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千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3):1109-110
目的研究血清胆碱酯酶(CHE)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组30例,85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组30例,慢性肝炎组10例,肝硬化组30例,肝癌组15例,均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类肝病组CHE活性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同时还发现肝硬化组与另外3组肝病比较P<0.05,差异亦有显著意义。可见CHE活性以肝硬化为最低,肝癌次之,再次是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急性肝炎。结论CHE是一项有意义的无创性血清检测指标,可将CHE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2.
郭建萍 《中外医疗》2010,29(28):44-4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变化,为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68例肝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测定。结果各类肝病组CHE活性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肝硬化组与另外3组肝病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可见CHE活性以肝硬化为最低,肝癌次之,再次是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结论 CHE活性降低的程度,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动态观察可以作为判断肝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胆碱酯酶及出凝血试验与各型肝炎肝脏合成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胆碱酯酶及出凝血试验在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功能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CX9全自动生化仪对177例肝脏疾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进行胆碱酯酶测定,同时用ACL9000测定出凝血各项指标,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炎重度组、肝硬化组、重症肝炎凝血4项指标和CH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慢性肝炎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TA和CHE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仅血浆PTA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1800U/L和PTA〈20%的肝硬化患者和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率与CHE〉1800U/L和PTA〉20%的肝硬化患者和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率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CHE和出凝血功能可作为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良好指标,与病情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总胆汁酸与胆碱酯酶检测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对肝病的诊断意义。方法248例血清均用Roche-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慢迁肝血清TBA比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而慢活肝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慢活肝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肝硬化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活肝组(P〈0.05)和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血清TBA显著低于肝硬化组,而慢迁肝组无差异。结论血清CHE检测为连续监测肝硬化患者的转归提供了一项比较可靠的实验依据。各型慢性肝痛患者血清TBA、CHE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ALT呈正相关,CHE与ALT、TBIL、ALB均无相关性。CHE与ALB、TB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血清胆碱酯酶AST/ALT测定在肝病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ALT与AST比值,在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150例慢性肝病患者(60例肝硬化,50例肝癌,40例慢性重症肝炎,各肝病组均为慢乙肝基础,其中HbeAb阳性90例,HbeAg阳性50例)进行血生化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血清胆碱酯酶与肝硬化组、肝癌组、慢重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碱酯酶活力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461,P〈0.01),肝功能越差,胆碱酯酶下降越明显。AST/ALT在各肝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肝功能A级与C级间AST/ALT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血清胆碱酯酶AST/ALT不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标志,同时可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病程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晓曼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60-160
目的:了解在慢性肝病中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血清胆碱酯酶(CHE)活力,对其的诊断意义。方法:124例血清均用TBA~4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慢性迁延性肝炎血清TBA比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而慢活肝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P〈0.01)。慢活肝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迁肝组(P〈0.01);肝硬化组血清TBA显著高于慢活肝组(P〈0.05)和慢迁肝组(P〈0.001):肝癌组血清TBA明显低于肝硬化组,而慢迁肝组无差异。结论:血清CHE检测为连续监测肝硬化患者的转归提供了一项比较可靠的实验依据。各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BA、CHE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TBA与ALT呈正相关,CHE与ALT、TBIL、ALB均无相关性。CHE与ALB、TB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晓灵 《四川医学》2005,26(10):1169-1170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26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同时测定肝病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01),肝炎组血清CHE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Child-pugh分段肝硬化病人CHE亦相差显著,肝功能分级越差的病人,其CHE越低.除Child-pugh C级血清ALT与其他两组相差显著外( P <0.05),Child-pugh A级与B级间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胆碱酯酶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90例肝脏疾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48例,慢性肝炎62例,重型肝炎43例,肝硬化37例)血清胆碱酯酶(CHE)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同时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各组肝脏疾病中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肝脏疾病患者ALT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活性随肝脏病情程度加重而下降,且与ALT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碱酯酶活力能较好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能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病理损害的程度。可作为肝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检测血清胆碱酯酶对肝病的诊断、预后判断、病程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铁蛋白(SF)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AFP、GGT、SF的含量。结果AFP和SF检测的阳性率在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肝癌组的阳性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GGT检测的阳性率在两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AFP、GGT和SF三项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6.7%,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GGT、SF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血清胆碱脂酶在肝病诊疗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艳玲 《广西医学》2001,23(4):737-739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在肝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75例各型肝病患者及2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胆碱酯酶(CHE)、丙氨酸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健对照组相比,各型肝病患者的血清ALT及急性黄疸性肝炎组的血清GG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而轻度及中度慢性肝炎及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血清CHF活性未见明显变化(P>0.05);此外重度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CHE活性和A/G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ALT、GGT、CHE是反映肝功能的酶类,CHE尤其是提示肝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这些参数有助于肝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核苷酸酶(5′-NT)及相关生化指标在各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5′-NT、TBA、CHE、ALT、AST、AIP、GGT,其中对照组36例,各型肝炎和肝硬化128例。