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阿罗洛尔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罗洛尔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入选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5 2例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予以阿罗洛尔 1 0mgbid ,治疗 4周 ,其中 1 5例进行动态血压比较。 结果 通过阿罗洛尔的治疗 ,从治疗前BP(2 2 .0 / 1 3.6± 1 .8/ 1 .1 )kPa(1 6 4 .7/ 1 0 1 .8± 1 3.8/ 8.1 )mmHg降到 4周时BP(1 8.8/ 1 2 .0± 1 .6 / 1 .1 )kPa(1 4 1 .2 /89.7± 1 2 .1 / 7.9)mmHg ;(P <0 .0 1 ) ,心率从 84 .5± 1 2 .1次 /min降到 6 7.2± 9.5次 /min(P <0 .0 1 )。 1 5例动态血压结果显示 ,阿罗洛尔在白昼和夜晚均能平稳降压 ,白昼与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相近。结论 阿罗洛尔能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疗效显著 ,且较少发生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比索洛尔治疗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比索洛尔治疗,根据血压变化逐渐加大剂量至患者所能酎受最大量.连续服药8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液生化值变化.结果 服药后总血压负荷值明显降低.各时点血压均值明显下降.比索洛尔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8.6%和65.0%,平均66.1%.用药前后血糖、血脂、电解质及肌酐浓度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高选择性β 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可有效、安全、便捷地治疗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方法评价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贝尼地平组26例,厄贝沙坦组30例。分别观察服药前和服药后(8周末)的血压变化及贝尼地平服药前、后的24h,白昼、夜间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贝尼地平组服药8周后SBP和DBP下降(16.9±11.8)和(12.8±9.2)mmHg(P〈0.01)。厄贝沙坦组SBP和DBP下降(14.8±10.9)和(11.2±8.7)mmHg(P〈0.01)。动态血压资料分析示服用贝尼地平后24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0.62和0.6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贝尼地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利尿剂在老年人高血压尤其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作用。方法:20例3级高血压患者在原有至少两种降压药物(不包括利尿剂)治疗,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加用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6.25mg~12.5mg/d一次或阿米洛利1.25mg~2.5mg/d一次,清晨6时服药。加用利尿剂前及加用利尿剂后2周各行ABPM及实验室检查一次。结果:ABPM显示2周后24小时、日间、夜间平均血压(SBP/DBP)分别下降(15.1±7.9/7.2±4.2)mmHg、(14.1±9.6/6.8±5.4)mmHg、(17.5±11.7/7.8±6.6)mmHg;降压谷/峰(T/P)比值,SBP为61%,DBP为63%。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利尿剂降压作用显著、长效、平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临床上的应用,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疗效判定开辟了新途径。血压负荷是指在一定时域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超过正常范围次数的百分率。有研究认为,血压负荷值应作为高血压病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标准之一。为探讨老年人动态血压负荷的特点,我们观察了15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老年人的动态血压负荷,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厄贝沙坦 ( Irbesartan)为血管紧张素 ( Angiotensin ,Ang )受体抑制剂 ,能特异性地拮抗 AT1受体 ,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 ,产生降压作用(1) 。本文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厄贝沙坦的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按 WHO标准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36例 ,其中 期 1 2例 , 期 2 4例 ;男 2 2例 ,女 1 4例 ;年龄 5 0~ 71 ( 60 .3± 5 .2 )岁 ;病程 1 .5~ 32 ( 1 0 .4±1 1 .6)年 ,基础血压 ( 1 61 .1± 7.8/1 0 3.2± 5 .2 )mm Hg。全部病例经系统检查 ,排除明显心、脑、肝功能障碍和糖尿病及顽固性烟酒嗜好者等。1 .2 …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约1/4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仅为白大衣效应。患者即使接受3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居高不下,但回家后自测血压均为正常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证实血压也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9.
