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CU患者睡眠剥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是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人脑干的睡眠中枢与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共同作用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睡眠主要分为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onrapideye movement,NREM).非快速动眼期又分为4 期,其中第3、第4 期又可称为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SWS),与快速动眼期一样,是睡眠更深、机体得到更多修复的阶段,且不易唤醒.  相似文献   

2.
<正>正常人的睡眠呈周期性。每个周期由非快速眼球运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及其随后的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 ovement,REM)睡眠组成。通常每晚有3~5个这样的NREM/REM睡眠周期。正常人REM睡眠期有三个特点:1)低电压混合频率脑电波;2)快速眼球运动;3)低下颏肌电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是否也和癫痫样放电一样受到睡眠的影响。方法: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儿童癫痫患者在睡眠各期的癫痫发作,对95例共504次癫痫发作进行睡眠周期分析。结果:75%在清醒期发作,25%在睡眠中发作,其中85.7%的睡眠发作均出现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48.4%出现在Ⅱ期,37%出现在Ⅰ期,12.7%出现在Ⅲ和Ⅳ期,0.02%出现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额叶癫痫、颞叶癫痫和中央沟良性癫痫易于在睡眠期发作,分别为40.6%、33.3%和38.7%。结论: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睡眠可诱发儿童癫痫发作,部分局灶性癫痫更易在非快速动眼睡眠期诱发。  相似文献   

4.
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即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NREM)和眼速动睡眠(REM),每90min 左右两时相相互转换为一周期,正常成人整个夜间约4~6周期。心脏直视手术后病人睡眠失常往往持续6天左右,与术前对比仅0~4周期。用脑电图监测这类病人,术后2天几乎不出现REM,而NREM 的后两期(即delta 期)也明显缩短,这可能和精神紧张有关。作者观察37例冠脉搭桥术病人,统计分析24例资料(男17人,女7人)平均年龄60.89±6.97岁。70%的人文化水平较高,27%丧偶或离婚,67%  相似文献   

5.
背景:强迫症患者睡眠参数与正常人及强迫症患病时期有何关系?揭示强迫症患者的睡眠特征是目前睡眠研究中的热点。目的:探讨并分析强迫症患者异常睡眠现象与睡眠特征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为宁波市康宁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强迫症患者。共21例,对照组为浙江宁波市康宁医院职工、家属和进修生20例,均为自愿参加研究。对强迫症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受检者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快速眼动期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各指标。结果:强迫症患者全夜中睡眠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平均32.95次,73.26min)比对照组多(平均11.46次,18.97min)(t=6.55,1.16,P&;lt;0.01);睡眠效率下降(对照组、强迫症组平均分别为91.44%,86.70%)(t=0.79,P&;lt;0.05);非快速眼动期睡眠(NREM)第1期(S1期)百分比减少(对照组平均为6.23%,强迫症组平均为4.00%)(t=0.89,P&;lt;0.05);REM时间增加(对照组平均为18.10min。强迫症组平均为68.86min)(t=1.73,P&;lt;0.05)。强迫症患者的病程与REM睡眠首次潜伏期呈正相关(r=0.57,P&;lt;0.01),与REM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60,P&;lt;0.01),即随着强迫症患者的病程增长,REM睡眠的首次潜伏期时间后移,而REM睡眠时间减少。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异常睡眠现象,可能与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接受多导睡眠监测的88例老年(≥60岁)患者按照有无认知障碍,分为早期AD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26分,且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评分=0.5分,49例]和对照组(MoCA评分≥26分,39例),回顾分析2组的多导睡眠监测的睡眠结构。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睡眠结构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情况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MoCA、CD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微觉指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N4期睡眠(N4 stage,N4)/TST%,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T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NREM/TST%、N4/TST%和REM/TST%是早期AD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伤的关键影响因素(P<0.05)。