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与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住院患者72例作为典型烟雾病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龄10~62岁,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选取20例无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像为标准,将异常灌注范围划为感兴趣区(ROI),分别记录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MTT和达峰时间(TTP)。本研究以小脑作为参照,对灌注参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MTT、rTTP、rCBF和rCB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典型烟雾病组患者rMTT和rTTP延长、rCBF减低(P<0.05或P<0.01),而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比较,烟雾病患者患侧rMTT和rTTP延长、rCBF和rCBV减低(P<0.05或P<0.01);与慢性起病组比较,急性起病组患者rCBV和rCBF减低(P<0.05或P<0.01),rMTT和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型与缺血型患者之间各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能够准确评价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MTT和TTP较CBF、CBV的敏感性更高。采用磁共振灌注成像可评价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CTP)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1只健康的食蟹猴,运用介入技术建立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分别在栓塞前及栓塞后2 h行脑血管造影、CT平扫及CTP检查.使用CT 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患侧CBF,CBV,MTT及健侧镜像区CBF,CBV,MTT的比值rCBF,rCBV,rMTT,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1只动物中,17只栓塞成功;在CT灌注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表现为病灶区MTT延长和CBF、CBV的下降.缺血坏死区和半暗带区与健侧镜像区的rCBF分别为0.35±0.13,0.57±0.18(P<0.05).rCBV分别为0.61±0.15,0.89±0.24(P>0.05);rMTT分别为4.77±2.34,2.51±1.00(P<0.05).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建立的猴超急性脑栓塞动物模型具有操作简单且栓塞准确、可靠的优点;CTP检查可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梗死、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为溶栓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MRI)与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评估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结果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或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MR angiography, TOF-MRA)证实、并行脑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术前一周内PWI-MRI及CTP的灌注参数图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分别得到拟手术侧灌注缺损区与同侧小脑对照区的相对灌注参数(rCBF、rCBV、rMTT、rTTP)。另选取无灌注缺损并排除脑血管疾病的1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烟雾病组和对照组的灌注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各组的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烟雾病组患者的PWI-MRI、CTP各参数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灌注缺损区,烟雾病组rCBF、rCBV下降,rMTT、rTTP延长(P<0.01)。在烟雾病组患者中,PWI-MRI与CTP所得同种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关分析显示同种灌注参数之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值:rCBF为0.791,rCBV为0.832,rMTT为0.748,rTTP为0.812)。 结论 PWI-MRI与CTP均能得到定量的灌注参数,对烟雾病患者灌注缺损的部位与程度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收CT灌注成像检查并使用perfusion CT/VA10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的关系,以及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rCBF、rCBV低于缺血半暗带(P0.05),rMTT、rTTP高于缺血半暗带(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PRR与NIHSS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58、0.61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动力学情况具有显著差异,且缺血脑组织的可恢复情况与疾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CT灌注成像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烟雾病(MMD)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STA-M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烟雾病,并行血管重建的病例资料。所有纳入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行头颅CTP检查,然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划定特定区域作为感兴趣区(ROI),取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的参数值。计算术侧/对侧相对比值(rCBF、rCBV、rMTT、rTTP),采用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CTP参数及相对值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行DSA检查示搭桥血管血流通畅,所有患者术后CBF增加,80.95%的患者 CBV增加,90.48%的患者MMT缩短,85.71%的患者 TTP缩短;100%的患者rCBF增加,71.43%的患者rCBV增加,100% 的患者rMMT减小,57.14%的患者 rTTP减小。CBF、CBV、MTT、rCBF、rMTT等参数在术前、术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可对烟雾病STA-MAC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判断手术指征,评估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颅脑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及CT灌注成像特征,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HT)和未出血转化组(non-HT)。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CT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时间(TTP)、最大平均通过时间(TMax)、表面渗透性(PS)及其相对值的差异,分析其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等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脑血流量(CBF)、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rMTT)、最大平均通过时间(TMax)、相对最大平均通过时间(rTMax)、对比剂达峰时间(TTP)、相对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表面渗透性(PS)、相对表面渗透性(rPS)值较non-HT组患者高,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non-HT组患者低(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缺血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在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作用。方法经CT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并作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60例,其中10例做血管支架置入术。CT扫描方法为CT颅脑平扫、CT灌注扫描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灌注后处理分别得出CBF图、CBV图、MTT图及TTP伪彩功能图。结果17例CT灌注各参数图未见缺血改变,34例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所有病例均表现为rMTT延长,rCBF降低,均数rMTT为3.14±1.02,rCBF为0.46±0.16,rTTP为1.28±0.11;其中21例rCBV升高,均数为1.48±0.19;6例rCBV降低,均数为0.76±0.05;7例rCBV接近正常,均数为1.03±0.05。10例血管支架置入术病人中4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明显改善;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结论CT灌注成像能清楚显示常规CT、MRI不能显示的异常脑血流灌注,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内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很好的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I)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24h)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与CTPI检查。结果CT平扫:敏感度46.67%,特异度72.41%。CTPI:敏感度97.78%,特异度100%。四格表X^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检出脑内缺血病灶更敏感(X^2=29.298,P=0.000〈0.001)。CTPI的rCBF、rCBV、rMTT、rTIP和rPE的95%置信区间(95%CI):缺血半暗带区(IP)分别为45.45%,59.61,55.78%~67.38%,116.25%,130.55%,111.65%,118.1l%,100.33%~125.03%;梗死区分别为10.37%~15.63%,19.11%。25.15%,246.80%~294.31%,132.48%~145.92%,56.28%~76.28%。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灌注参数值相关性:CBF与CBV最好,CBF与MTT及TIP与PE较好,而CBV与MTF稍差。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定量分析,可区分梗死区及半暗带区。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早期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徐进  杨春爽  高春雨 《中外医疗》2008,34(34):133-133
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观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峰值增强(PE)等各灌注参数彩色图像.早期准确显示急性缺血存在与否,及部位、范围,对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早期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预测不可逆性脑缺血损伤的价值及溶栓治疗后CTPI各参数变化过程。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24h)行CTPI检查,并复查平扫CT及CTPI,分析梗死区和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mit time,rMTT)、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的数值变化。结果中心梗死区各参数的阈值为rCBF〈15.1%、rCBV〈25.7%、rMTT〉253.3%、rTTP〉106.3%。半暗带各参数的阈值为rCBF〉34.7%、rCBV〉62.7%、rMTT〈230.6%、rTTP〈115.0%。rCBF与rCBV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预测不可逆性脑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溶栓治疗后梗死区rCBF、rCBV均逐渐升高。结论CTPI可预测脑缺血组织的预后。rCBF与rCBV联合应用有利于梗死区和半暗带的判定。溶栓治疗后由于造影剂外渗及血管再生导致梗死区rCBF、rCBV均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2.
