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66例儿童上前牙区150枚埋伏多生牙的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埋伏多生牙与错He畸形有密切关系,须及时手术摘除。98%的埋伏多生牙位于牙弓内或牙弓腭侧,手术摘除应以腭侧进路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锥形束CT诊断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诊断及定位中的价值.方法:经CBCT确诊为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的56例患者的58颗中切牙为研究对象,分析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的阻生特点及其邻近组织情况.结果:56例患者年龄7~42岁,男女比例为1.67∶1,其中54例(96.43%)为单侧阻生,2例(3.57%)为双侧阻生;39颗(67.24%)牙为唇侧阻生,其中倒置阻生21颗(53.85%),水平阻生6颗(15.38%),倾斜阻生12颗(30.77%);17颗(29.31%)为腭侧阻生,其中水平阻生5颗(29.41%),倾斜阻生12颗(70.59%);2颗(3.45%)为垂直阻生.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常伴有各种异常.结论:上颌中切牙阻生情况复杂,埋伏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常存在各种异常.CBCT能精确直观地显示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及其邻近组织情况,对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诊断和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多生牙临床分类中的作用,并分析埋伏多生牙拔除的指征和微创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CBCT影像分析40例患者的55颗多生牙空间位置,进行分类;微创拔除31例患者的埋伏多生牙。结果:40例多生牙患者,27例(67%)为单颗多生牙;55颗多生牙中,40颗(73%)为中高位埋伏,36颗(65%)为腭侧位,42颗(76%)为垂直位,垂直位中倒置26颗(62%)。切开翻瓣拔除的31例多生牙,平均耗时22.2±13.9min,伤口无感染。结论 :基于CBCT影像的上颌前部多生牙的临床分类简单、直观,中位、低位的多生牙应拔除,高位埋伏的多生牙根据病情拔除或观察,多生牙拔除更应强调微创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CT与普通X线片在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定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对上颌前牙区完全埋伏多生牙采用CBCT/CT与多种普通X线片定位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普通X线片对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有一定帮助,视差定位法是比较经济和实用的定位方法。CBCT/CT检查能准确展示多生牙的三维结构,并进行相应的测量与辅助手术设计,与普通X线片比具有显著优势。结论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可根据医疗条件选择适合的定位检查方法,而CBCT检查将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上颌骨内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生长特征与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骨内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生长特征与影像学特点, 探讨其早期诊断与术前三维定 位的方法。【方法】对216 例上颌骨埋伏正中多生牙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与X 线定位摄影, 对埋伏正中牙 的生长特征( 方向、类型、形态、大小) , 影像定位诊断及其对邻近恒牙的干扰情况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该类 多生牙最常表现为圆锥型小牙, 平均长度为1.6 cm, 平均直径为0.6 cm; 其在上颌骨内常呈倒置向( 83.5%) , 并居于恒中切牙的腭侧为主( 76.5%) 。对邻近切牙的干扰主要为造成恒中切牙的间隙过大( 36.6%) 、扭转移位 (33.3%)和萌出受阻(19.9%)。位于恒牙根侧方的多生牙对中切牙生长的干扰远大于恒牙根上方的多生牙( P< 0.01) 。【结论】上颌骨埋伏正中牙多为圆锥型小牙, 常紧贴于恒中切牙的腭侧或近中倒置生长, 其对中切牙的 生长干扰较大; 用X 线视差定位法可作出准确的三维定位诊断, 对制订早期手术摘除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颌前部骨埋伏多生牙是多生牙中最常见的一类,临床意义也较大。