结论:早期AD患者中存在微觉醒指数增高、NREM期睡眠和N4期占比增多、REM期睡眠占比减少的特点,并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NREM期睡眠占比、N4期睡眠占比和REM期睡眠占比可能是潜在的早期AD认知功能损害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小波熵对各期睡眠脑电复杂度进行动态时变特性及统计特性的分析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8/2005-09在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实验室完成。睡眠脑电数据取自MIT-BIH数据库,8名被试者每人取一导整夜脑电信号,无睡眠方面疾病。采用其睡眠数据进行复杂度分析实验研究,小波包去噪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后,利用小波熵求其各睡眠期和4个有用频率带δ、θ、α、β的小波熵值。结果:6种不同状态下脑电的小波熵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清醒期小波熵均值最大;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4个分期里S1期小波熵均值最大、s4期小波熵均值最小,随着睡眠的深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快速眼动睡眠期小波熵均值介于清醒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之间。在脑电波4个基本节律带(δ、θ、α、β)下,共同的特点是在13节律下小波熵均值最小,在θ节律下小波熵均值最大;分别在δ、α、β频率带下清醒期小波熵最大,在S1、S2、S3、S4期随着睡眠的深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挟速眼动睡眠期介于清醒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之间;在S1、s2、s3、s4期小波熵均值在4个节律带的波动幅度要明显大于清醒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在睡眠各期及各频率带下小波熵方差值变化趋势与均值类似并更明显。结论:小波熵作为一种复杂性测度方法在睡眠各期脑电的应用结果中显示随着睡眠的深入,小波熵逐渐减少,这与理论上是符合的,所以小波熵可以作为不同生理状态下脑电的变化特性的检测指标,既能区分长时间段脑电复杂度之间的差异,又能反应微状态下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张雷  袁琼婧 《现代护理》2006,12(25):2380-2382
睡眠不仅仅是生理学上的静止,而且是一种复杂、规律、循环、可逆的重要的生理现象。目前,人们对睡眠的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睡眠周期开始于非快动眼运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终止于快动眼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这个周期通常持续90min,并且每晚重复4~5次。正常人平均每天需要7.25h的睡眠,而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的睡眠则更多,睡眠模式也会发生变化,更加容易发生睡眠剥夺。所谓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是指由各种原因如药物作用、慢性疾病、睡眠失常、生活压力等引起的睡眠缺失及情绪、学习、记忆、免疫功能的改变。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住院病人睡眠不足,同时病情严重的病人不但更容易处于浅睡眠阶段,而且其深睡眠阶段(对体力有更多恢复作用的睡眠阶段)是减少的。严重的睡眠剥夺加上身体状况的改变不仅可以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还可以导致精神方面的改变,如易怒、孤僻、具有攻击性、注意力分散等。长久的睡眠剥夺甚至可以导致死亡。因此,关于住院病人睡眠剥夺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的研究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现将这方面有关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患者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REM)中各项参数的变化,以探讨REM期睡眠各项参数变化对SAS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1998-10/2002-10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睡眠疾患诊疗室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诊断为阻塞型SAS的患者67例,根据呼吸紊乱指数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各组的各项参数。有34例患者经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治疗后复查PSG检查。结果:①轻、中、重组REM睡眠时间各占总睡眠时间的(8.98&;#177;1.68)%,(5.43&;#177;0.86)%,(4.85&;#177;0.64)%,中、重度组患者的REM期睡眠时间明显少于轻度组(P&;lt;0.05),重度组中REM期睡眠时间较中度组减少,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在中、重度组的阻塞型SAS患者中REM期中的呼吸暂停时间延长及SaO2下降较非REM期明显(P&;lt;0.05)。而且心率的变化在3组OSAS患者中REM期中比NREbl期中增快明显(P&;lt;0.05)。③经CPAP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SaO2,REM期及非REM期时间、心率等明显好转(P&;lt;0.05)。结论:SAS患者的REM期减少,且在REM期中呼吸暂停时间延长、SaO2降低及心率增快较非REM期更显著。以上变化与阻塞型SAS严重程度有关,CPAP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对80例慢性失眠、日间嗜睡和睡中行为异常患的全夜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检查(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结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例慢性失眠患非快速眼球运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深睡和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时间比例下降或缺失,证实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另11例慢性失眠的PSC显示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正常,证实为认知错误性睡眠。