合并ITP 20例、妊娠合并Evans’综合征 1例;5例(4.6%)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其中1例为先兆子。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者5例(5.9%)。分娩时出血量和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 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多种,以PAT和ITP最多见。既往有血小板减少、过敏、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均是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主要通过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病因、临床上的一些特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法[1].方法广东茂名市人民医院主要针对2005年~2012年的5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感染、窒息缺氧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中感染性的血小板减少症状最为常见.还有以下几种临床症状,分别是皮肤出血点、无临床症状、皮下血肿、肺出血.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应治疗措施分别为静脉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还有一大部分是无需处理的.针对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最为严重的是发生死亡,其主要的死因是肺出血、颅内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很多成因的,由于大部分的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一般都无需确切的治疗就可以康复,所以针对新生儿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析孕妇血小板抗体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提供指标.方法 选取在我院妇产科待产且经检查患血小板减少的孕妇76例作为观察组,血小板正常的孕妇7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观察组孕妇血小板表面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观察组孕妇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观察组孕妇所生婴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8.16%,远高于血小板正常的健康孕妇所生婴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6.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血小板表面抗体阳性检出率(53.95%)明显比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27.63%)高,而血小板表面抗体检测敏感度为41.46%,远低于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敏感度(95.24%),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与孕妇患血小板减少性相关疾病有关,孕妇血小板抗体检测有望成为预防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缪频  崔李宁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382-382,38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 对10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为74例,占72.5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占15.69%;合并病毒性肝炎10例,占9.80%;妊娠高血压病引起的HELLP综合征2例,占1.96%.孕前即有血小板减少8例;妊娠后发生的最早出现在孕9周,其中<28周24例,≥28周70例.对血小板<50×109/L者用皮质激素治疗,分娩前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行计划性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率27.45%(28/102).82.35%(84/102)的产妇产后第6天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其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类型.非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3×109/L.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临产前血小板仍<50×109/L时可输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