作者收集了48例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年龄多较小(M=8.25岁),临床上最常表现为局部畸形牙的萌出(19/48)和不明原因的恒前牙移位(27/48)。作埋伏牙的X线定位投照,发现其大多具有倒立生长的特点(41/53),而且位于中切牙牙弓腭侧的明显多见(42/53)。埋伏多生牙的形态则以圆锥形为主(49/53),且大多比正常恒牙短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X线定位.方法 收集1998年-2010年间收治的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227例,297颗牙,采用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其进行术前定位分析.结果 227例,297颗多生牙术前X线定位均在术中证实,定位准确率100%.结论 摄全颌曲面体层和头颅定位侧位片可清晰、直观的对埋伏多生牙的三维空间进行定位,对临床选择手术进路,快捷拔出埋伏多生牙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阻生前牙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28例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患牙30颗)患者接受曲面断层片和CBCT成像检查,比较CBCT对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定位情况。结果 上颌埋伏阻生牙共30颗,其中28颗行正畸牵引治疗(1颗牵引失败,正畸术成功率96.4%),2颗因位置倒置而拔除。CBCT显示牙弓内位置位于唇侧、牙根轻度弯曲及根尖孔无闭合的诊断率高于曲面断层片,而牙弓内位置位于牙弓内的诊断率低于曲面断层片(P<0.05)。结论 CBCT可精确显示埋伏阻生前牙的定位,利于指导正畸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 CBCT)引导下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提供经验参考。 方法收集CBCT定位下使用种植机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病例,分析多生牙的上、下颌分布情况、位置特点、手术时间及拔牙术后反应等情况。 结果前磨牙区多生牙中下颌占 70.13%,埋伏位置偏舌(腭)侧者占 89.61%,手术平均时间上颌(26.96±7.60) min,下颌(27.70±7.35) min,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术后1 d[上颌(2.48±0.90)分,下颌(2.54±0.98)分],术后7 d[上颌(0.57±0.51)分,下颌(0.59±0.53)分]。 结论前磨牙区多生牙以偏舌腭侧最为常见(89.61%);CBCT引导下使用种植机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时间较短,手术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前牙与第二双尖牙的位置与AngleⅢ类错(牙合)的关系.方法:对50例替牙晚期、恒牙期AngleⅢ类错(牙合)伴前牙反(牙合)的病例,通过口腔颌面部检查,牙颌模型、X线头测量及全景牙片、咬(牙合)片检查分析探讨AngleⅢ类错(牙合)的形成因素.结果:AngleⅢ类错(牙合)伴上前牙反(牙合)伴有上切牙腭侧错位,尖牙唇向低位者23例(46%),上尖牙埋伏阻生11(22%),上颌第二双尖牙腭侧错位或阻生5例(10%).结论:上前牙及上颌第二双牙尖位置与AngleⅢ类错(牙合)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实际位置关系,为临床制定埋伏多生牙的拔除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脱察300例正畸患者的曲面体层X线片,将正中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位置关系的影像分为两种类型:接触类和接触类,对接触类行CBCT检查,观察埋伏多生牙实际与上中恒切牙接触所占的比例.结果:300例正畸患者的曲面体层X线片中,17例接触类埋伏多生牙,CBCT显示3例无接触,14例重叠.结论:锥形束CT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埋伏多生牙与上中恒切牙的位置关系,为临床拔除埋伏多生牙提供便捷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拔除埋伏多生牙对纠正儿童错畸形的临床意义。方法56例埋伏多生牙手术治疗,采用术前取模,术后1年拍片复查、取模,对比牙列变化。结果儿童埋伏多生牙造成牙列错畸形达89.3%,以上前恒牙间隙宽,上前恒牙迟萌,个别牙唇腭侧错位萌出为常见表现,术后1年除个别牙错位明显转变需正畸矫正外,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埋伏多生牙所致上前恒牙间隙过宽,上前恒牙迟萌,通过手术治疗即可达到治愈效果,对于上前恒牙错位萌出或扭转者,术后仍需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现象并非罕见,由于多生牙的埋伏状态,加上患儿处于乳恒牙替换时期,多数伴有暂时性错牙合现象,所以这类埋伏牙早期易被忽视,这对恒牙萌出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1998~1999年治疗这类患儿35例,共拔除埋伏多生牙40颗.  相似文献   

14.