15例日间嗜睡患MSLT显示,13例的NREM睡眠潜伏期小于5min,其中9例伴有2次以上的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提前出现,证实为发作性睡病;另2例MSLT正常,除外发作性睡病。17例睡中憋醒疑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的PSC显示憋醒前无呼吸暂停,结合临床诊断为神经症。5例睡中肢体抽动或突然坐起活动患,发现3例为周期性肢体运动,2例为夜间癫痫发作。提示全夜PSC监测和MSLT对神经科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患的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道睡眠图(polysomnograph,PSG)指标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病例组为10例PSD患者,根据DSM-Ⅳ诊断标准确诊;对照组为10例脑卒中后无抑郁的患者;正常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病例组睡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睡眠潜伏期延长,快速动眼睡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REM-NREM)周期次数增加;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潜伏期缩短;REM活动度、强度、密度增加;S1阶段睡眠增加,S2和S3 4阶段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比正常组少,但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3组之间觉醒时间、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PSD患者存在PSG指标变化,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PSD的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呼吸事件与睡眠时相的关系。方法:主诉睡眠打鼾的女性患者56例,根据夜间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分为4组,即单纯性鼾症组(AHI<5次/h)、轻度、中度和重度OSAHS组。对症状、绝经与否、合并症、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颈围、体重指数(BMI)以及PSG监测指标进行比较;自行设计程序,计算并比较睡眠时相中呼吸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以及微觉醒指数。结果:①4组间平均年龄、打鼾病史、BMI、颈围、症状、ESS评分、绝经者所占百分率及合并症出现比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各组总睡眠时间、S1、S2、S3以及快速眼动相(REM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轻、中度组睡眠不同时相的呼吸事件发生的频率、微觉醒指数及REM明显高于非快速眼动相(NREM期)(P<0.05)。呼吸事件持续时间,重度组REM期明显长于NREM期(P<0.01)。结论:①目前临床诊断和评估的指标不能或不能完全提示女性OSAHS患者的轻重程度;②女性患者呼吸事件主要发生在REM期,该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推断有助于对相应的治疗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现有的运动员与健康人进入高原环境后利用多导睡眠监测法研究睡眠状况变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高原人群睡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平原环境和高原环境下运动员与健康人的睡眠效率,非快速动眼期(NREM)1、2期睡眠,NREM3、4期睡眠,以及快速动眼期(REM)期睡眠、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截止到2023年2月20日。结果 检索到247篇文献,经过筛选后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2篇。与平原环境相比:高原环境下健康人和运动员的睡眠效率下降(SMD=-0.89,95%CI:-1.20~-0.59,P<0.05),健康人睡眠效率下降较运动员更明显(P<0.05);高原环境下健康人和运动员的NREM1、2期睡眠整体增加(SMD=0.03,95%CI:-0.24~0.30,P<0.05),其中健康人增加较运动员更明显(P<0.05);高原环境下健康人和运动员的NREM3、4期睡眠均减少(SMD=-1.53,95%CI:-2.05~-1.02,P<0.05),健康人减少较运动员更明显(P<0.05);高原环境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apneasyndrome,SAS)患者快速眼动期(rapideyemovement,REM)中各项参数的变化,以探讨REM期睡眠各项参数变化对SAS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1998-10/2002-10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睡眠疾患诊疗室进行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查诊断为阻塞型SAS的患者67例,根据呼吸紊乱指数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各组的各项参数。有34例患者经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治疗后复查PSG检查。结果:①轻、中、重组REM睡眠时间各占总睡眠时间的(8.98±1.68)%,(5.43±0.86)%,(4.85±0.64)%,中、重度组患者的REM期睡眠时间明显少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中REM期睡眠时间较中度组减少,但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中、重度组的阻塞型SAS患者中REM期中的呼吸暂停时间延长及SaO2下降较非REM期明显(P<0.05)。而且心率的变化在3组OSAS患者中REM期中比NREM期中增快明显(P<0.05)。