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厚朴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葛发欢  施展 《中药材》1990,13(1):45-47
厚朴酚是从厚朴类中草药中提取分离的联苯酚类化合物,是厚朴类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本文就厚朴酚资源、植化、合成、药理及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闽产厚朴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报道了闽产厚朴中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的积聚动态与其树龄、树径、生长部位的关系,为厚朴的采收、质量控制、临床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厚朴不同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气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权  甄汉深 《中药材》1994,17(3):32-33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厚朴生品及11种不同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进行含量测定,实验表明不同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各异,以生品含量最高,炮制后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丽水厚朴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水福  潘李成 《中草药》1993,24(9):486-487,492
  相似文献   

5.
厚朴中厚朴,和厚朴酚的提取新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量测定方法的简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量测定方法的简化实验孙立华曹志胜李欣荣(青岛市药品检验所青岛266071)孙国才(青岛市卫生学校青岛266071)《中国药典》1985~1995年版中收载的厚朴酚、和厚朴酚总量的测定方法,是以相同的方法分别测定了厚朴酚、和厚朴酚两种成分的含量,然后将两者的量加起来即为总量。本文在原药典法的基础上,不需将两者分离,直接测定两者的总吸收度,求知总量。1测定方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50μl(根皮25μl),刮取厚朴....  相似文献   

7.
<正> 厚朴为一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厚朴酚、和厚朴酚及挥发油等。关于和厚朴酚、厚朴酚含量测定有高效液相层析法,气相层析法,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我们用和厚朴酚作为对照品,直接测定药材中厚朴酚及和  相似文献   

8.
树龄与厚朴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燕如  斯金平 《中药材》1999,22(8):379-381
浙、闽、川、湘、桂、赣、鄂 7省11县76个不同树龄厚朴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厚朴酚类含量,以研究树龄对厚朴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龄对厚朴酚类含量的影响与栽培的品种有关,年龄对凹叶型厚朴的酚类含量影响不大;其它类型的厚朴酚类含量随年龄增大、树干长粗、树皮加厚而迅速增加,12年以后基本稳定。树龄增大可能有利于油性性状的充分发挥。本结果为厚朴人工林最佳采收年限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红兵  石磊  余捷婧  李明明 《中药材》2012,(7):1036-1039
目的:探索湖北恩施产厚朴叶形变化与药材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流动相为甲醇-水(78∶22),检测波长为294 nm。结果:叶先端凸尖者、叶片短小者,厚朴叶的酚含量通常较高;在一定年限之内,树皮较厚者,厚朴皮的酚含量较高。结论:湖北恩施产厚朴叶形变化与叶自身酚含量的高低直接相关,与药材质量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10.
厚朴不同炮制品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HPLC分析比较了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的姜汁炒、姜汁浸、姜汁煮等17个炮制样品,为筛选最佳厚朴炮制工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心病脏腑虚证的分布与组合特点,探讨冠心病的病变脏腑。方法:记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38例住院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舌脉象,进行脏腑辨证,统计分析脏腑虚证的分布与组合情况。结果:冠心病脏腑虚证以心虚证(占92.8%)、肾虚证(占76.8%)和肝虚证(占71.7%)最为多见;虚证组合以三证组合最为多见,两证组合大多为心虚证并见肝虚或肾虚,三证组合大多为心、肝、肾虚并见。结论:冠心病的病变脏腑主要在心,与肝、肾二脏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探讨P-糖蛋白与中药药性理论的相关性与研究现状,更好开展和利用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介绍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引经药、配伍关系、配伍解毒等与P-糖蛋白关系的最新进展,提出P-糖蛋白方法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考.同时,综合分析了用于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P-糖蛋白关系的相关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模型法、基因敲除动物模型法、在体肠灌流法、计算机模拟等的技术特点.一些中药成分能影响P-糖蛋白的活性,可从跨膜蛋白的角度研究中药成分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P-糖蛋白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提供崭新的思路,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提高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细胞信号转导与中药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最有代表意义的理论进展之一是越来越多地阐明细胞间、细胞内信号转导特征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自1991年~2000年间10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项中,有6个奖项授与了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本文将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概括介绍,从配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到G蛋白的转导,再到第二信使的产生,底物蛋白酶的生物效应及信号转导整合过程,剖析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实现中药疗效本质的分子水平解释,实现中药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为中药作用机理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纵现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最有代表意义的理论进展之一是越来越多地阐明细胞间、细胞内信号转导特征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前沿领域,自1991年~2000年间10个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项中,有6个奖项授与了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工作。其概念已深入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解决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文将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的概括介绍,从配体(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到G蛋白的转导,再到第二信使的产生,底物蛋白酶的生物效应及信号转导整合过程,剖析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多效应”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实现中药疗效本质的分子水平解释,实现中药研究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为中药作用机理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舌苔是由脾胃之气上熏,胃津上潮,凝聚于舌面而生。舌苔是散布于舌背的一层苔垢,由舌背脱落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以及渗出的白细胞等填充于丝状乳头角化树的间隙内组成。舌背微生态变化是影响舌苔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舌背微生态的组成与变化规律对于阐明舌苔形成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舌背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及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舌背微生态变化、舌苔形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提供依据,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开展国家863计划“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课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名优中成药特点,从拆方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方法、效应物质基础的确认、效应物质基础的成分分离解析及确定、指纹图谱谱效相关性、效应物质体内过程的构成变化及其作用靶点、复方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机制以及重组现代化复方中药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当前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药物发现是新药研究的重要过程,其中药物活性筛选是决定新药研究成败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复方活性筛选的8种形式,并按历史进程将筛选技术分为传统筛选技术与现代筛选技术,简述了临床前活性药物优化技术、候选药选择技术、分离技术、分子设计、分子水平筛选、生物芯片技术、药物基因组学、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化学和生物信息学结合、中药复方多层区组筛选模式(MBAS模式)等现代筛选技术的特征,并探讨药物发现策略的改变和新技术应用对于中药复方活性筛选研究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探五行的数学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永生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51-453
五行有图有数,与“洛书”九数,“河图”十数相连,能阐明“五行有序”,万物化生之理;以“集合”、“矩阵”、“拓扑学”论五行生克,可归纳出数学模式。这些内容均从不同方面对五行学说进行了数图符号与文字描述的信息转换,从而达到以数思辨的目的,并揭示五行的实质是数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继承创新角度分析了中成药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原药材质量标准控制、应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及装备、加速新辅料的推广、用信息化改造中成药传统生产模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成药生产改革的主要内容;作者强调先进单元技术的优化与集成应用及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中成药生产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