晋林  赵兵  叶虎 《安徽医学》2014,(8):1072-1074
目的探讨口腔锥形束CT(CBCT)在颌骨内埋伏多生牙定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颗颌骨内埋伏多生牙采用普通X线检查,定位不准确者应用CBCT扫描并采用三维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判断其在颌骨内的位置。结果 CBCT可以从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埋伏牙立体解剖图像,确切地显示埋伏牙的数目、牙体大小、形态、萌出方向、与邻牙的位置关系。结论CBCT可准确定位颌骨内埋伏牙,为其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多生牙发病率、好发部位进行分析,明确多生牙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科近3年来(2005-2008年)门诊儿童患者中有多生牙的170例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及回顾分析.结果:136例多生牙(已出龈及萌出)直接拔除,21例多生牙(有临床表现)经牙龈翻瓣术拔除,13例暂无临床症状的多生牙给予保留观察.结论:依临床观察儿童多生牙发病率为3 %,男多于女,好发于儿童混合牙列期前牙区,尤其是上中切牙之间;21例埋伏多生牙位于牙槽嵴腭侧或唇腭侧之间,牙龈翻瓣术经腭侧切开,效果较好,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化定位导板在埋伏多生牙拔除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病房就诊的上颌前牙区唇侧埋伏多生牙患者30例,实验组15例通过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埋伏多生 牙,定位导板根据患者的CBCT数据和牙列模型,避开重要解剖结构,以牙-骨面作为支持,设计出软组织切口线和骨组织暴露范围。对照组15例不使用导板进行手术。记录术前设计时间、找牙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实验组定位导板在术中均贴附良好,可快速定位并协助暴露多生牙,同时避免邻近重要解剖结构损伤。实验组术前设计时间为50±5 min,对照组该时间为0 min。实验组平均找牙时间为5±2 min,对照组为10±3 min,实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t=15.40,P<0.01);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 min,对照组为45±6 min,实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t=35.50,P<0.01);实验组未出现术中并发症,对照组出现一例定位稍偏差。结论 应用数字化定位导板拔除埋伏多生牙,明显缩短了找牙时间,减少手术难度,提高手术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多生牙又称额外牙,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9月~1998年9月间的104例多生牙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本组男性76例,女性28例,男∶女=27∶1,5~6岁(乳牙列期)14例,7~14岁(混合牙列期)82例,15~28岁(恒牙列期)8例。12 多生牙的发生部位及萌出情况:104例共142个多生牙中,发生在上中切牙间或其腭侧132个(92%),上侧切牙区4个,下颌双尖牙区4个,上磨牙区2个;142个多生牙中埋伏72个,萌出70个。13 多生牙的数目和形态:见表1、表2。14 多生牙对恒牙的影响:见表3。表1 多生牙的数目项目多生牙数1个2个2个例数68342比例(%)65432719表2…  相似文献   

18.
牙片观察埋伏多生牙摘除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200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拍摄多生牙定位片和牙片,结合临床检查与手术结果,分析认为,仅通过伯摄一张牙片的影像结合临床检查即可确定多生牙的手术进路与摘除方向。当临床检查患者唇侧骨板出现膨隆或在牙片上显示多生牙与正常牙列根部无重叠并且腭侧骨板无膨隆时,摘除多生牙的手术可从唇侧进行。反之均可根据牙片显示多生牙埋伏的深度从腭侧进行多生牙的摘除。  相似文献   

19.
黄朝晖 《河北医学》2009,15(7):867-868
临床上,埋伏多生牙常见于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多因牙列不齐或正畸前拍片发现。可发生于口腔牙列中的任何部位,好发于上颌的中切牙区。由于埋伏多生牙常占据正常牙位置,影响恒牙萌出及正常牙合关系的建立,绝大部分需手术拔除并配合正畸治疗才能使牙列恢复正常。术前对埋伏多生牙的正确定位及阻力分析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笔者针对1992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间141例患者的多生牙的手术拔除进行总结分析,现就其定位方法及拔除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曹琳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50-3650
本文探讨了我院常用的上颌前部埋伏阻生多生牙的摄片检查技术。主要运用根尖定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上颌横断咬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及CT等。阐述根尖定位片判断埋伏阻生多生牙在牙列唇腭侧的原理及方法,根据球管的移动造成标记牙的移动度来判断。全颌曲面断层片初步直观发现埋伏多生牙,通过牙齿的失真情况初步判断被检埋伏多生牙位于牙列的唇腭向。上颌横断咬利用垂直面相对移动来判断埋伏多生牙的唇腭向。本文指出CT是最精确的埋伏多生牙的定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