③经CPAP治疗后呼吸紊乱指数、SaO2,REM期及非REM期时间、心率等明显好转(P<0.05)。结论:SAS患者的REM期减少,且在REM期中呼吸暂停时间延长、SaO2降低及心率增快较非REM期更显著。以上变化与阻塞型SAS严重程度有关,CPAP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抑郁性失眠与心理生理性失眠多导睡眠图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性失眠与心理生理性失眠多导睡眠图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对27例快动眼潜伏期明确缩短的抑郁性失眠(depression or dysthymia insomnia,DDI)和39例心理生理性失眠(psychophysiologic insomnia,PPI)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进行两组间睡眠多导图各参数的比较。结果:①快动眼测量值:快动眼潜伏期(min):DDI组(65.6&;#177;11.9)较PPI组(156.7&;#177;67.0)明显缩短(t=8.295,P=0.000);快动眼周期数(次):DDI组(4.2&;#177;1.1)较PPI组(3.3&;#177;1.0)明显增多(t=3.110,P=0.003)。但快动眼时间(mi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862,P=0.067)。②睡眠结构:非快动眼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数(%)DDI组较PPI明显减少(t=3.145,P=0.003);但其组分S1%,S2%,S3-4%两组分别比较却无明显差别。快动眼时间占TST百分数(快动眼%)DDI组较PPI组明显增多(t=3.164,P=0.002)。但在所有66例失眠患者中S1%:男21.6&;#177;0.09,女15.7&;#177;0.08,有显著差异(t=3.145,P=0.006)。③睡眠进程及连续性:在睡眠潜伏期,醒起时间,觉醒时间,醒觉次数,总睡眠时间,觉睡比,睡眠效率,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抑郁性失眠的快动眼测量值及睡眠结构较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具有特征性的变化,非快动眼减少而快动眼增加;但两类失眠的睡眠进程和连续性却无差别;另外,在所有失眠病例中男性较女性具有更多的I期浅睡眠。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与不伴抑郁失眠症患者睡眠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验证抑郁症和失眠症同源性假说。方法 采用多导睡眠图记录仪,记录并分析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失眠症患者整夜的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等。结果 抑郁症患者快动眼(REM)睡眠明显活跃,各项 REM指标均与失眠症患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01);失眠症患者以睡眠持续性差、浅睡和觉醒增多以及深睡和REM睡眠明显受抑制为特征,不少患者的整个慢波睡眠(S3+S4)缺失。结论 抑郁症与不伴抑郁情绪的失眠症睡眠模式不同,抑郁症以 REM睡眠过度活跃为特征,而失眠症以非REM睡眠明显紊乱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舒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舒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对照组给予舒眠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W,治疗后采用多导睡眠图描记技术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睡眠潜伏期明显缩短,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明显提高,觉醒次数和时间明显减少;睡眠结构分析浅睡较前减少,尤其Ⅰ期睡眠明显,而深睡(Ⅲ,Ⅳ期)明显增加,快速眼动睡眠相(REM)睡眠比例有所增加.对照组睡眠潜伏期缩短,总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和次数减少,睡眠效率无明显变化;睡眠结构分析,浅睡(Ⅱ期睡眠)增加,而深睡(Ⅲ,Ⅳ期睡眠)减少,REM潜伏期延长.结论 舒眠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小波熵对各期睡眠脑电复杂度进行动态时变特性及统计特性的分析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8/2005-09在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实验室完成。睡眠脑电数据取自MIT-BIH数据库,8名被试者每人取一导整夜脑电信号,无睡眠方面疾病。采用其睡眠数据进行复杂度分析实验研究,小波包去噪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后,利用小波熵求其各睡眠期和4个有用频率带δ、θ、α、β的小波熵值。结果:6种不同状态下脑电的小波熵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清醒期小波熵均值最大;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4个分期里S1期小波熵均值最大、S4期小波熵均值最小,随着睡眠的深入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快速眼动睡眠期小波熵均值介于清醒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之间。在脑电波4个基本节律带(δ、θ、α、β)下,共同的特点是在β节律下小波熵均值最小,在θ节律下小波熵均值最大;分别在δ、α、β频率带下清醒期小波熵最大,在S1、S2、S3、S4期随着睡眠的深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快速眼动睡眠期介于清醒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之间;在S1、S2、S3、S4期小波熵均值在4个节律带的波动幅度要明显大于清醒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在睡眠各期及各频率带下小波熵方差值变化趋势与均值类似并更明显。结论:小波熵作为一种复杂性测度方法在睡眠各期脑电的应用结果中显示随着睡眠的深入,小波熵逐渐减少,这与理论上是符合的,所以小波熵可以作为不同生理状态下脑电的变化特性的检测指标,既能区分长时间段脑电复杂度之间的差异,又能反应微状态下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9.