郭丰玉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11-113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09年2月~2013年4月诊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采用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缺血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峰值时间(rTTP)情况和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相关性.结果 ①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区rCBF、rCBV均低于缺血半暗带(t=18.59、12.18),而rMTT、rTTP均高于缺血半暗带(t=23.50、5.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和NIHSS评分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02,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缺血性半暗带和脑梗死患者评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4例和无症状组9例,均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中或重度狭窄.对全部病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前及术后7 d对所有病人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CTP常用指标脑局部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局部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达峰时间.结果:2组术后rTTP、rMT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F、r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侧rTTP、rMTT较健侧延长,rCBF较健侧降低(P<0.01),rCBV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P成像,rCBF、rCBV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rTTP、rMTT较前有所好转(P<0.05和P<0.01),但与健侧比较仍有明显延迟(P<0.01).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脑血流CT灌注成像(CTP)特点及其预测颈动脉狭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脑过度灌注(CH)危险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5年1—12月诊治的6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均行单侧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前行CTP检查判断责任血管(术侧血管);并根据责任血管对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组:A组为颈动脉闭塞(狭窄率100%)10例;B组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5%~99%)17例;C组为颈动脉中度狭窄(狭窄率50%~74%)7例;D组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狭窄率<50%)4例;E组为颈动脉血管正常26例。采集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即局部脑血容量(rCBV)指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指数、局部平均血流通过时间(rMTT)指数和局部对比剂达峰时间(rTTP)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3例发生CH(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轻度头痛、头晕),1例发生CHS(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明显头痛、恶心、颅内出血);30例未发生CHS/CH;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1.6%(33例)。A、B组发生CHS/CH患者的rCBV、rTTP指数高于C、D、E组发生CHS/CH患者(P<0.05);各组发生CHS/CH患者rCBF、rMTT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若术前rCBV指数及rTTP指数增加,特别是rCBV>0.20、rTTP>0.25,提示术后发生CHS及CH趋势。术前rCBV、rTTP指数为预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CEA术后发生CHS及CH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康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康复期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平扫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120k V、200m VAs)CT灌注成像,观察组采用低剂量(80k V、200m VAs)CT灌注成像。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MT)、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F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的r CBF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V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的r CBV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相同部位的r CBV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比,病灶中心区r CBV明显低于缺血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灌注成像,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够有效评价患者病灶处的血流情况,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模式CT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评估价值。【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62例患者,在发病3~8h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成像(CTP),采用改良的血管TICI分级标准(mTICI)评估血管栓塞情况,通过CTA及CTP参数评估责任血管及血流灌注状态,初步判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的可行性。患者行支架取栓术后24h再次行多模式CT检查评估责任血管情况,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72h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经多模式CT检查共筛选出34例患者有支架取栓适应证。行支架取栓术后复查多模式CT,血管再通成功30例(30/34),成功率88.2%。取栓治疗的34例患者中,术前CTP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IP),表现为IP与健侧镜像区相比,脑血流量(CBF)显著降低,脑血容量(CBV)轻度降低,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取栓术后责任区域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值与术前对比,rCBF、rCBV升高,rTTP、r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2h患者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模式CT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胶质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灌注扫描,测量各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相对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值。检测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结果:(1)高级别胶质瘤CBF、rCBF、CBV及rCBV均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2)高级别胶质瘤VEGF阳性比例为90.00%(36/40),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其MVD表达平均为(69.76±7.82)个/HP,显著多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3)胶质瘤CT灌注rCBV值与MVD及VEGF表达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571和r=0.621,P均<0.05)。结论: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存在明显差异,且rCBV值与MVD及VEGF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对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64层螺旋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检查,并分析灌注参数。结果CT平扫与CTPI显示脑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分别为52.77%、97.22%,且CTPI显示病灶较常规CT平扫扩大,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I能够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对半暗带判定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