《吉林医学》2016,(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抗焦虑药物盐酸帕罗西汀和劳拉西泮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症状及血压控制情况。方法:收录诊断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及低盐饮食、健康教育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药物盐酸帕罗西汀20 mg/d和劳拉西泮0.5 mg/d治疗4周,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结果:抗焦虑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A、SBP、SDP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SBP、DBP、HAMA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抗焦虑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降低血压,促进患者血压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结合24小时平均血压(24hMBP)分析探讨接受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125例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结合24小时平均血压和昼夜节律,将患者分为:正常24hMBP(达标)杓型组(正常组);2、异常24hMBP(未达标)杓型组;3、异常24hMBP非杓型;4、正常24hMBP非杓型组。结果 24hMBP异常90例(72.0%),昼夜节律异常106例(84.8%)。其中:正常24hMBP勺型2例(1.6%);24hMBP正常非勺型17例(13.6%);24hMBP异常非勺型73例(58.4%);24hMBP正常非勺型33例(26.4%)。合并肾脏疾病比例:异常24hMBP两组均高于正常24hBP组;合并糖尿病比例则随组间昼夜节律异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正常24hBP非勺型组最高; CCB 的应用和每早一次的服用时间比例,正常24hBP非勺型组亦高于前两组,(P<0.05)。24hMBP异常勺型、24hMBP异常非勺型、24hMBP正常非勺型3组24hMSBP分别为:(146.9+13.4)、(143.3+12.0)、(124.4+5.3)mmHg; SBP昼夜差值百分数分别为:11.7+2.6、-2.4+7.3、-4.2+7.3。24hMBP正常非勺型与24hMBP异常勺型组相比,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无变化,其昼夜节律的异常主要是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明显降低所致。该组中有3例nMSBP正常,仅因dMSBP低于正常的nMSBP而成为非勺型,最低一例dMSBP为116mmHg。结论 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住院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较高,合并糖尿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每早一次的服药方式等是均为其影响因素。合并肾脏疾病主要影响24hMBP。 结合24hMBP水平和昼夜节律的构成进行血压昼夜节律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处理可能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研究组)与61例年龄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计算AASI.结果 ABPM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中,79.0%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7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AASI为0.45士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9±0.13(P=0.016).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降幅明显小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示嗜铬细胞瘤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偶测血压及24h动态血压的影响,评介替米沙坦80rug每天1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24h降压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Ⅰ~Ⅱ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院后停用降压药2周,服用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于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治疗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偶测平均血压、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都有非常显著的降低(P<0.01),白昼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均有非常显著的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63.5%和70.4%.结论:替米沙坦能24h平稳降压,谷峰比满意,阻遏清晨血压上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同时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40例,对两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留24 h尿液检查尿微量蛋白质排泄率(UMAE)测定。结果:妊娠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BP)、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SBP负荷、DBP负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尿微量蛋白质排泄率为12.5±5.3,妊娠高血压组尿微量蛋白质排泄率为49.1±2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质可作为妊娠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经右心导管检查证实平均肺动脉压(MPAP)≥45 mmHg的42例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2±16.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组)22例,室间隔缺损(VSD组)1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8例。所有患者术前2~3周开始口服西地那非,每次0.5 mg/kg,3次/d,观察并比较服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待循环稳定后继续用药,其中19例患者麻醉诱导后放置漂浮导管,比较这些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的MPAP、平均动脉压(MAP)、MPAP/MAP、心脏指数(CI)、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变化趋势。结果 42例患者术前服药(17.51±7.29)d后复查心脏彩超,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80.13±15.41)mmHg,较服药前[(87.71±14.68)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放置漂浮导管的患者,术后服药后0.5、1、4、24 h监测MPAP、PVRI,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仅服药后0.5 h较服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RI、CI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AP/MAP服药后持续下降,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存活,术后随访2~20个月,无晚期死亡。结论围手术期口服西地那非治疗先心病引起的重度肺动脉高压疗效明确、安全而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发病、影响因素及其临特床特点。方法 :32例 14~ 2 5岁轻中度高血压病 (EH)患者 (男 2 3例、女 9例 ) ,2 0例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询问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监测卧、立位血压变化 ,测定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 (ET) ,酶法测定一氧化氮 (NO)水平 ,2 4h动态血压 (ABPM)监测及心脏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青少年EH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家族史阳性发生率为 93 8%,“母体效应”明显 (5 9 4 %) ,高血压组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 ,白细胞计数及卧立位血压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ABPM勺型节律者 6 9 7%,非勺型者31 3%;ET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NO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室重构的发生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MI、ET、NO与收缩期平均血压、白天、夜间收缩期血压及最大收缩期血压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EH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母体效应” ;家族史阳性的肥胖者更易患病 ,易受情绪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血压多变 ;出生体重偏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可能是青少年易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动态血压监测与诊所血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BMI、SBP是LVM增加的早期影响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功能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查常规高血压管理人群中一过性高血压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病因、构成比分析.方法 对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诊室血压及24 h动态血压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进行远程连续家测血压跟踪的医患交互式管理,连续观察2个月家测血压数据,血压正常者纳入一过性高血压的入选标准并排除症状性高血压,分析病因并随访观察.结果 300例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中,符合一过性高血压标准的病例为46例,占15.3%.观察病例中导致一过性高血压的病因及构成比依次为:焦虑抑郁状态25例(54.3%),急性脑血管病8例(17.4%),睡眠障碍7例(15.2%),各种头面痛4例(8.7%),癫痫强直阵孪1例(2.2%),眩晕发作1例(2.2%).结论 实施远程家测血压医患交互式管理有利于发现一过性高血压的人群,避免过度降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脑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脑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50例(A组),脑损害组42例(B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值进行分析。结果:脑损害组的动态血压值、血压负荷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脑损害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对预测高血压并发脑损害发生和指导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