章爱婷 《护理研究》2005,19(2):315-31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是一种可以影响全身多脏器、系统的常见病。表现为睡眠中出现反复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目前对于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法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CPAP),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治疗压力。CPAP治疗首夜应调定指导性压力。将病人在任何体位(尤其是仰卧位)、任何睡眠期尤其是快速眼动(REM)期鼾声消失、血氧饱和度均高于90%时的最低压力确定为处方压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健康儿童在睡眠剥夺后自然睡眠期间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相)的血流动力学的动态演变,了解NREM睡眠周期的神经血管偶联,有助于对睡眠的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保健的5~14岁健康正常儿童,无神经系统及神经心理疾患,智力正常,入组标准:1)清醒期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为正常频谱,且血流速度双侧对称,2)配合检查,3)脑电图(EEG)为同年龄组正常范围,4)TCD显示双侧血流速度对称,排除标准:1)颞窗不良,2)频谱异常的颅内动脉狭窄,3)家庭成员有偏头痛史,4)神经心理疾患: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抑郁、焦虑等行为异常。5)神经系统疾病:癫痫、脑炎、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偏头痛等。6)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其它疾病:如颈椎病等。所有儿童为剥夺睡眠自然入睡,检查前一天晚上根据患儿年龄予以不同时间的剥夺睡眠。清醒期脑电图均为安静闭眼描记,睡眠NREM分期判断:I期:阵发θ节律,顶尖波;II期:睡眠纺锤、K-综合波,III期:2 Hz以下δ波占20%~50%,少量睡眠纺锤,IV期:2 Hz以下δ波占50%以上。I/II期为浅睡期,III/IV期为深睡期。在儿童从清醒至睡眠的过程中,利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清醒期、浅睡(I/II)期、深睡(III/IV)期、唤醒期每期以获得MCA、ACA、PCA每条颅内血管稳定的TCD频谱达30 s,最终取Vs,Vd,PI,RI的30 s的平均测量值进行数据分析。唤醒阶段由于时间短暂,仅记录MCA的参数变化。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多变量分析分析LMCA/LACA/LPCA从清醒至睡眠各期(LMCA含唤醒期)的血流动力参数(Vs,Vd,PI,RI)的变化趋势。组内变异采用多变量的Hotelling T2检验,以P0.05判为有统计学差异。再应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每条血管的各参数值分布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在MCA和PCA,浅睡期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清醒期和深睡期,深睡期和唤醒期的PI和RI明显高于浅睡期和清醒期。随脑电图同步的唤醒节律出现,唤醒期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最低,同时PI/RI升高。而在PCA,除了在深睡期收缩期血流速度减慢外,其它状态下的血流速度和PI、RI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我们研究的新发现证明了TCD能够很好的显示在睡眠期的血管神经藕联,特别对于剥夺睡眠后NREM相的血流变化机制进行了很好的解释,这将促进今后对于发作间期放电下睡眠的生理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