结果:各型肝炎及肝硬化组5′-N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酶活性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各组间差别不大(P〉0.05);重度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组部分患者血清CHE低于正常,尤其是肝硬化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急性黄疸性肝炎组除CHE外,相关生化指标升高非常明显,与其它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5′-NT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是一项较敏感指标,酶活性除CHE之外与其它相关生化指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胆碱酯酶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 CHE)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80例各型肝脏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CHE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HE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脂肪肝患者血清CHE活力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脂肪肝组中,伴明显肝功能损害者其血清CHE活力显著低于肝功能正常者。结论血清CHE活性能反映肝病患者肝脏受损的程度,并对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血清胆汁酸、胆碱酯酶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与常规肝功指标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健康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人群血清中TBA、CHE、ALT、AST、TBIL、ALP和GGT.结果:各肝病组血清TBA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急性肝炎最高,肝硬化次之,即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另外,慢性肝病组血清TBA异常率显著高于常规肝功指标(P<0.01);血清CHE测定中,肝病组CHE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其活性依次为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癌<急性肝炎,且除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与其余肝病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与常规肝功指标联合检测,对各类肝病特别是慢性肝损害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洪波 《西部医学》2010,22(5):883-884
目的探讨在肝病患者血清中AF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50例正常组和198例肝病组进行血清AFP水平的检测。结果急性肝炎、肝硬化伴腹水、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治疗前血清AFP水平非常地高于正常组(P〈0.01),后经治疗后AFP比治疗前有非常显著下降(P〈0.01)。而慢性肝炎、肝硬化无腹水的患者血清AF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肝血管瘤组的患者血清AF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对血清中AFP的检测不仅能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个肿瘤标志物,而且是监测肝病活动的一个较好指标,对预后观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胆碱酶(CHE)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的由肝细胞和腺体生成的水解酶,为评价其对肝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对102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胆碱酯酶测定,结果发现,急性肝炎组其活力下降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而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肝癌组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故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可做为肝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蒙雨明 《黑龙江医学》2005,29(11):813-814
目的探讨4种肝病检测项目联合检测的价值,提高对肝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或漏诊,并对4种项目进行了比较。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比色法测定α—L-岩藻糖苷酶(AFU),用速率法测定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骨病组、胆囊炎组、胰腺癌组、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的AFP、AFU阳性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组、胆囊炎组的ALP、GGT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胰腺癌组的GGT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AFP、AFU、ALP、GGT有利于对肝病的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血清蛋白分析对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仁明  魏中华 《四川医学》2006,27(2):141-142
目的了解慢性肝病患者电泳谱、血清蛋白测定及其在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法国SEBIA电泳仪琼脂糖电泳技术,检测40例对照组和173例慢性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56例、肝癌44例和73例肝硬化的血清蛋白电泳谱;日立7600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结果慢性肝病的Alb明显低于对照组,γ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的Alb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P〈0.01;肝癌组γ-球蛋白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1,而α1、α2、β球蛋白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和慢性乙肝组,P〈0.01,但α2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γ-球蛋白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Alb则明显低于慢性乙肝组,P〈0.01,但α1、α2、β-阻球蛋白与慢性乙肝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P、Alb和P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什、Alb明显低于肝癌组、慢性乙肝组,P〈0.01。而肝硬化组PA高于肝癌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蛋白、PA测定及其电泳谱分析,对慢性肝病的诊断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判定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组45例和失代偿期组25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ADA、CHE及血浆Fbg、D—Do结果肝硬化代偿期组及失代偿期组ADA、D—D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ADA、D—D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A、CHE、Fbg、D—D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的测定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150例(4组)不同肝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PA、TBA、CHE、ALB、TBIL、ALT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肝病患者的PA、CH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TB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加重,PA、CHE逐渐下降,TBA逐渐升高。各组肝病患者的PA、CHE和TB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同组的ALB、TBIL、ALT的阳性率。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CHE和TBA对各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早期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敏  李瑞祥  梁余莉 《广西医学》2002,24(6):816-818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检测血清胆碱酯酶 (CHE)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6 8例各型肝病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胆碱酯酶及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结果 :各型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且以肝硬化患者降低最显著。肝病患者血清CHE活性与ALT活性无显著相关性 (r=0 384 6 ,P >0 0 1)。结论 :检测胆碱酯酶活性对了解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判定预后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